特色文化街区的商业开发
- 来源:中国报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文化,街区,商业街区,商业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2-26 16:03
给一些老旧街区注入“商业、休闲、创意”等现代生活元素本身无可厚非,但如果过于注重商业化发展,对街区缺乏合理的规划,则会破坏传统历史文化的本质。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美国著名城市建筑家如此说。那么,城市又何尝不是文化造就的呢?如今,特色街区已经成为承载城市文化,塑造“城市名片”重要的载体之一,打造特色街区也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城市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目前,国内的各大城市几乎都有自己的特色街区,其中有的是历史文化街区,有的则是地方政府根据城市规划打造出来的主题街区。其中,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商业街区的发展模式备受外界关注。
文化街区的商业选择
“特色街区的范畴比较泛,也比较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与历史名城规划研究所副所长鞠德东对本刊记者表示,特色街区有很多概念,有些是历史文化街区,还有一些则是城市为了功能的提升,产业的升级打造的。
所谓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与一般的商业区有着很大的区别,是以地方特色文化为依托,并且拥有商业、休闲、文化等多种功能的街区。当前的文化商业街区主要有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像北京南锣鼓巷这样的历史文化街区,另外一种则是依托其文化背景而开发出来的街区,如上海新天地、南京1912等。
南锣鼓巷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位列北京规划中的25片旧城保护区之中。虽然在保留原有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也在发展商业,但它并没有像其他一些街区在商业的发展上那么彻底。在南锣鼓巷的一家酒吧中,记者了解到,由于南锣鼓巷是一条商住混居的特色街区,为了防止干扰周围的住户,这里的酒吧不同于三里屯的酒吧,是属于静吧,而且酒吧内多呈现文化气息, 集文艺表演、书店、电影等功能于一身。
与南锣鼓巷不同的是,南京1912是以民国建筑为文化背景来进行商业开发。南京1912由17幢民国风格建筑及四个街心广场组成。据了解,街区平均客流量达到千万人次,节日高峰客流达5万—6万人次,曾创下10万人聚集的盛况。
商业发展的不同模式
南锣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集中了各式各样的四合院、建筑形式和丰富的历史遗存,它再现了北京原汁原味的胡同文化。从2005年开始,东城区交道口街道办事处就根据本地实际,依托戏剧等演艺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与改善民生有机结合,将南锣鼓巷打造为集文化创意、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特色街。在规划的引导下,采用多主体介入的方式,多渠道吸引市场资金进行更新改造。经过全面改造后,目前南锣鼓巷有酒吧40多家,特色服装、服饰店10余家,成为继什刹海、三里屯之后新的时尚休闲地。
据了解,2009年南锣鼓巷集聚各类商户128家,全年累计客流量达到160万人次,销售总收入突破亿元大关,带动就业1000余人。
如今,灰墙灰瓦的南锣鼓巷已经成为北京又一个别致的好去处,因为文化特色,这里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参观、感受。历史文化街区可以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增加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政府和居民的收入,扩大当地的知名度。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仰坤表示。
而南京1912从创立之初就是以休闲、娱乐为主打,从夜生活的角度切入,是以酒吧为主题的文化街区。“业态的定位一方面要做文化,商业运营是该事业的一个平台,另一方面,从更高层次是想为城市做一点东西。”南京一九一二集团执行总裁吴仁淼说。
南京1912位于总统府西北侧的区域,本来该区域要规划成展览馆,但有专家认为只有进行商业开发才能保留长久。于是,在2003年对外公开招标进行商业开发。当时南京一九一二集团中标,并投资三亿元。为了吸引商家的进驻,1912团队在当时做了很多努力。
“整个空间的氛围是仿民国建筑,是勾住南京的过往,把过去那种怀旧的东西勾连到现在。” 上海大学公共艺术研究院院长钱大经表示,它标榜的是用民国文化里面精致美好生活的一部分,用生活方式或者用生活理念来引导现在的时尚生活。
因此,与南锣鼓巷在原有胡同的基础上发展的特色小店相比,南京1912借助民国建筑特色除了以酒吧为主题之外,其进驻的商家多为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是一种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
协调好发展中的问题
其实,给一些老旧街区注入“商业、休闲、创意”等现代生活元素本身无可厚非,但如果过于注重商业化发展,对街区缺乏合理的规划,则会破坏传统历史文化的本质。成都宽窄巷子在改造过程中就面临了如此的尴尬。
“成都的宽窄巷子是独一无二市井文化的代表。虽然当初在规划中提出了追寻老成都记忆线索,营建成都人精神家园的怀旧概念,但宽窄巷子的改造沿用了上海新天地的模式,给自身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街区带来了破坏和损失。”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周向频说。
南京1912尽管在进行规划建设时也关注文化带来的影响力,而在实际的开发经营中,原有的历史文化因素只是作为背景衬托了其商业氛围,并没有与商业进行有机的融合。
而对于北京南锣鼓巷这类的历史文化街区,鞠德东认为需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去利用,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则。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对南锣鼓巷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南锣鼓巷在街区的改造过程中,始终坚持着“修旧如故”的原则,对于沿街的房屋破损,不是去大拆大改,而是采用挖补的修缮方式,用完整的青砖逐块更换旧砖。
上海新天地以独特的石库门建筑为基础改造而成,虽然对于土地的开发利用非常成功,体现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但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来说,它并不成功,其中之一包括对待原住民的态度。早在2001年新天地改造完成后,当地的住户全都以政府拆迁的名义迁到了郊区。
“老建筑的保护要以人为本,街区里面的住户尽量能够延续,不要因为改造、开发就把老百姓全都迁出去,这样的话,将来整个街区也没有了生命力。”鞠德东说,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利用发展不要大拆大建,尽量小规模的、渐进式的慢慢地做,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
本刊记者 王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