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肃点,这是战争!

  我们都知道要是没有山姆大叔的参战,二战的进程不会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除了我们熟知的原子弹外,还有第八航空队的故事。要知道当年的科技水平不比现在,要让飞行员在25000英尺高空稀薄、冰冷的空气中执行任务,身体和精神上承受的各种压力可想而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米国是一边打仗一边充当空战小白鼠的,不过这个小白鼠当得确实笑点百出。这段空战的历史堪称传奇,我们不能轻易忘记。

  就现在的眼光而言,空战的主力肯定是战斗机而非轰炸机,但在某个时间段里,战场上秉承的是战斗机无用论,因为在那段时间里轰炸机飞得比战斗机还要快,再加上当时没有发明雷达,轰炸机更是肆无忌惮。因为在轰炸机被发现的时候,它就已经开始投弹了,投弹后轻装轰炸机的飞行速度可不是刚起飞的战斗机所能追上的。但有了雷达和人力预警后,战斗机可以提前升空,这招就不行了。

  但凡看过几部关于空战的书籍或是电影就该知道,轰炸机通常需要战斗机护航,两者配合执行任务。但当时居然有不用战斗机护航的奇葩做法,因为早期的空军指挥官认为轰炸机上装10门机炮+编队飞行,战斗机就无法近身了。可这一想法被现实狠狠地打了脸,实战中机枪手完全无法瞄准飞行中的飞机,命中率略等于零。而战斗机只要接近到500码以内开火必然命中轰炸机。但是就算这样,陆航的人还是认为轰炸机只能自己保护自己,因为他们觉得不可能开发出航程和轰炸机一样长的战斗机。这种窘境直到绰号“野马”的P-51战斗机出现才缓解。

  杜利特接任司令后,把当年他在军校的老师痛骂了一顿(他的老师此时是他同事,坚持认为不需要战斗机护航),然后加紧配备P-51。虽然在第一次护航战中,几十架P51几乎全迷“路”了,可唯一一架没走丢的击落了6架FW190。同时他要求战斗机大队做出战术变更。当时战斗机司令部墙上挂着一个横幅:“战斗机的使命是将轰炸机平安带回。”杜利特问指挥官:“这是谁写的?”“我们来之前就有这句话了。”“把它撕掉,你给我写上,战斗机的使命是消灭敌方战斗机!”战斗机飞行员一片欢腾,但是轰炸机中队长们找到杜利特,指责他是个杀人凶手。杜利特坚持己见,并且要求以后飞行中不许再规划航线,轰炸机直来直往,目的不是轰炸,而是诱出德国战斗机加以消灭。虽然这个做法导致轰炸机大队士气极度低落,但一周之后,德国战斗机就不再升空迎敌了。这被称为“最重要的一周”。

  战略上,米国的思路是打击德国军工的关键环节,让军工生产瘫痪。这个很小却很重要的关键环节就是轴承行业,此后米国花了大约一年多的时间在寻觅德方轴承工厂上,最后却一无所获。因为轴承虽然精密度要求高,却是个很小规模的产业,极易被疏散,德国人很快就把轴承厂疏散到乡间,让美国人找不到。而轰炸的另一个重点飞机制造业也是一样,德国人将大飞机厂分散为飞机作坊,让米国人怎么也找不到,最可笑的是这样分散生产的方式居然提高了效率,德国工厂的产量不降反升,米国人又狠狠地打了自己的脸。

  工业的重点是燃料,美军早期飞机不够,只能偶尔轰炸德国的油田。飞机数量充足后,开始重点轰炸炼油企业。悲剧的是,德国工业结构与美国完全不同。美国是建立在石油燃料基础上的,而德国的一次能源90%都是煤。而且德国的润滑油,航空汽油,都是煤炭企业制造的煤化油,真正的石油只用来制造柴油和汽车用汽油。美国人对石油企业的轰炸令德国陆军损失惨重,但对空军几乎毫无影响。可见美国在当世界警察之前就习惯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推断别人,有遗传的。

  美国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德国的交通线,尤其是法国的铁路编组场,这样可以中断德国在前线的军队调动。但铁路线路容易修复,所以从理论上来说,真正的目标应该是难以修复的桥梁和运河航线。而正确的目标,其实是德国国内的煤炭运输线路,由于煤炭运输量极大,不可能即时修复所有线路,一旦遭到攻击,德国建立在防空洞内的军工厂将全面停工。直到1944年5月,美国人才试探性地轰炸德国的煤炭企业,遭到的反击之猛烈,相当于德国保卫其他所有石油、工业以及大型城市防空力量的总和,这时美国人才恍然大悟,以前完全找错了目标。牺牲的飞行员表示不服!

  好吧,这些事情发生在凄惨的二战中确实有些令人哭笑不得,但这却又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要是你觉得不够过瘾,可以买本《空中英豪》来慢慢看。对了,还有一个好消息,斯皮尔伯格和汤姆汉克斯准备开拍这部著作啦,形成《兄弟连》、《太平洋战争》、《空战大师》三部曲,相信这绝对能成为一代经典!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