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书盟:让历史野蛮生长
- 来源:中国慈善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童书盟,历史,彩虹基金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8-04 09:31
在童书盟看来,这个时代对思想和文化的关注已经越来越少,缺少理性思考和单纯的对美的理解,对于历史的认知,单薄而又刻板。她想为此做些什么
2014年5月4日傍晚,北京今日美术馆进行了一场关于“人权与主权”的“激辩”,近200人到场,座无虚席,很多人只能站立旁听。国内两位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秦晖、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许章润互为队友,两位“对方辩友”称其二人为师。主持人美国通用无线通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维嘉提出了一套中国人并不熟悉的辩论模式-“林肯-道格拉斯辩论”。台上,辩论双方恪守规则,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又不乏幽默诙谐,台下笑声掌声此起彼落。其间,场内两位老者急于表达观点,先后大声发言破坏秩序,随即被其他听众制止。
这一天,是《东方历史评论》创刊一周年的日子,活动主题为“新声•共鸣”。“激辩”只是活动环节之一,北京彩虹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彩虹基金会”)全国第三届中学生写史项目颁奖典礼,以及“战后的日本与中国”论坛是另外两大环节。
参加当天活动的,不只有秦晖、许章润、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员雷颐、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员马勇、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学勤这样的著名学者,还有企业家联和运通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树新、王维嘉、以及知名媒体人许知远等。让这些原本“不搭界”的人汇聚一堂的,是身份跨商业、文化与公益领域的童书盟。她是《东方历史评论》出品人、彩虹基金会创始人、东方百达投资公司董事长、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理事。
为单薄的历史认知做些什么
童书盟是山东人,齐鲁大地上的仁善基因对她影响颇深,她至今有着一些儿时的模糊记忆。一到冬天,上门讨饭者便多了起来,母亲则像待客一样,请乞客进屋,让孩子尽快吃完下桌,饭菜毕,还要端上热水嘘寒问暖一番,将乞客送出门,还不忘给客人捡些冻在外面的干粮带上。长辈们也讲述了很多类似的家族故事,童书盟可谓耳濡目染。
2008年,汶川发生5•12特大地震,童书盟随即出资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设立彩虹公益基金,并发起了“5•12心灵守望计划”,进行灾后心理援助,此后又开展“彩虹图书馆”、“彩虹心灵之家”、“彩虹音乐课堂”等公益项目。
童书盟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因父亲是读书人,她很小便在父亲的指引下读经典、背古文,背不下来不许吃饭。幸运的是,她可以自由地理解那些古老的文字。“’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后来老师说这是奴隶愤怒的反抗,我庆幸当初没被强加政治立场,只是单纯地觉得挺美的。”童书盟告诉慈传媒《中国慈善家》。
在童书盟看来,这个时代对思想和文化的关注已经越来越少,缺少理性思考和单纯的对美的理解,对于历史的认知,单薄而又刻板。她想为此做些什么。
一年前,由彩虹基金会资助的杂志书(MOOK)《东方历史评论》宣告创刊,以“历史的、批评的、审美的”为创刊理念,意图不左不右、独立客观地评论历史,同时,也不乏对当下的关照。
因刊物本身的定位及内容的专业性,稿费与编辑团队的薪酬方面有很大支出,从运营模式和内容上考虑,《东方历史评论》注定很难赚钱,它不是大众的,无法博得众人喝彩,更缺少足够的广告价值。作为出品人,这些童书盟早已想到,她执意去做,她说这源于一个文化人的使命感。
创刊一年以来,《东方历史评论》已有四辑正式出版,文章作者中不乏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史景迁(Jonathan D.Spence)等国际知名学者,内容均为独家。如今,第五辑“理解日本”也正待面世。香港信报创办人、被称为“香江第一健笔”的林行止还为《东方历史评论》写了长文介绍。在朱学勤看来,《东方历史评论》是在史学界视野背后野蛮生长的产物,他希望这本刊物能出到100期。
关于《东方历史评论》寿命长短,童书盟并不非常在意,即便有朝一日因外界约束,抑或自身能力所限,导致难以为继,她也没有任何遗憾。“时代自由了,这些东西也便不需要了,反而是有一些空间夹缝,又不允许疯长,才恰恰显示出它的价值。”
提供一个多元的了解历史的机会
《东方历史评论》、“中学生写家史”与“历史教师公益讲堂”同是彩虹基金会的公益项目-东方历史公益。对于历史认知,童书盟坚持“多元”。
“中学生写家史”项目发起者是李远江,2012年年末,该项目得到了彩虹基金会的全额资助。转年初,李远江任职的《看历史》杂志宣布休刊,童书盟便邀请李远江加入彩虹基金会。去年7月,李远江运营项目的能力得到认可,童书盟干脆聘请其担任基金会秘书长。
每届大赛优秀作品都会结集出版,书名则为《课本上不说的历史》,由彩虹基金会回购,并赠送给偏远地区的学生和老师。去年,任志强为第二册书手写了很长的序言,在梳理历史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观。不料因种种原因,文章出版前被出版社多有删减。“他很愤怒,说凭什么给我删了。”童书盟让李远江设法与出版社沟通,未果。任志强气愤难平,童书盟只好建议将全文在《东方历史评论》的官方微博上发布,任志强同意并进行了转发。
如今,中学生写家史大赛已举办三届,第四届正在评稿阶段。参赛稿件总数达数万份,参赛学校超过500所。
在启发学生发现“身边的历史”的同时,“历史教师公益讲堂”则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打开视野的机会。此项目邀请著名历史学者、历史教育学者、资深媒体人和知名历史教师担任讲师志愿者,通过公益讲座、非虚构写作研修班、专题论坛、历史示范课等多种形式,给对全国各地,尤其欠发达地区的历史老师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一个老师可以改变一个学校和整个村子的命运,我们每次请两三百个老师,十天的课程,我们不说好坏对错,只告诉他,在他的视野之外还有这么多东西。”童书盟说。
今年,东方历史公益还推出“家史工具箱”,提供一套完整的教案和教具,方便教师讲授历史课程。
“一开始,我们还是站在自由知识分子的立场上,比如我们对历史的还原,但她(童书盟)说,谁也不能确保自己说的绝对正确,我们更重要的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多元的了解历史的机会。每个人都可以基于自己的立场来谈他对历史的认知。”在李远江看来,这是更接近于公民教育的一种文化尊重。
在《东方历史评论》,童书盟同样坚守“独立”二字,她不限制刊物的观点与立场,关于刊物内容,她把权力交给编辑团队。作为一个出品人,她所要考虑的,更多是如何保证资金的供给。
有情怀的行动派
童书盟曾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做了7年财经记者。2003年,自认生性散漫不喜欢被约束的童书盟离开央视,到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读书,恰逢厉以宁教授成立民营经济研究院,童书盟任其助理,开始研究商业,并创立了自己的文化传媒公司,主要为企业拍纪录片和宣传片。
童书盟不允许片子里有一帧的错漏,后期剪辑的地下室阴冷潮湿不见天日,童书盟便披着军大衣通宵达旦。肯吃苦、够专业,这让童书盟得到了很多企业订单,其中不乏跨国公司。六七年后,她的公司被一家上市的传媒公司收购。此后,童书盟又创立北京东方百达投资有限公司,投资方向为艺术品、影视制作、演出等文化领域,也有高科技新材料方面。
做公益,童书盟也并非“空有情怀”,她同样是行动派,经过商海的历练,她重效益的同时,也懂得平衡。
2008年初,经好友王维嘉介绍,童书盟加入商业大佬云集的阿拉善SEE生态协会。通过演讲竞聘,童书盟连任第三届、第四届理事。2012年,阿拉善SEE环保基金会成立,开始对一些草根公益项目进行资助。为避免资金滥用,项目资金申请流程很复杂,有些项目等资金申请下来,已错过了最佳执行时期。作为基金会项目审核委员会主席,童书盟与同事完成了两件大事,其一是确定资助战略方向,其二是将资助拨款的申报流程合理简化。2011年7月,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成立华北分部,童书盟任华北分部召集人。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成员多为男性企业家,这些对公益事业充满热情的雄性动物常因理念、观点不同争得面红耳赤,从小受过良好礼仪教育的童书盟往往能以其优雅和女性的温柔一两句话便让争吵得以平息。
2013年“中学生写家史大赛”期间,一次活动需要筹集经费,彩虹基金会现任秘书长李远江打算以“随手捐”的方式募款,解决资金问题的同时,也能增加社会影响力,但募捐金额并不理想。没多久,童书盟在一次美洲高尔夫俱乐部上做了推广,并进行义拍,一次性拿到了一笔钱。“从时效来讲,童总的方式远远高于我的,但我觉得这两块并行不悖,可互为补充。”李远江说。
《东方历史评论》组建团队之初,在邀请朱学勤进入编委时,朱学勤看了编委、执行团体、资助者名单,其中主编许知远是北大学IT出身,资助人里有北航、科大出身的。朱学勤非常不看好,他惊讶“这是一支什么队伍!”。
对于编委构成,时常陶醉于文学的童书盟将自己拉扯回现实。她想要构建一个理事会,从而使编辑团队与股东的利益都能得到平衡。如今,《东方历史评论》编委是单数,共9人,除了沈志华、许小年、马勇、朱学勤等知名学者,还有张树新、钱晓华等企业家资助人,其中学者占一半以上,各有专攻。遇分歧或重大决策时,则进行民主投票。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面对的是环境问题,彩虹公益基金面对的是教育问题,《东方历史评论》则面对文化问题。与扶贫、大病救助不同,童书盟所触碰的社会问题无法立竿见影。但她坚信“只要行动就会有改变,只要有改变就会有希望。”在书店纷纷倒闭的今时今日,10月份,童书盟的24小时书店即将于北京开业,这又是个注定不赚钱的营生。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记者_白筱 题图摄影_张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