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的野望 仗Android之剑走天涯

  在急剧变化的移动互联网大市场当中,从市场占有率上,看似已经占据了移动OS老大位置的Android目前也有几个必须解决的问题—版本的碎片化、定制系统带来的体验差异、Holo语言的折戟沉沙以及Android平板电脑生态的停滞不前,让不同的用户,对于不同的Android系统产生了不同的体验,这些都成为了制约Android再进一步的“罪魁祸首”。

  绝非高枕无忧,Android眼下的问题

  在2014年6月24号的谷歌I/O大会上,一向做事慢吞吞的谷歌,一口气公布了下一代移动操作系统Android L、Android Auto车载系统、Android Wear可穿戴系统、Android TV电视平台、Android One廉价手机方案,以及Chromebooks笔记本电脑和大数据计划……。从这一系列的计划当中,我们除了看到谷歌的野心以外,也看到了谷歌的忧虑。而给谷歌带来忧虑的,正是他们最引以为傲的Android系统。

  兼容谁?怎么兼容?是个难题

  整个Android平台的差异化越来越大。Android是一个开放平台,这也是它能够在塞班与iOS等不同系统下杀出一片天的关键所在。可以说Android的诞生为智能手机的普及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谷歌自己开发的系统,却被许多非谷歌生产的手机所使用”造成了整个Android系统碎片化情况日趋严重。由于Android的设备种类、品牌难以统计,它们所采用的Android版本也有很大的不同,分辨率更是千差万别。新的Android版本在不断推出,而旧的版本却一直没有被淘汰。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同样的一个APP,在设计过程中,是让它冒着被淘汰的风险,去兼容低版本,还是面向未来,去兼容最新版本的Android,结果可能用户手机都还没有更新到这个版本,这个应用却已经被淘汰了呢?这种两难选择无疑大大增加了APP开发商的开发成本,想要争取更多的用户,就要让自己的产品去适应更多不同版本的系统。难怪不少APP开发商更乐于专注于更封闭、成本更低,但用户消费能力毫不输给Android的iOS系统了。

  一人千面的Android

  除了要应对版本上的差异问题,对于Android用户来说,还会因为不同厂商的定制系统而产生不同的用户体验。

  因为Android是一个开源系统,所以理论上Android系统定制可以无限多,每个厂家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删除或者添加相关的应用。而许多手机品牌厂商都有自己深度定制UI(如小米、魅族、HTC、三星和华为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开放给Android发烧友的专用UI。如此多的UI让不少Android用户眼花缭乱,甚至没用上多久,就在他人的怂恿之下懵懵懂懂地走上了刷机之路。而对于另外一部分用户来说,虽然同属Android系统,但不同的UI也带来了完全不同的用户体验。

  比如同样是通讯录功能,小米MIUI不能提供黑白名单功能,而腾讯tita则是连设定联系人铃声都不支持,魅族的Flyme更是不允许用户导入导出通讯录资料……,仅一个通讯录功能就有如此之大的差异性,难怪不少刚刚接触Android系统的用户,跳到另外一个深度定制系统时,会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了。这种问题就直接导致了许多用惯了Android的用户在转战iOS之后,会迅速被其简单统一的UI所拉拢。

  我是iOS的山寨版?

  虽然谷歌想做一个与iOS不同的系统,但让人遗憾的是,许多厂商在打造自己深度定制系统时,却尽可能地期望去靠近iOS,让不少用户甚至产生了“Android是iOS山寨版”的错觉。

  尽管普及度很高,但谷歌却缺少一套强有力的设计标准,在定制系统逐渐被更多用户所接受的时候,它之前所采用的Holo设计语言开始湮没,甚至连谷歌自己似乎也放弃了它,转而推出了新的设计语言—Material Design。与此同时,前面我们所提到的Android碎片化问题也制约着新的Material Design普及,不少厂商干脆直接将自己在iOS上成功的那一套,拿到Android继续用。如腾讯的QQ,Android版几乎完全照搬照抄iOS版本的设计,不少APP在设计Android版时,不注重突出不同平台一些功能与UI的差异性。结果就造成Android越来越像其他系统,反而不能发挥自己所长。

  有了好平台,但应用在哪里?

  在平板电脑市场,Android的境况也并不乐观。随着苹果iPad的推出,平板电脑也为整个3C产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似乎只要和IT扯上关系的企业,如消费电子、PC、通讯和软件等厂商,都期望在平板电脑市场中插上一脚。由于iOS被苹果所垄断,他们当然会求助于Android系统。据统计,目前市场上大约有90%左右的平板电脑运行Android系统,虽然前有iOS珠玉在前,但Android依旧是个中霸主。

  不过,高市场占有率并不代表它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我们知道,摩托罗拉Xoom是世界上第一款Android平板电脑,但是它的表现却相当糟糕,价格高昂、用户体验差成为了Xoom的催命符。而且,当时还没有任意一款Android APP特别为平板电脑进行设计或优化,而只能移植手机APP到平板电脑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谷歌特别发布了Android4.0“冰激淋三明治”版本,整合了2.3姜饼和3.1蜂巢版本中最好的功能,并针对平板电脑进行了性能和功用上的改进,这也让Android平板电脑生态日趋完善起来。

  但也仅此而已,目前平板电脑市场中Android垄断了中低端市场,而iOS继续在高端市场中叱咤风云。尽管平台已经成熟,可是不少应用依旧不愿意为Android平板电脑平台进行量身定制,而历年来谷歌对于Android平板应用的具体数字更是只愿意透露一些类似于“许多许多”这样的虚数。有好的环境却没应用,那么Android平板电脑就注定不一定有好结果。

  在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遇到种种难题之后,谷歌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创造一个新平台,在其中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就如同当初苹果推出了iPad一样。为此,谷歌将自己的切入点放在了Google Glass上,但是如同当年iPad那样的神话却并没有随之开启。

  能不能不把我当玩具?

  2012年,谷歌向外公布了著名的Google Glass,人们期望它能够通过声音控制拍照、视频通话、网上冲浪、处理文字信息和收发电子邮件等功能,甚至引领未来,成为智能家居生活的一个接入窗口。当然,作为谷歌的“亲儿子”,它采用的也是Android系统。

  然而两年过去了,Google Glass却雷声大雨点小,虽然时不时会在不同媒体上看到它的相关消息,或者向用户开放一定数量的购买资格,但它的市场普及度却极低。Google Glass在目前形势下,几乎看不出有能使家居生活产生革命性变化的可能。甚至在两年后的最近,它才刚刚正式开放了直播功能,允许佩带者将自己所见所闻免费分享给指定观众。如此缓慢的进度,磨光了许多人对于Google Glass的热情,也让Android在这个领域不幸的变成了小透明。

  绝地反击,谷歌开始放大招

  面对Android目前的各种问题,谷歌并非无动于衷,而是绝地反击。在今年的谷歌I/O大会上,谷歌先后祭出了Material Design、Android Auto和Android One等诸多手段,欲全面巩固自身在整个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中的优势地位。

  全生态制霸

  以手机为中心,逐步向平板电脑、穿戴设备、汽车和智能家居领域渗透,是移动互联网目前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以苹果为首的多家科技企业,都已经在着手抢占这一片蓝海,谷歌自然也不例外。

  不难看出,Android L、Android Wear、Android Auto和Google Fit等一系列的平台级产品的陆续发布,正显露了谷歌全生态链制霸的野心。

  与今年3月份发布的Android Wear雏形不同,谷歌在I/O大会则一口气公布了包括Moto 360和LG G Watch在内的多款基于这一平台的穿戴设备。此外,还有6款Android Wear的应用首发。同时,谷歌还宣布将提供完整的Android Wear SDK,并强调其API与标准版Android API基本一致。

  要知道,两场发布会之间的时间才过去了短短3个月,这期间的进步不可谓不神速。显然,谷歌正极力拉拢硬件厂商和开发者,以推动Android Wear的生态飞速发展。在穿戴设备这一领域当中,能够先发制人抢占有利地形。

  事实上,为了给智能穿戴设备开山开路,谷歌还推出了健康数据平台Google Fit,阿迪达斯、耐克和英特尔等都是其合作伙伴。与苹果Health Kit相似,第三方开发者可以通过Google Fit的API追踪用户的健康指标,其中包括睡眠、行走的步数和骑行距离等。

  如果说推出Android Wear和Google Fit还算有迹可循的话,Android Auto的出现则有些迫于无奈。车载应用从今年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开始红遍各大展会,苹果3月份发布的CarPlay,也加速了谷歌车联网战略的落地进程—谷歌在年初发布的Open Automotive Alliance毫无竞争力。

  产品本身也说明了这是一个赶工项目。展示中的Android Auto界面相当简单,功能也仅有导航、电话、短信、音乐和广播可以选择,而这些功能的实现都要通过Android设备来提供数据支持。而在API方面,也只有消息提醒和音乐功能可供选择。谷歌自己也坦陈,目前的Android Auto平台还处于设计阶段,很多细节还需做进一步的调整。

  至于基于Android Auto平台的汽车,相比已经在马路上飞驰的特斯拉,谷歌虽有本田、现代、奥迪和英菲尼迪等汽车合作伙伴助阵,但最快也要等到今年年底才能推向市场。

  回过来看,谷歌在I/O大会上所发布的几乎所有产品,都指向了自身的核心战略—全生态链覆盖。跑马圈地,自然不能少了谷歌的身影。

  手握更多话语权

  正如前文所说,Android诞生至今,一直都面临着碎片化的问题—不仅仅是Android手机厂商纷纷定制自己的Android系统,开发者也很少为Android应用做专门的视觉设计。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谷歌以工程师主导的文化没能诞生出一种具备号召力的设计语言。

  Android的碎片化生态降低了谷歌在Android设备当中的存在感,为了应付这一局面,谷歌为包括Android和Chrome OS在内的旗下所有平台设计了全新的设计语言Material Design。

  事实上,为了开发Material Design,提升自己在生态链当中的话语权,谷歌可没少下心思。

  2011年,谷歌启动代号为“肯尼迪”的项目。它召集了公司里所有重要的设计师,重新设计谷歌的每一项产品,寻找一种共同的设计语言。CEO佩奇还让设计师参与产品的早期设计开发,旨在改变谷歌“以工程师为主导”的文化。

  在今年的谷歌I/O大会上,谷歌以非常高调的方式,放出了Material Design这一大招。不难看出,谷歌想强调的是:不欣赏设计、对设计毫无感觉的谷歌已是昨日。为此,谷歌还同步上线了一个名为Google Design的网站。

  从Android到衍生的Android Wear、Android Auto和Android TV,Material Design都贯穿其中,其已经成为沟通不同平台、设备的灵魂。如此一来,用户在不同平台上也得到了连贯的体验。有观点认为,Material Design已是可比拟苹果的设计。

  除了在设计语言上下功夫,谷歌还开始收拢新平台开放性,避免再次遭遇碎片化的困境。谷歌工程主管大卫·伯克对媒体表示,Android Wear、Android Auto和Android TV的用户界面和软件代码将由谷歌而非设备制造商控制,试图结束不同厂商的Android设备用户界面不同的局面。

  这是谷歌少有的强势,谷歌也需要足够多的话语权。大卫·伯克指出,谷歌将直接管理Android Wear、Android Auto和Android TV设备升级事宜,使所有设备能同步接收到新版软件,结束部分设备用户需要等待数个月,才能用上新版软件的局面。

  Android One,下一个10亿用户

  苹果在高端市场优势明显,微软的NokiaX竟也能反借Android在低端市场吸引到眼球。而在国内,千元机的战役此时硝烟正浓。或许正是基于此,谷歌也看到了低端市场上的巨大潜力。因此,当我们看到谷歌发布廉价手机参考设计方案Android One时,虽有意外但也在情理之中。

  关于Android One,目前比较公认的定义是“廉价Android手机参考方案”。它的存在意义在于向OEM厂商提供手机制造标准模板,从而让他们能够以较低成本生产出高质量的手机。看到这里大概很多人都明白它的“杀伤力”了,像当年山寨机一样铺天盖地的势头会因为Android One而重新出现吗?

  谷歌表示:“为那些还在使用非智能手机的用户打造一套‘像非智能手机一样简单’的Android智能手机”。这意思明摆着,想要通过这套平台进一步拉低智能手机的准入门槛,让智能手机的功能更加“傻瓜化”。

  值得注意的是,Android One手机将预装原生Android系统,并内置完整的谷歌服务。手机内的应用既可以通过Google Play自动安装,也可以通过OTA方式主动升级。这意味着什么?手机厂商如果选择了Android One,甚至可以把“系统开发”这一项预算减到0。

  够用的配置,600多元人民币的定价,一旦自身足够强大,就足够把对手逼向死角。Android月活跃用户超过10亿,一季度Android智能手机出货量达3.15亿部,Android应用安装量环比增长236%。从谷歌在会上发布的数据来看,似乎表明其并不满足在主流Android市场的老大地位,而是希望向更广阔的市场延伸触角。谷歌的目标很明确:让Android One成为其下一个10亿用户的增长来源。

  谷歌野心:Android连接一切

  正是为了加速Android在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市场)的推广速度,谷歌才推出了Android One,然而谷歌的野心,绝不会止步于智能手机一个领域。穿戴设备和车联网,都有足够的前景供科技界的巨头们野望。

  面对泛移动互联网的大趋势,相对于苹果的稳扎稳打,谷歌的做法显然要来势汹汹得多。从廉价Android手机平台Android One到智能手表Android Wear,再到呼声极高的智能汽车平台Android Auto和电视系统Android TV,以及全新命名的Android L,更新了的Chromecast电视棒和Chromebook……

  在几年前,Android还只是一个单薄的移动设备平台。但现在,谷歌正将其转变成一套横跨多个屏幕的生态系统。“我们并不是在开发一套垂直集成的产品,而是一套大规模的开放平台。我们正在与全球各地的数百家合作伙伴一起,将一款产品和一套平台引入数十亿人手中。”谷歌Android和Chrome平台主管桑达尔·皮采在此次谷歌I/O大会上的讲话,或许精准地介绍了谷歌的野心。

  建立自己的Android闭环,构筑一个横跨手机、汽车、穿戴、家电与笔记本电脑等领域的庞大帝国,给所有已知的科技领域产品都打上“Android”的标签……。谷歌似乎对外透露着一个信号:未来在生活上的所有领域,用户都可以通过谷歌来实现,通过科技来“连接一切”。

  Android vs.iOS,谁是未来霸主?

  在WWDC 2014和谷歌I/O2014之后,苹果和谷歌的全面对垒,抢占下一个移动互联网蓝海的态势,已经十分清晰。不过,苹果和谷歌的玩法却又各不相同。谁最有可能在未来先下一城呢?

  谷歌向左,苹果向右

  在遍尝了Android系统过度开放所带来的苦果之后,谷歌也开始效仿苹果,开始进行选择性封闭,只为了掌握新平台界面唯一控制权。谷歌宣布,Android Auto、Android Wear和Android TV这三个新平台,将保持对用户界面的唯一控制权,不会将这一权力转移至制造商手上。对此,谷歌高管表示是为了能让这些平台拥有非常一致的用户体验。

  试想一下在,未来解决了碎片化问题的谷歌也能实现像iOS这样,让每一个曾经接触过Android系统的用户都能熟练操作不同的Android设备,而不需要一个重新学习过程,即便版本更新也能迅速上手。这样,APP开发商也不必纠结该兼容哪个版本的Android系统,在Android发布一个APP的成本将大幅度降低……。而对于谷歌自己来说,最吸引他们的前景无疑是他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将三星这种因为成功支持Android而大获其利的硬件制造商甩到一边去,只让自己赚钱办法。

  而另外一方面,苹果却正在走向开放,不仅开放了第三方输入法权限—这让许多傲娇的“我是为了输入法才越狱”的用户重新“自首”,这无疑能提高这部分用户在App Store消费的积极性。还将TouchID指纹识别接口进行开放,可以想见,在此之后像《支付宝钱包》这样的APP就能通过用户指纹更方便安全地实现现金流动。许多手游也可以直接用指纹登录游戏,而无需账号密码。Camera的开放也大有“逼死单反,干掉各类美容相机”的趋势。由于它在WWDC上的表现,甚至许多业内人士纷纷猜测,在即将到来的9月新品发布会上,苹果除了会发布新的iPhone,iPad这些保留节目外,还将推出首批支持iOS的智能家居用品,或者让那个许多人猜测的iWatch真正加入苹果家族。

  越来越多的APP开发者发现,苹果很愿意将自己自留地中的作物分享给他们,让他们各展其能,最后甚至将其中出色的功能融入自己的设计之中。但是很显然,与谷歌的开放相比,苹果的开放是有限的,与其说是开放,更像是“招安”。

  第三方厂商:夹缝之间生存摇摆舞

  互联网时代,谁也不能独善其身。谷歌和苹果的竞争,让第三方厂商看到了机遇和挑战。无数厂商摩拳擦掌,期望借这一变革期,成为下一个三星。然而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是投靠谷歌,还是输诚苹果?这让许多厂商摇摆不定,而给他们选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在WWDC 2014和谷歌I/O 2014上,苹果让智能硬件公司看到了在健康应用Health和智能家庭HomeKit中所蕴藏的无限可能,而谷歌的也致力于走出移动客户端,走进智能家居生活以及各种车载系统之中。

  在苹果的蓝图之中,它未来的智能家居平台将由第三方配件厂商组成,《金融时报》在WWDC 2014开启前就撰文指出,苹果在其中将扮演的角色只是授权特别品牌为iOS设备生产配件,并为这些配件贴上苹果LOGO,表明它是兼容iPhone并达到苹果标准的配件。可想而知,一旦这成为了现实,那么无数智能家居生产厂商都将纷纷期望加入苹果的这一联盟之中。未来也许我们会看到更多的家居生产厂商因为与苹果的合作而跻身国际一线品牌行列,而昔日巨头也可能因为自己的傲慢而付出像诺基亚这样的代价。

  但是靠拢苹果并非全无风险,至今苹果依旧是移动互联网高端品牌的代言者,相信它为了保持自己的企业形象,也会订下严苛的授权条件,对于生产中低端智能家居用品的厂商而言,想要获得苹果的垂青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而谷歌的态度则更让人玩味,在智能家居领域,它不仅直接收购了Nest恒温器公司,还宣布对三个新系统保持唯一控制权,大有甩开第三方厂商自己一个人闷声发大财的味道。在谷歌的咄咄逼人之下,想让第三方厂商满足于为Google Glass配备近视镜片这样的活,显然不大可能。但对于一些代工厂来说,谷歌“有钱自己赚”的策略反而给了他们更多的机会。

  其实,不仅苹果和谷歌在影响着第三方厂商,第三方厂商的选择也在影响着苹果和谷歌。再好的系统也要搭载在更多的产品上,才能把市场做大,苹果和谷歌的胜负,也许最终将由与他们展开合作的第三方厂商投票决定。

  谁将唱响未来主旋律?

  最后,让我们回到那个问题:谷歌和苹果,最终将鹿死谁手?在未来的市场中,他们能否共存?

  虽然从目前两个系统在移动互联网端的普及率来看,Android的优势地位毋庸置疑,但在其高奏凯歌的背后,却隐藏着谷歌为他人作嫁衣的辛酸。Android的碎片化严重问题,更是制约了用户体验。而这也是谷歌开始走向封闭的根本原因。

  而另外一方面,苹果虽然日趋开放化,但显然它对于有消费能力的、注重服务体验的高端用户吸引力更大,中低端用户由于苹果在移动互联网端多年来所打造的高冷形象,反而会更青睐于他们认为更为廉价的谷歌。如果苹果不能改变这种用户的既有印象,那么它对于中低端用户的吸引力是有限的。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从目前的市场趋势来看,在相同价位的情况下,更具稳定性的iOS显然比Android更受用户欢迎,若是苹果愿意推出一些平民向产品,那么谷粉未必不会倒戈相向。

  写在最后

  综上所述,谷歌的情况并不算好,但这不代表它们就毫无胜算,苹果的相对封闭性可能会导致一些革命性的功能无法第一时间获得苹果的支持,它们很有可能会首先寻求Android的支持。所以在未来,Android能否变得更稳定,iOS又是否能够更亲民,也许将决定它们能否将对手的自留地吞吃入腹。否则,“共存”依旧是可见未来的唯一主题。

  文|王庆阳 周淑通 黄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