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何时开始落后于西方?
- 来源:中国慈善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落后,中国,郑成功,欧洲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8-27 14:57
全球史学家试图跳出欧洲中心主义:西欧与亚洲许多地区势均力敌同步发展,直到18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以及随之而来经济的飞速发展,二者的差距才被迅速拉大
欧阳泰(Tonio Andrade)毕业于耶鲁大学,师从美国汉学巨擘史景迁及欧洲史专家帕克,研究的方向为中国史、全球史及殖民主义比较研究,现在是美国埃默里大学历史系的副教授。现年78岁的史景迁讲故事的能力众所周知,欧阳泰的叙事能力也不让乃师-这本《1661,决战热兰遮》,研究的焦点集中于1661年4月30日至1662年2月1日,郑成功围困台湾直至荷兰驻台湾长官揆一投降,短短九个月间的故事,是一本立论严谨、考证细密的学术著作。但作者居然是用揆一丢失台湾后,以叛国罪在巴达维亚被“绞死”的故事切入,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武侠小说里“劫法场”的经典开篇。欧阳泰是剪裁史料的高手,也极具讲故事的天赋-书中虽然引用了中国的正史、方志,荷兰舰队司令官的日记,郑成功写给揆一的信件以及荷兰人绘制的各种热兰遮城堡图等中、日、英、荷等国资料上百种,注释多达1206条,却毫无滞涩,让人感觉像是在阅读一本历史小说。
17世纪中叶开始,全球气温突然下降,带来系列水旱灾害,在全世界引发空前绝后的“政府垮台事件”,这是故事发生的宏观背景。“民族英雄”郑成功,其父是被明政府招安的海商集团领袖郑芝龙,有着亚洲最强大的海上舰队,曾掌控东亚海域的贸易长达数十年。若不是气候突变导致的明王朝崩溃,“父荫”之下的郑成功“可能会成为一名儒生”,以防范倭寇为主的明王朝,也不会着意经营台湾,从而“荷兰人统治台湾的时间,也可能会延长几个世代”-这场战争根本就不会发生。
欧阳泰在书中追溯了郑氏家族的历史,明亡以后郑成功为恢复明朝统治所做的种种努力,由于生存空间被步步挤压,他决定并攻占台湾的过程等。欧阳泰笔下的福建沿海呈现出一种胶着的局面:有些城镇虽然已经被清政府控制,城镇旁边的水域却又在郑氏家族手中,以至于荷兰人派出与清朝联络结盟的使臣,差点在水上被俘虏。作者注重从日记、书信等第一手的文本中,挖掘有关人/人性的种种细节,相较于传统史学的宏大叙事,更为注重战争中个体命运的不确定性。如贾雷德•戴蒙德评价说,“它充满了海盗横行、血腥斩首、背信弃义和战场交锋的迷人细节”。英国《文学评论》杂志(请注意,是文学评论杂志!)更不吝赞美:如果你今年只读一本中国历史方面的书,一定要读这本。
然而,欧阳泰并不仅仅是就战争而谈战争,通过这本书他想解答的疑问是:中国从何时开始落后于西方?这也是吸引了马克思•韦伯、李约瑟以及《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贾雷德•戴蒙德等诸多西方学者的问题。对1840年以来遭遇连番挫败的中国人,在“和平崛起”的今天,更显得具有当下意义。
首先,他为我们回顾了一段学术前史:欧洲史学界曾经流行所谓“欧洲优越论”,无论从社会制度、经济结构还是科技方面,相较亚洲而言欧洲都更为先进。要按这种理论,这个问题可以就此打住了-我们牛,你想怎样?然而,随着近几十年来对亚洲尤其是中国历史的研究深入,欧洲人这种基于自身立场得出的狭隘结论被推翻。近年来,视野更为广阔的全球史学家又试图跳出欧洲中心主义,站在全球史的高度给出一种新的解释:西欧与亚洲许多地区势均力敌同步发展,直到18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飞速发展,二者的差距才被迅速拉大-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闭关锁国”、“停滞”了的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这一点从周维强的研究中可以得到佐证:以“子母铳”为核心技术的后膛炮虽然是欧洲人在十五世纪发明,但十六世纪初经由葡萄牙人传入中国之后,就迅速被吸收、采用并改进,成为晚明制式装备,应用于守城、车阵及单兵使用等各种状况,其变种之多、应用范围之广泛,恐怕欧洲人都比不上。电影《大明劫》开场,就极其真实地再现了佛郎机铳用于守城时的场景。
将这个时间点确定在1800年前后,必然需要解决下一个问题:在此前的两三百年间,欧洲人为何能在亚洲广泛殖民?全球史家的答案是-欧洲人得以纵横亚洲海域,得益于该地区出现的权力真空-中国在海洋方面并无进取的意愿。而且欧洲人的占领及统治极其脆弱,在资金、贸易等方面都严重依赖中国。欧阳泰在他的第一本书-《福尔摩沙如何变成台湾府》中的研究,足以佐证上述结论:1624年开始荷兰人之所以能占领台湾殖民地并得以发展,并不是荷兰人在军事上的优势,而仅仅是因为中国政府无意经营台湾,相邻的日本与朝鲜也无意侵占。至于欧洲人对华贸易的“依赖性”,包括他们在广州“夷馆”的贸易与生活,可参见欧阳泰的校友埃里克•杰•多林所著《美国和中国最初的相遇》一书相关章节。
研究方法上,欧阳泰精致、细密的考据工夫,深厚的军事史素养,很明显得益于帕克的训练,这一点上他超越了史景迁。这本书探讨的虽然仅仅是发生在九个月里的故事,却堪称“疏可跑马,密不透风”,大处来看,涉及到当时的全球气候,以及前述理论背景;小处则探讨了当时中西方的造船/航海技术、火炮制作技术、城堡建造技术、战术战略,地形变化对海道的影响乃至天气/运气等种种具体而微的细节。经过严密考证后欧阳泰则认为:战略战术包括士兵的组织纪律方面,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这一点荷兰人处于弱势;火炮制造技术及操作技术,则二者大致相当,周维强《佛郎机铳在中国》一书中,可以看到明朝军工方面卓越的学习能力;荷兰人真正的强项在于逆风航行的船只设计技术-这种技术的出现和地中海水域复杂的洋流和频繁的战争有关,以及以棱堡为代表的军事工程技术。
在这场中西方决战中,荷兰人的科技实力胜过中国,然而二者间的差距远没有200年后那样悬殊。此时,决定一场战役成败的,除了科技之外还取决于纪律、人心、后勤乃至于-运气,天气一次次影响了双方的计划和决策,最终它偏向了中国这一方,阻碍了荷兰人增援的舰队,也阻碍了与清朝的结盟关系。
实际上,在此前三十年,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领导的中国海商集团,就因为贸易问题与荷兰人进行过“料罗湾海战”,荷兰人战败,只能每年向郑氏家族交纳“保护费”以保障商船的安全。更早之前的1521年和1522年,明朝军队在屯门之战和西草湾之战中,都曾战胜过葡萄牙人。那么,《决战热兰遮》中文版副书名“中国对西方的第一次胜利”就值得商榷:很明显热兰遮决战晚于前面三场战争。细看欧阳泰所取的英文原名,《Lost Colony:The Untoled Story of China’s Frist Great Victory over the west》,翻译成中文名就是《失落的殖民地:中国对西方第一次伟大胜利和不为人知的故事》-英文版书名是站在西方人的角度,描述了荷兰人失去他们在远东最大的殖民地的过程及其细节;中文版则将其转换成“中国人是如何收复台湾”这个视角。遗憾的是,中文版副书名漏译了“伟大”二字:欧阳泰肯定关注到过这几场战役的时间先后顺序-书中他也提到过料罗湾海战,但是从战役的规模及其标志性意义而言,热兰遮之战是空前的,它一举奠定了此后三百年间东亚海域的整体格局。
撰文:冯俊文
来源:慈传媒《中国慈善家》8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