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发展曾经屡屡发生产能过剩的问题,但在电影行业,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受到重视。相反,当前大家都希望影院和影片能多些再多些。殊不知,幕后产能的过剩其实已在发生。
只要留意一下数据就会发现:目前国内影院的座位存在大量闲置的情况。影院座位的入座率不妨称为座次。座次越低上座率即越低,设备的空置率越高,说明投资的质量与效益不佳。这是中国电影产业当下实际存在并将持续发生的一个现象,实际就是产能的过剩。整个行业的市场发展无疑是上升的,但是谈到行业内部的投入产出,就要分析具体的座次问题,要看个体影院的座次上升与否。
然而,这个问题目前却很少得到讨论。经济学里有一个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按照这个规律,当同类影院重复增多的时候,单家影院的产出和效益一定会递减。此外,分工扩大也会造成收入和需求下降,从而造成利润的下降。在经济学的这些通行规律之下,就算有所谓市场“看不见的手”在推动,影院市场的扩张和资本的积累都必然会遇到限制。
然而,人类社会毕竟是在不断进步的,而进步也总是被技术的发展所引领。如果技术条件改变和提高了,那么经济学的铁律也就有可能被打破。中国电影业就是在矛盾而辩证的过程中发展至今的,一边是产能过剩,一边是市场新需求的诞生。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中国电影产业都是日新月异。从立体声、超大银幕到IMAX,从数字放映到3D电影,影院的放映技术突飞猛进,在市场上不断创造出新的需求。内容方面,从平民化的冯葛喜剧、张艺谋的武侠电影到时下的各类中外大片和中小制作本土喜剧,产业链上游生产创作的与时俱进同样也带来了中国电影市场天翻地覆的变化。
今天,共有三种力量正在推动着电影产业的发展。一是互联网。说起来,或许正是上座率不足的问题改变了影院的态度,使其加快了与互联网,尤其是第三方售票平台的融入,以期找到提升座次、效益的办法。而这逐渐改变了国内电影市场以往的高票价状况,使得电影消费越来越接近普通百姓的收入水平,最终让更多观众走进了影院。
第二则是影院管理的精细化。这是市场化的必然。未来的影院经营将会精细到每一个座位和每一个人工的投入产出计算,专业的影院精细化管理公司将遍地开花。
第三是影院产品的多样化,而非只是传统的电影、爆米花加可乐这“老三样”。一旦影院的售票功能被互联网代替,影院就一定会变成超市。这一点无法避免,因此全面思考影院的新产品,尤其是创意新颖、适合互联网时代的产品,是当下影院创新应有的题中之义。
文/赵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