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贩子的“好人”逻辑
- 来源:方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号贩子,好人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14 13:04
采访这些年,医院是我最不愿踩点的地方。冰冷,黯淡,冷漠,嘈杂,带着死神气息的挣扎抽泣声……医院里的角角落落满是苍白色调。
10月底的一天,我踏进北京五棵松地铁附近的一家三甲医院,为自己的一期稿子寻找素材。硬着发麻的头皮走入熙熙攘攘的门诊部,选择一个视野好的角落等待,观察。60多岁的“老太太”就是在这个期间进入我的视线。
她是个号贩子。向每个貌似要挂号的人搭话,信心满满地表示,“想挂谁的号都可以”。我装作要挂号的人,向她打听行情。她递给我一张名片,名片中间赫然写着三个大字“老太太”,那是她的“艺名”。名片的背面写着提供家庭旅馆,有网、24小时热水等。
老太太旁边还站着两个外地来的病人家属,打听后得知,他们刚刚从老太太这里拿了号,病人已经拿着挂的号去看病了,等病人回来,再将200元钱的“中介费”交给老太太。
“不用不信,可以先看完病再交钱,不是骗人的,我都在这混了好多年了。”老太太一个劲地推荐。病人家属也开始帮腔,说“还挺靠谱,着急看病很方便,200元钱也不贵”。
后来的交谈中,病人家属识破了记者的身份。老太太一下子变得警惕,不断地澄清“我又没做什么坏事”。她急切地为自己申辩:年纪大了,闲着也闲着,靠自己排队赚个辛苦钱,让那些排不上队的能挂上号看上病,这是做好事,积德行善。
老太太列举了一大堆她的“好人”逻辑后,就被同伴硬拉走了。仅据我的观察,不大的临时门诊室穿梭着至少五个以上像老太太这样的号贩子。
老太太走了,她的“好人”逻辑却一直回荡在我的脑海里。我想起了多年前的一个新闻,警方破获一个贩卖婴儿团伙,该团伙在三四年时间里,共贩卖了二十多名婴儿。到案后,团伙一名成员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从内心来讲,我认为我自己是做了一件好事……他是一条性命,应该有爸爸妈妈。我给她找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这是行善积德。”
有人说,一个人去违法犯罪,必须要突破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两条内在防线。老太太未必不知道其所作所为违法,但利益面前,在遇到自身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轻微抵抗时,他们需要一个能够做这件事的理由,来跨过内心的两条防线。可能这个理由很荒诞,但他们仍像救命稻草一样紧紧抓住。
文|冯建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