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那年》:“怀旧青春”跻身贺岁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匆匆那年,怀旧,青春
  • 发布时间:2014-12-01 16:16

  “畅销小说、“最受关注”、王菲、话题营销——老将张一白新思维拍怀旧爱情”“未来几年,背景设定于八、九十年代的怀旧青春片有望在市场上进一步掀起波澜。”

  贺岁档将至,各路贺岁片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11月14日,新浪微博发布了根据新浪、淘宝电影相关数据统计的“贺岁片预售榜”,年度大片《一步之遥》毫无悬念地以2073万余元的预售额排在首位。意外的是,小马奔腾出品、张一白执导的中等成本影片《匆匆那年》排在第二名,打着“青春贺岁”旗号的该片预售量达到了1475万余元,超过了今年贺岁档的另一部大制作《太平轮:乱世浮生》。而在线选座网站龙头“猫眼”上,《匆匆那年》目前高踞“最受关注”榜单首位。

  2013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在内地市场打响了“怀旧青春”第一炮。仅在第二年,《匆匆那年》即代表此类电影昂然挺进最受瞩目的贺岁档。此外在11月18日,由光线影业出品、苏有朋导演,改编自另一部同名畅销青春小说的《左耳》也举办了第一次发布会。随着同类电影日益增多,“怀旧青春”题材电影似乎即将迈入“小时代”。

  小说+网剧+王菲

  中小成本的《匆匆那年》如何能在一众贺岁大片中抢得广泛关注?这还要回溯“匆匆那年”这四个字的IP(版权)积累过程。

  2008年,九夜茴畅销小说《匆匆那年》正式出版。和《致青春》一样,这部38万字的长篇小说也是国内80后网络青春文学的代表作,实体书出版后曾经连续42周占据《新京报》、当当网销售排行榜首位。

  时隔6年,随着“怀旧青春”再度成为热门词汇,搜狐视频推出的自制网剧《匆匆那年》成为其“自制元年”的重磅作品。在宣传营销上,该剧使出浑身解数,甚至借鉴了电影点映的方式——于播出期间分别在全国五大城市的电影院举行巡回4K观影会。在全国好几个城市的公交车站牌和商场LED屏上也都出现了“陈寻喜欢方茴”的文字海报,形成了热议一时的营销事件。

  小说热卖和网剧热播,使得“匆匆那年”迅速成为一个成熟的IP品牌,同名电影的推出则可谓锦上添花。电影《匆匆那年》发布的第一款“喜欢版”预告片在优酷上创造了434.4万次的播放量,同期推出的“匆匆那年1212”等十几个新媒体话题在新浪微博上形成热议,多次攻占电影热门话题榜第1名。

  11月3日,《匆匆那年》再次举办发布会,曝光了电影的主题曲MV。本来只是一次常规的映前推广活动,却因为歌坛“天后”王菲的驾临而再度成为娱乐大事件。虽然热衷为圈内好友跨刀的王菲近两年频频为电影演唱主题曲,但她为献唱影片亲自站台却是首次。王菲的助阵将电影的认知度提升到新的水平。根据片方提供的数据:影片主题曲推出后3小时即突破100万播放量,MV推出24小时的播放量达到了627万,成为迄今为止24小时播放量最高的电影宣传视频。

  从小说、网剧到王菲,一轮轮的品牌传播让《匆匆那年》占尽天时地利,只待人和。电影幕后的操盘团队也是好手云集。主投方小马奔腾找到了曾出品过《致青春》《人再囧途之泰囧》的光线影业发行该片。在影片的定档发布会上,光线总裁王长田为《匆匆那年》选定了“12.12”的上映档期,这也是当年《泰囧》的首映日,影片的野心可见一斑。

  “60后”老将拍“80后”青春

  怀旧青春电影近两年的崛起势头着实迅猛。《匆匆那年》导演张一白介绍说,原著小说的改编版权早就被一家公司买走,电影却迟迟未能立项。2008年左右,他首次接到拍摄此片的邀约,却婉言谢绝,“当时觉得影片不太成立。内容涉及中学生早恋,我担心会比较敏感,而且大环境也不合适。”

  直到2011年,张一白再次见到原著小说作者九夜茴,得知版权已经到期,于是他以小马奔腾副总的身份将此片的版权买下来,“花了几十万,不算多”。但彼时的张一白仍然没把这个项目太当回事,“买完就抛到脑后,忙别的去了。”直到去年《致青春》上映并取得票房突破,他才想起自己手上还有这本小说,但出于“既生瑜,何生亮”的考虑,他当时还是不太想拍。

  不过,时势终究比人强。由于小说版权即将再次到期,小马奔腾决定将《匆匆那年》的拍摄提上日程。于是,张一白找来两位85后编剧——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小夫妻刘晗和李晗,并拉上原著作者九夜茴开始聊剧本,“有一搭没一搭的,还是打算请别人拍”。直到去年9月,第一稿剧本出来,张一白结结实实被感动了一把,“看得老泪纵横”,他这才真正打定主意要拍这部电影,并且要亲自上阵。九夜茴倒是始终认定擅长偶像剧的张一白是最好的导演人选,“我们这一代人都是看着《将爱情进行到底》长大的,他对于青春、爱情的感觉把握得很好。”

  虽然身为60后,但张一白不承认自己跟80后有代沟,为此不惜主动爆料自己和80后谈过恋爱。“不管60后还是80后,每个人都经历过青春,只不过青春的舞台不一样,打动我的还是那些共同的感受。”张一白的辩白侧面说明当前怀旧青春题材的受众广阔,“重点是能否将大家共同经历的时代精细还原”,比如《致青春》中的大学宿舍氛围,和《同桌的你》中的历史事件。

  拍MV起家的张一白此次利用音乐还原时代的氛围,据悉电影中将出现多首堪称80后集体回忆的流行金曲,包括《鸭子》《对面的女孩看过来》、日漫《灌篮高手》主题曲等等。

  “怀旧青春”前景向好

  实际上,怀旧青春片并不鲜见,此前日本、韩国、乃至泰国电影均有涉猎。1995年岩井俊二在亚洲赢得热烈反响的《情书》同样是许多中国80后的少年回忆。近年来,该类型在亚洲范围愈有发扬光大之势,泰国电影《初恋这件小事》,韩国电影《阳光姐妹淘》《建筑学概论》都在国内外受到追捧。这些电影在中国内地的豆瓣网、时光网等影迷聚集点上也有不俗人气,从而形成了一股“怀旧青春”的暗流,并逐渐波及到中国电影。

  《阳光灿烂的日子》或许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国产怀旧青春片,但由于时代所限,其在市场领域的开拓意义有限。2009年暑假,内地出现了一部《80’后》,首次正面书写80后青春故事。但在一众大片的夹攻之下,该片来去无声无息。2011年末,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在香港、台湾先后大卖,2012年初进入内地影院,虽然由于内容不够本土化并未在国内取得票房佳绩,但此类型在华语市场的商业潜力已尽显无疑。在这些优秀电影的不断示范、启发下,中国本土怀旧青春片蓄势待发。果然,2013年以来,随着《致青春》《中国合伙人》,以及之后的《同桌的你》接连创下票房佳绩,此类型迅速在市场上走高,同类影片如雨后春笋争相涌现。

  应该说怀旧青春片的崛起,得益于多种因素的合力。首先是内地电影市场分众化趋势逐渐显现。同时,这也是时代造就的流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高速发展变化,提前催生了70后、80后观众的怀旧情绪,这跟二十多年前开始经济腾飞的韩国、泰国等地的情况有所类似。在电影市场研究者王义之看来,“之所以在美国很难看到怀旧青春片,是因为美国电影总是迅速回应时代。要回忆某个时代,直接看那个时代的影片就行了。而中国电影市场兴起是2001年之后,90年代电影业进入衰退期,国产电影已经远离了大众生活,由此缺失了一大段时代影像记录。”他也预测,当前大众的怀旧心理仍远未得到满足,未来几年,背景设定于八、九十年代的怀旧青春片有望在市场上进一步掀起波澜。

  专访张一白:《匆匆那年》不是盘算出来的

  从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到电影《开往春天的地铁》,再到《好奇害死猫》《夜·上海》,张一白在内地导演中素以对青春和城市氛围的及时把握而著称。虽然缺少万众瞩目的票房成功和奖项肯定,他却被很多人称为“导演界最会搞营销的,营销界最会拍电影的人”。

  作为导演的张一白近年来逐渐减产,更多是以监制的身份出现。2012年末他执导的贺岁片《越来越好之村晚》虽然群星荟萃,但上映后却遭遇票房滑铁卢。这让他开始反思自己对项目的选择,“导一个戏考虑很多外在因素,但是一个导演一辈子很难遇到几个剧本能让自己怦然心动的。为什么不去听从内心的声音呢?”张一白说《匆匆那年》就是这样“随心”的选择。目前,即将上映的该片可谓顺风顺水,唯一的杂音或许只有主投方小马奔腾公司最近的内部风波。跟这家公司渊源深厚的张一白对此不置一词,只是淡淡地强调“对影片没有任何影响”。

  《综艺》:之前你的《越来越好之村晚》也是在贺岁档上映的,但反响没有达到预期。这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张一白:岂止是没有达到预期,完全是惨败。我胆大妄为了一次,拍了自己不了解的生活。因为当时觉得自己很牛逼,什么题材都不在话下,包括农村戏,当然其中也有一些任务因素。这部电影的失败给我很大的启发,我发现自己原来是井底之蛙,知道的太少,其实就熟悉那么一点东西,所以现在我还是回到自己最熟悉、最热爱的题材。

  《综艺》:《匆匆那年》为什么选择竞争如此激烈的贺岁档?

  张一白:到了年底,人会很自然地盘点过去,回顾下一整年的生活,“匆匆那年”嘛,所以片名就很适合这个时节。其实贺岁档的影片里面我们最没压力,毕竟是不到5000万元的中等投资,通过各种商业合作基本都已经回本了,所以我也没有那么高的票房期待。

  《综艺》:你的电影里总是有很多商业植入,你怎么看待植入对电影的意义?

  张一白:这部影片也有很多植入,比如Vivo手机、平安保险、伊利、苏宁等等。以前我觉得植入是为了给投资方分担风险,降低成本,但现在我的观念已经变了:电影还是应该靠票房而不是植入来挣钱,投资方理所应当该承担亏损的风险。我现在更愿意邀请商业品牌一起来联合营销、推广电影,这个资源才是最重要的。现在我们估计已经有3个多亿的联合推广资源。

  《综艺》:《匆匆那年》的电影和网剧差不多是同时开始制作,你看过网剧版吗?你是否担心网剧会对观众有影响?

  张一白:我怎么会看呢?我好忙哦。感谢网剧帮我们做宣传。我们的电影还是很视觉化的作品。至于先入为主,这是没办法的,我不可能控制观众的想法。

  《综艺》:这次电影的营销相比以往有哪些突破?

  张一白:原来我做《将爱情进行到底》的时候,主要采用的是事件营销。这次我们更多用的是话题营销,做得很不错。我们在微博上制造了一堆话题,都是和“匆匆那年”有关系。这部电影里有很多“金玉良言”,我们把这些句子摘出来,我的说法是“酸词儿”营销。有些电影死守一个话题,做4个多亿的推广,我们每个话题都能做1个多亿。此外是音乐营销,王菲唱主题曲是其中的高潮点,我们后续还会有很多音乐主题的活动。还有视觉营销。拍摄期间,我专门成立了一个团队来同步制作各种相关物料。有些成片里没用到的素材最后被剪进了预告片。我们在电影拍摄期间也拍摄了大量的剧照,我自己都拍了不少,所以我们的官方微博才敢每天发布剧照,几乎没有其他剧组这样做过。

  其实刚开始我没想到“话题”这个概念,但拍摄期间,在我们没有做任何主动宣传的情况下,“匆匆那年”突然上了微博热议榜。原来是两个小朋友在网上号召大家分成两派,分别是红军和蓝军,一派支持彭于晏,一派支持魏晨。我这才发现,原来“话题”如此有意思。

  《综艺》:你觉得贺岁档适合什么样的电影?

  张一白:这件事不能“顺撇”去想,这样想那就只能是大片、喜剧。我觉得市场应该还是要差异化,重点还是拍得好不好。拍得不好,喜剧也可能不受欢迎;拍的好,悲剧可能也会卖座。其实这个问题大家都在思考,我也没有答案,要是说得出所以然,我年年都拍贺岁片(笑)。

  《综艺》:你的下一部导演作品现在决定了吗?

  张一白:拍电影就像谈恋爱,我也不知道下一秒会遇见谁。谈项目就像相亲,得考虑各种条件是否匹配。谈恋爱完全不是盘算出来的,《匆匆那年》也是一样。过去我有很多电影盘算得太多:如果把谁请来会怎样;喜剧加点悲剧再加点动作是不是就能卖座……我一直在反省这一点,但是每次还是忍不住去盘算,盘算的时候我又很清楚这是在相亲,只等那个一见钟情的瞬间。现在我跟很多项目“相亲”,但是我现在还无法告诉你我接下来会爱上谁。

  文/喻若然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