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积淀成就品牌展会
-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纺织,面料,服装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04 15:43
肩负着行业发展的重任,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在历经20年自身成长的同时,见证了中国面辅料行业和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同世界接轨的整个过程,充分发挥出专业大展平台、纽带、窗口作用。同其他纺织类展会相比,intertextile秋冬面辅料展有着独特的影响力,从创立伊始就当仁不让地成为了面料乃至整个纺织行业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崛起阶段(1995~1999年)
定位专业性、贸易性和国际性
展会在起步初期就鲜明地提出了专业性、贸易性和国际性的旗帜,主办方为实现展会的这三个目标而不断努力,使得展会很快便脱颖而出,成为具有代表性的第一个专业展会。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服装业的发展就带动了对上游新型、高档面料的需求,这也对服装面辅料行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与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中国家用纺织品尤其是装饰用纺织品市场的蓬勃兴起,也为面辅料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了促进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及纺织品市场的繁荣,增强纺织业国际贸易及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和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第1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于1995年顺利进行,博览会的展品类别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服装面料及辅料;二是各类室内装饰面料;三是家居用纺织品。在这一年,有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131家参展商参展,展出面积4000平方米,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就这样开启了征程。
展会在起步初期就鲜明地提出了专业性、贸易性和国际性的旗帜,主办方为实现展会的这三个目标而不断努力,使得展会很快便脱颖而出,成为具有代表性的第一个专业展会。
1996年,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正式移师上海。1997年,展会率先向业界发布流行趋势和专题讲座,树立起专业展会的操作理念。1999年,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310家企业参展,中国大陆以外国家和地区的展商达164家,超过参展商总数的半数以上。
这虽然还仅仅是几个简单的陈述性的数据,但是从这些不断上涨的数据中,不难看出海内外行业内人士对展会的认可。5年来,展会以专业性、贸易性在业界获得了良好的口碑。许多欧洲厂商已连续几年参加,而且在中国只参加这个展会。国内许多知名的服装企业领导者和设计师都慕名而来,加快了中国面料产品国际化的进程。
一位参加了展会多年的行业内人士就曾这样表示:“那几年,行业内做得好的一些面辅料企业都在寻找市场的突破口,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正是企业所需要的专业展会。展会主办方的组织和服务意识很高,他们在增进贸易、促进合作方面所做的努力,是企业认准这个展会的理由。”
成长阶段(2000~2004年)
紧抓机遇快速壮大
2000~2004年,展会规模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一系列快速增长的数字为展会成长为当今中国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纺织面料国际贸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纺织开始为建设世界级纺织工厂而努力,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开始从最大的纺织生产国、出口国、消费国,向建设纺织强国转变。1998~2000年,国有企业的改革,压锭、减员、调整、重组,使得纺织行业逐渐实现了从数量到质量和效益方面的提升,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纺织面临进一步做大做强的机遇。
在初步完成纺织行业国企改革之后,面对新的行业形势,行业也提出了要以面料为突破口,大力推进行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行业技术水平的调整目标。在国家政策支持和行业内外的共同努力下,那几年,纺织行业的生产取得了可喜进展。纺织品出口竞争力大幅提高,2001年纺织制品出口189亿美元,同比增长8%,增幅高于服装7个百分点。2002年,纺织品出口206亿美元,同比增长22.9%,高出服装10个百分点。纺织品服装一般贸易比重不断增加,2001年一般贸易比重是56%,2002年末达到62%。
降低关税和取消非关税措施使一般贸易进口增加,国内市场压力加大。我国进口纺织品服装中一般贸易进口极少,进口额的98.4%是加工贸易。随着关税水平降低和非关税措施的减少,化纤长丝、服装面料等品种的进口出现增加。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和日益增长的消费水平,使得欧美中高档面料生产商纷纷前来淘金。2000~2003年,展会规模步入发展的快车道。随着中国纺织行业的不断发展、转型升级,中国国内消费市场开始升级换代,展会的转型升级也水到渠成。
2000年,展会总面积比1999年扩大了一倍,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日本、韩国六国分别组织其国内最具实力的企业以国家展团形式参展。在中国即将加入WTO的2001年,展会规模又有新突破。这些快速增长的数字为展会成长为当今中国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纺织面料国际贸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规范中国纺织专业展览会的合理布局,充分发挥行业内各细分行业的优势。从2001年起,每年秋季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和每年春季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国际纺织品博览会”合并为“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3月份在北京办展,10月份在上海办展。合并后的展会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法兰克福展览(香港)有限公司、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联合承办。几个相关单位之间优势互补,以期用完善的运作机制以其专业化背景和丰富的办展经验,保证展会的影响力、高水准与国际性。
“2001/2002年秋冬中国纺织面料流行趋势”在步入新世纪的intertextile秋冬面辅料展上首次发布,它把人们潜在的消费需求以及消费心态的变化趋向通过流行色彩、流行面料等表现出来,并通过样宣及静态展示的形式发布,充分体现下一年度纺织面料的整体风貌。
2002年,第8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博览会举行。这一年,“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开始分别使用两个名称——“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和“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秋冬)博览会”。
2004年起,两大展会正式分开举行。此举主要是为了满足家用纺织品及服装面料采购季节的不同以及两个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正是在那一年,考虑到展会规模迅速扩大、专业买家较多,主办方特意将展会的开始时间提前1天,设为“特邀买家日”。
除此之外,主办方还首次推出观众预登记服务——有意到展会现场参观的观众可在展前登录展会网站并在线详细填写个人信息资料,待审查通过后组委会便可将参观胸卡在展前直接邮寄至观众手中。这种率先采用电子化手段进行精细操作的方式,可谓开创了展览行业的先河。这种细致服务在体现着市场变化的同时,也是主办方对展商和观众需求的一种积极回馈。
创新阶段(2005~2009年)
倡导科技引导市场
在这个时期,展会大力倡导参展企业提高科技贡献率,拿出最具科技竞争力的优质产品前来参展,抢占面料市场的制高点。也正是在展会的带动下,我国面料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研发水平大大提高,为大批龙头企业今天地位的稳固夯实了基石。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随着行业的发展,有着先见之明的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对于中国的纺织行业而言,在未来的竞争中,靠资源优势获胜的机会在减少,靠技术创新获胜的机会正在增加。因此,主办方也在大力倡导参展企业提高科技贡献率,拿出最具科技竞争力的优质产品前来参展,抢占面料市场的制高点。
也正是在2005~2009年的这段时期,我国面料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研发水平大大提高,也涌现出了如山东如意集团、江苏阳光集团、山东鲁泰集团等一批产品赶上国际水平、甚至在某些品类方面超越国际先进水平的面料企业。在刚刚出炉的2014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名单中,不乏这批优质面料企业的身影,而那段时间的科技积累和展会效应,确实也为今天其地位的稳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5年中美、中欧等纺织品贸易摩擦此起彼伏,但在这一年,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1530家展商参加了展会,展出面积63000平方米,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00名观众进馆参观。这次展会并没有受到国际贸易形势的影响,充分证明展会已经在海内外树立了专业威信,有了良好的口碑。
2006年,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2029家参展商参加了展会。在这届展会上,“时尚辅料演绎区”和“2007/2008年秋冬中国辅料时尚演绎”首次精彩亮相,获得业内好评。面对行业内日益多发的知识产权纠纷,展会还引进北京的知识产权办公室、专利局等,成立了贸易纠纷调解委员会,用于保护知识产权。
2007年,展会占据了7个展馆,展出面积达80500平方米,从规模上而言,已经是全球最大的面料专业展会。主办方还在这届展会上启用了手机短信群发方式的邀请,同时充分借助国内各地方服装协会以及海外商协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邀请和组织世界各地的专业买家到现场参观。不难看出,立足高端在稳步发展中精益求精,展会不断创造着新的高度。
2008年,主办方倡导“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更加方便科学的展品分布”作为展览会特色。主办方紧贴市场采购方式的变化,重新优化调整国内参展商的产品区域,首次按照最终用途划分区域,分为正装面料、时尚女装面料、衬衫面料、牛仔面料、休闲面料、运动功能面料和服装辅料七大区域;重视辅料展商和搭建辅料趋势展区,完善一站式采购理念;将传统的按棉毛麻丝分区改为按服装类别分区,有助于采购商明确方向,同时引导参展商向下游靠拢。展会增加了人性化服务,在所有的10个展馆都设有休息区,休息区的面积在200~300平方米之间,以确保展商、买家、观众有一个舒适休息的场所。
也正是在这届展会上,新增了展团的概念,由龙头企业带领纤维和纱线厂商组成展团,为市场带来各类天然人造纤维和纱线产品。
2009年,展会达到10个展馆,展出面积11.5万平方米,还单独开辟了牛仔面料和衬衫面料展区。优化产品结构,打造优质服务平台,作为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发起的落实《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展会也为那一年的“树信心、促商机”的市场大行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腾飞阶段(2010~2014年)
全面升级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近几年来,intertextile秋冬面辅料展紧贴整个市场细分和面料的采购方式,为展商、专业观众等群体营造出了一个全新的展会氛围与体验,一个全新的产业生态循环系统正在此过程中悄然形成。
规模越来越大,产品越来越丰富,展会本身的成功已经无需多言。但是对于intertextile秋冬面辅料展而言,要想在新的时期迈上新的台阶,则需要从细节方面着手,推陈出新。用细致的整体规划、全面升级的整体服务、务实有效的关联活动、专业优质的展会合作商来俘获每一位前来面辅料展的业内人士的心。可以说,在2010年之后的这几年,intertextile秋冬面辅料展紧贴整个市场细分和面料的采购方式,为展商、专业观众等群体营造出了一个全新的展会氛围与体验,一个全新的产业生态循环系统正在此过程中悄然形成。
2010年,展会首次设立“花样设计区”(Verve for Design),演绎时尚流行的最新设计元素,彻底打通中国纺织面料设计与国际最新潮流时尚交流渠道,对于中国面料设计的突围、海外设计进入中国市场都有着重大意义。而且也是在这一年,主办方根据国家和政府绿色、环保、可持续的要求,发出环保倡议,提倡绿色布展、绿色运输,共同打造低碳环保的专业展会。与此同时,展会还与中国国际面料设计大赛合作,启动仪式的举办标志着赛展联动的模式已经开始。
2012年,面对外有欧债,内有紧缩,国内外经济形势都不容乐观的情况,intertextile秋冬面辅料展打响了一场彰显纺织行业发展信心的战役。主办方与意大利MilanoUnica展团签订了3年的合作协议,引进了众多意大利顶尖供应商高水准的面料。
展会牵手中国国际面料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在展会的流行趋势区进行展示,而且中国国际面料时装秀等数场重量级活动也在展会同期举办。展会以耳目一新的大会整体形象设计实现了完美转身,作为行业办展的先锋,主办方把服务的理念贯彻到底,让展商和观众在良好的参展观展氛围中获得最大商机。
2013年,全球经济在经历寒冬之后平稳回复,展会的展商及观众人数也创下历史新高,15个展馆,展出面积超过17.5万平方米,展商数3751家,获得了行业内的瞩目。以再生为主题的可持续发展专区首次登场,由面料供应商、检测认证机构、及展示区组成,致力推动企业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互动交流,为注重环保质量的企业提供了开拓中国市场的新契机。
目前,国内主要的纺织面辅料生产企业都把一年一度的intertextile秋冬面辅料展作为企业最重要的经营活动及产品发布的重要平台。同时,海外服装面辅料生产商也将intertextile秋冬面辅料展视为最具活力和前景的纺织展会,德国、英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国家的参展商每届都以展团的形式参展,借助展会平台积极拓展全球市场。展会超大的展出规模,琳琅满目的参展展品,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服装品牌和贸易公司前来参观采购。
从参观intertextile秋冬面辅料展的专业观众方面看,intertextile秋冬面辅料展已成为中国服装企业的设计与采购部门采样订购的首选博览会,各类面料产品的经销商、批发商及代理商等也把intertextile秋冬面辅料展作为每年订货及了解国际流行趋势的第一场所。2013年展会共吸引了97个国家和地区的69006名贸易观众参观,其中海外观众约占到了观众总数的20%,这充分体现了intertextile秋冬面辅料展不断增强的国际性。
种种数据和实例已经为intertextile秋冬面辅料展书写了厚重的历史。在这些历史里,不难看出intertextile秋冬面辅料展对于整个纺织行业都起着推动作用。展会帮助一批企业成长,无论是技术还是市场方面,一批耳熟能详的企业已经成长起来;展会连接了面料上下游,无论是化纤、长丝还是下游服装、产业用,甚至是设计师、买手等等,让纺织行业更好地成为了一个整体;展会连接了全球面料市场,使得海内外相通,国内外相连,带来了无限的市场发展机遇与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