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湘湖
- 来源:旅游会展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健身购物,酒店,独木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18 09:37
“环山净卷碧琉璃,紫暮红茵度水涯”。对于湘湖,古人已有太多美好的诗句描绘她的美好,但这种美好是遥远的,像水中倒影,触手可及却又遥不可及。作为一个会奖行业媒体人士,无论领略过多少湖光山水,面对世外桃源般的湘湖,还是会禁不住心潮澎湃!
湘湖,乍一听这名字多以为是湖南,但其却位于萧山区城西,距杭州市中心12公里,明代人钱宰在《湘阴草堂记》中记载:湘湖因其“山秀而疏,水澄而深,邑人谓景之胜若潇湘然”,遂称之为“湘湖”。而湘湖也以其风景秀丽而被誉为西湖的“姐妹湖”。
湘湖是浙江文明的发源地。跨湖桥文化遗址,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这里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把浙江文明史前推到8000年;越王城遗址,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当年勾践屯兵抗吴的重要军事城堡,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好的古城墙遗址;湘湖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的故里,在湘湖,许多诗人也留下了不朽的诗文。
湘湖是萧山人民的母亲湖,自成湖以来有900年的水利文化,公元1112年,我国著名理学家、“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杨时出任萧山县令时,顺应民意,在原有泻湖的基础上,开筑了湘湖,而如今的湘湖又成为萧山区自来水的备用水源。景区内的76座景观桥梁种类丰富,打造出了浙江首个桥梁博物馆,两岸景观带生机盎然。不久的将来,新湘湖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将是一个山清水秀,桥堤连绵、历史底蕴丰厚的风景名胜区,一个集观光、休闲、度假、科普、健身购物、演艺、会展为一体的国际化旅游综合体。
本次考察,我有幸来到了湘湖。到了酒店,凝视着宁静的“湘湖驿站”——木雕、文雅又庄严的木条方格建筑,仿佛由佛家禅堂的灯火烛台钩织的光环。走进房间,放下行李,躺在榻上,望着与自然合成的天花板,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恩赐。
湘堤卧波
湘湖之美,首先在水,清代诗人周起莘赞美湘湖是“涵虚天境落灵湖”。泛舟湖上,阳光中夹带着些许雨滴,来到船头,安安静静地感受着大自然的神来之笔。湘湖,不如杭州西湖的名气,不如钱塘江的壮观,却与这两处相望,勾勒出杭州风景的金三角。湘堤、越堤、杨堤,紫燕洲以及眉山岛组成的“三堤二岛”,让湖中生岛、岛上有堤,在湖中观赏湖光山色,别有一番风味,同时还可从一座座造型别致、各具特色的桥梁中了解江南水乡独具风韵的桥文化。
跨湖问史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是一座综合反映跨湖桥遗址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的专题性博物馆,博物馆占地83亩,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建筑总体以船为造型。仿佛沉湎历史的一叶小舟正欲划向远方,体现了跨湖桥文化的精髓——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外墙面采用充满历史沧桑感的锈蚀质感的材料,充分展现8000年文化的厚重和沧桑。展陈区域由“八千年回首”主题陈列厅和遗址保护厅组成,陈列厅展览内容丰富,包括了跨湖桥文化的诞生、跨湖桥人的活动和农业起源的探索。跨湖桥遗址先后经过三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骨器、木器、石器、陶器及动植物遗存,经碳十四测定,距今8000-7000年。被誉为“世界第一舟”的跨湖桥独木舟,采取原址保护的方式,安卧在湘湖水底下6.5米的遗址厅内。除“世界第一舟”的独木舟外,这里还陈列着世界上最早的漆弓、中国最早的“草药罐”、长江下游地区最早的彩陶等诸多珍贵文物,向慕名而来的游人们诉说着八千年的沧桑巨变。
城山怀古
爬山是个体力活儿,开始大家还能嬉笑,越往后越力不足。到了山中央,并没有什么奇特的景观,只是有一座古亭在那里孤独的望着湘湖,也只有这古亭,越显历史的浮尘。在山腰三分之二处,终于看见一个刻有“越王城”的石门,正式开启这次历史之旅。
越王城遗址位于湘湖旅游度假区海拔128米的城山之巅,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当年勾践屯兵抗吴的重要军事城堡,见证了“卧薪尝胆”的历史风云。公元前494年,两国水师在太湖上鏖战。结果越军几乎全军覆没,吴王夫差顺势攻破越都平阳,勾践只剩下五千甲士,保栖会稽之山。越国在越王城山筑有固陵城,城址面积约0.2平方公里,城墙全长约1091米,残存城垣底宽8-10米,上宽1-2米,高3-5米,留下许多让后人凭吊的胜迹和文物遗存,成为目前国内保存最完好的春秋末期城堡遗址。越王城山上留有纪念越王勾践的勾践祠,洗马池、佛眼泉、明代所修的城山古道等遗迹。同时流传着著名的传说故事—“馈鱼退敌”,据传“越拒吴时,吴以为越兵乏水,以盐鱼为馈,越取双鱼回答吴国,遂解围。”这就是传说中的“越王馈鱼退敌”的故事。
在往上走,就是城山古道,它始修于明朝,共有578级台阶,从山下直达主峰。石台阶现在断断续续,残缺不全,后来进行了肃然整修,恢复了一部分从前的模样。在古道上行走,步子越发沉重,它的每一个角落都透露着历史的洗礼,让行者起敬。
青浦问莼
莼菜算是湘湖特产中最有名的了。在江南,盛产莼菜的地方很多,西湖莼菜虽然也有名,但只在西湖的部分浅水区生产。北宋以后尤其是南宋定都临安后,都城大量的消费需求,西湖莼菜的产量根本不够,明代末期有个叫李流芳的人写了一首《煮莼歌》中说:“西湖莼菜萧山卖,千担万担湘湖滨”,与杭州一江之隔的萧山湘湖,莼菜不仅产量大,而且以其优质扬名。宋代王十朋在《会稽风俗赋》中说:“湘湖之莼,采撷无尽。”可见当时湘湖莼菜之多;明清时候,湘湖莼菜被列为贡品,被称为“湘湖贡莼”;传说中有位叫张翰的晋代文学家在外为官,因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的莼羹鲈脍,并且从此弃官还乡,专心享受家乡的千里莼羹美味。而除了莼菜外,藕、菱、芡等湘湖水生植物都远近闻名。
文/金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