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股市到商品市场,从现货市场到衍生品市场,通过操纵数据达到操纵利润的手法屡见不鲜。在棉花市场可以独善其身吗?笔者认为不尽然。
“靠官方发布的数据”吃饭
这几天在山东做市场调研,笔者发现作为棉花产业链的下游纺织企业(包括纺纱和织布企业)的经营状况并非差得一塌糊涂,但也没有形势一片大好。时近年底,有些企业资金链断裂,老板跑路事件也时有发生。但分析下来,发现凡是倒闭关门的企业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企业老板不思进取,躺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上墨守成规,怨天尤人。二是大量使用国产高价劣质棉花,导致产品没有竞争力而失去订单。
2014年11月30日是棉花市场价格“采价期”的最后一天,市场期待官方数据的出台,进而计算出当年的收成是盈是亏。以前,棉农收成靠天吃饭,靠技术吃饭,现在还要加上一个“靠官方发布的数据”吃饭。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市场价格”将会何时,以何种方式公开发布并令市场人士信服呢?之前的19800/元吨~20400元/吨之类的价格已经被事实证明是不符合实际的,同一个机构再发布的“市场价格”会不会又成为病诟的对象呢?
市场数据的统计学特性要求从样本选择、数据过滤以及算法模型都有严格的要求和逻辑对应。笔者举个例子,假设老王棉花卖13800元/吨,老王心里就会盘算着有6000元的补贴,而老李棉花卖19800元/吨,非但没有一分钱的补贴,还会被市场冷落。若官方公布的市场价格是15000元/吨,那么最后的结果是老王老李都傻眼。但是如果能科学地选择和分析合理数量样本的价格,市场数据就会趋于平滑和覆盖大部分的采样样本范围。
引入第三方数据分析机构
本次棉花政策的改革中定义的“市场价格”是否真的来自于市场,而不是被买方或者卖方根据特定的“样本”刻意计算出来的,这就决定棉花市场价格是否具有权威性和广泛性。最后公布的数据应该符合统计学“大数定律”,大部分人的感觉都觉得差不多,而不是和大部分的棉农实际感觉到的相反。
官方在公布数据的同时,应当同时公布数据的来源,样本数据采集方和数据提供方的产业背景以及数据处理的统计学模型。现在,棉花行业从业人员中,有基本数学常识的人为数不少,那么把当年的收储价格和抛储价格的出台背景放到阳光下“消消毒”又如何呢?
笔者认为是时候引入第三方独立数据分析机构了。
在市场经济下,各方利益追求最大化,因此买方数据和卖方数据的矛盾一直会存在的,所以统计学有个专门处理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原则(离散系数)。
民间数据和官方数据之间的打架,我们在过往几年中早已领教了。各个利益集团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让数据根据实际需要做个“变脸”的手法也是时常发生,而管理层要做的就是远离是非,不参与市场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否则,何谈市场经济呢?
吴法新/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