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归来不看秋(1)

  • 来源:照相机
  • 关键字:北疆,白桦林,禾木村
  • 发布时间:2015-01-23 14:45

  如果说,新疆伊犁大草原的春色是迷人的,那北疆的秋色则是醉人的。秋日的北疆,蓝天白云下,金色的白桦林醉人心魄,其中尤以喀纳斯、白哈巴和禾木为最。喀纳斯湖、白哈巴村和禾木乡三者连在一起,统称为喀纳斯景区。这里长冬无夏,春秋相连,每年10月至第二年4月为冬季,7月的平均气温15.9℃,无霜期80~108天,空气温凉,到10月份开始下雪封山,而9月25号左右至10月初,是秋色最美的季节,白桦树由绿转黄,满眼一片金黄,但时间也不过一个星期左右。期间以禾木为最早,白哈巴第二,喀纳斯湖周边最晚。2012年9月中下旬,我继7月伊犁之行后,再次抵达北疆,金色的喀纳斯,神秘的可可托海,还有原始朴拙的木垒胡杨林,满眼的秋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难以忘怀。

  禾木

  从乌鲁木齐出发,沿G217国道北上,到达布尔津,转S232省道向喀纳斯方向进发,布尔津距喀纳斯约200公里,而禾木在喀纳斯的右前方,白哈巴在喀纳斯左后方,三者之间有县级公路相通,拍摄喀纳斯景区的最佳方案是先抵禾木,再经喀纳斯进白哈巴,最后返回喀纳斯。禾木村是我国仅存的3个图瓦人村落(禾木村、喀纳斯村和白哈巴村)中最大的一个村庄,居住着图瓦人和哈萨克族,其中78%是图瓦人。村的四周群山环绕,中央一块南北狭长的草原盆地上,随意散落着图瓦人特有的木屋。周围的山体平缓宽厚,顶部浑圆,禾木河自北略向西南沿村西山脚贯穿而过,将草原分割为两半,村东、村南山坡和村西河畔白桦林十分茂密,北坡山地断续,也分散地生长着多片白桦林。我们到达时,已是深秋时节,放眼望去,层林尽染,满眼金黄,那浓郁的秋色,分明向我们显示着,喀纳斯(大景区)最美的秋色,就在禾木。

  禾木村的草原并非一马平川,而是高、中、低三块成阶梯状分布的山间断陷盆地,东边最高,向西依次降低,落差3~5米,最低处当然是禾木河了。那散落在盆地上的木屋,全用原木搭成,充满了原始的味道,房体用直径三四十公分的单层原木横着架构而成,每一根木头的缝隙处都要用一种叫“努克”的草塞紧,这种草吸水膨胀后便将缝隙填满,墙壁就会变得密不透风,这样就能遮挡风寒;房顶用木板钉成人字型雨棚,下面的平顶,也铺上了原木,除了用草塞紧,有的还压上干土;尖顶的两侧并不封死,平顶与尖顶之间的空间用来贮藏食物和饲料,随着年份的流逝,那些平顶上还会长出一些蒿草来,更增添了粗犷和野味。这种带有俄罗斯风格的尖顶长方形小木屋,有的独立在高敞的山坡上,也有的好几间连在一起,建在平地上,那一栋栋独具风格的木屋,加上成群结队的牧群,与雪峰、森林、草地、蓝天白云一起,构成了独特的自然与文化景观,木屋已成了图瓦人的标志。

  该村西面半山腰的观景坪是拍摄禾木村全景和日出的最佳处。第二天天还没有亮,我们便沿村中大道往南,走至最南端的禾木大桥,那是上山的必经之地。远远望去,山道上手电光一晃一晃,有不少人已上山了。过了木桥,穿过一片白桦林,就是上山的小道,有村民牵着马,供游客骑马上山,每位30元。不过徒步也就100多米,道走到一半,石台阶变成了木栈道,这里离观景坪也就不远了。观景坪是一道南北走向的山梁,略为平整了一下,放眼望去,观景坪上已经挤满了观日出的人,据说最多时可达上千。我挤过人墙,在前方的下坡处找到一块巨石,绕道它的前方,在一块稍平坦的地方支起了三脚架,这样就不会挡住后面影友的拍摄了。这时天色开始发亮,虽然时针已经指向了7点,但相对时差晚了2个多小时的禾木,整座村庄还处在沉睡之中。

  村西的观景坪真是俯瞰禾木的绝佳之地,错落有致的木屋,高底参差的白桦林,奔流的大河,远处层叠的山峦,尽收眼底。因为没有阳光,绝大多数的影友都在聊天,笔者支起三脚架,便迫不及待地拍了起来,因为想趁天色还早,记录下暗光下禾木村神秘的色彩。随着太阳的升起,禾木村飘起了第一缕炊烟,当太阳爬上对面的山岗,阳光透过树梢洒落时,炊烟与水汽在树林上空形成一条淡淡的白丝带,蜿蜒飘荡在村庄与大山之间。我不停地按动着快门,生怕错漏掉光线的微妙变化,那暗蓝、浅蓝,棕红、金黄,冷暖对比的画面,着实令人兴奋。根据以往的经验,先拍大场面、接片,后拍局部、特写,将光影映照的场景与细微结构的局部尽情收入囊中。光影变幻、色彩绚丽、烟雾缭绕的禾木,是那样的宁静、艳美,令人沉醉。从7:15分到9:30,享受了新疆大美秋色的最美时光,那蓝的沉静、黄的透彻、绿的苍翠、金的炫目,大自然神笔的尽情挥洒,把每一种色彩都表现到了极致,大有“新疆回来不看秋”之感。以至往年让人流连其间的西湖秋色,都无法引起我拍摄的欲望。

  下了观景坪,沿禾木河朔流而上,河不宽,但水流湍急,浅滩上堆积着硕大的鹅卵石,可见春季融雪时河水的规模和流量,蓝天、雪山、金色的白桦林,加上碧绿、奔腾的河水,构成了禾木河独特的个性。下午,我们将镜头转向了村南端的草坪与村中众多的小木屋。悠闲的牛、马,拖着长长光影的栅栏,都一一收入我们的镜头。禾木的冬季很长,牧草紧张,喂养比较费料,所以牧民养的多是大牲口。

  第三天,我们赶早又拍了几幅村北端的木屋与白桦林,才依依不舍地驱车离去。

  (待续)

  图文/韩程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