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数、机遇及新金矿(二)
- 来源:新潮电子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智能家居,物联网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3-02 12:02
焦点话题板块
在关注了产业板块2015年的构想后,我们不妨就其中几个焦点的板块展开更深入的思考,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2015年最热门的话题走向。
智能家居行业的逆向思维
事实上,智能家居的概念在2014年就相当火了,先是谷歌32亿美金收购了NEST,然后是苹果推出了HomeKit,并在CES 2015上正式发布了Homekit的产品,另外国内的互联网巨头百度、阿里、小米、360等纷纷投入这个市场,就连京东、海尔都争相发布了自己的智能家居平台。这个红得发紫的市场2015年又将以哪种面目出现,也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布局
没人能够否认当前的智能家居市场很“火”,但一切变革却仅停留在行业布局阶段,诸如海尔牵手阿里、美的右抱京东左拥小米、360暧昧格力、海尔联姻魅族等一系列操作之下,没有人能拿出令人信服的产品——过去两年相继涌现的路由器,电视、机顶盒、冰箱、空调,甚至小到门锁、插座、电灯等产品,都在提及“智能”二字,加上那些概念远胜于功能的智能穿戴式产品,似乎加上了传感器、连接了网络、植入了APP,就能被称为智能。纵观目前市面上已经在销售的智能家居产品,绝大部分都还仅仅停留在将电子产品实现与手机APP的连接上,核心功能基本上是远程控制,然而现实却是这类产品显然还不足以打动消费者,也造成了当下智能家居行业冷眼旁观者多,虚火格外旺盛的局面。
节点
在我们看来,智能设备的黄金时代还远未到来,2015年依旧是整个行业进一步作辅势的年份。首先是网络规则的制定,尽管蓝牙在很多领域都得到认同,但现在的低功耗蓝牙标准仍未得到智能家居行业的完全认同,至少在参数上相对低功耗Wi-Fi并未建立明显的优势,2015年无疑将是低功耗无线标准的确立之年;其次,Nest公司已确定使用谷歌的语音识别系统Google Now来操作智能家居;而苹果的HomeKit产品中Siri将扮演很重要的语音控制角色,诸如Ubi公司也正在开发具有类似功能的App应用,交互方式则是2015年智能化进程很重要的一步;2015年第三大争夺的重点则在于家庭的“智能中心”之上,对于何种设备能成为智能控制中心尚有争论,而且背后支持它(硬件)的软件尚决出明确的优胜;最后我们认为值得一提的是智能商务模式中的支付渠道,毕竟众多厂商在专注于提升用户体验的时候,很容易忽视行业利润的顺畅流通,或许互联网产业巨头的加入能够引入一些新的思路。
虚症
在预测了智能家居2015年的发展重点后,我们不妨为当前虚火上升的市场“号下脉”,这无疑能让整个市场的脉络更加清晰。
1.目前大部分智能家居产品功能单一,体验不够好。普遍没有找到刚需,很多产品为了智能而智能,为了连接而连接;
2.产品同质化很严重,功能雷同,缺乏创新,这个通病甚至贯穿了智能家居到智能穿戴等几乎所有的智能设备—不论是99元的小米手环还是上千元的国际品牌智能手环,基本功能几乎没有创新,这很容易让整个行业尚未步入蓝海便已经陷于红海的泥沼中;
3.互联网思路的进入尽管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但也带来了一些不好的东西,至少对于这个尚不成熟的市场,这并非良药。比如当下众多企业都热衷于做平台、做入口,反而在骨架(平台)之下缺少丰满的血肉(产品),事实上,从产品到平台是很容易的,消费者形成了普遍的认同后,自然就会形成平台,如果没有打动消费者,是不可能形成入口和平台的;
4.目前很多所谓的智能设备均是为了连接而连接,为了智能而智能,由于行业中的热钱非常多,使得身处其中创业者的思路并不清晰,所以智能家居企业非常需要回到产品本来的属性中去;
5.在的智能家居生态系统尚未成熟之前,行业内的碎片化非常严重,几乎每个厂商都有各自的想法,协议接口并不统一,设备相互不开放也是问题之一,而这个问题在我们看来并不致命,只会成为主导市场成熟时间的早晚而已。
机会
之所以会列举这些智能家居市场的“病症”,是为了逆推出整个市场的机会所在,或许它们中的某个机会的爆发便会成为市场前进的动力之源。正因为智能家居市场将是长尾、多态、碎片化的市场,很难形成入口级的产品,所以身处其中的企业需要找准定位,准确锁定受众形态,这样即使在碎片化的市场中也能站稳脚跟。对于智能设备间的互联互通上没有必要强求,在设备间进行沟通的规则最后仅会落脚在数据之上,不论它将以何种形态存在。在智能设备的创新上,乔大爷那句“注重体验”的名言依旧是这个行业的圣经,弱化功能,强化体验能够为智能设备带来新的突破口。当然,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身处的这个时代,大数据与云计算将为智能设备带来新的机会,如果我们在制造产品时不能真正理解用户的习惯,那么大数据将为我们弥补这一切。
2015年对于智能家居行业而言有太多的“不可知”,换一句顺口的话来说就是“一切皆有可能”,或许就是其中某个人、某个企业的成功将会使整个行业的能量迸发出来,或许将缔造下一个乔布斯也未可知。
智能穿戴只是起点,物联网才是终点
“这是个最好的时代,,这里满地黄金。这是个最坏的时代,这里遍布荆棘”——在这个时代里,有幸见证了互联网的普及,有幸见证了手机的普及,更经历了智能手机时代的来临,并感受着移动互联时代对生活方方面面的改变……昨天,我们看到智能穿戴设备的快速崛起,今天,我们发现自己正身处一个从智能穿戴到物联网的征途,而智能和网络将彻底改变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一个新的时代正在悄然降临。
赔本赚吆喝的穿戴设备
从发布到宣布停止销售,谷歌眼镜(Google Project Glass)在过去三年里的经历真实折射出智能穿戴设备的市场状态,作为一个全新的IT领域,智能穿戴设备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极高的市场关注度,并一度成为无数创业团队梦想和希望的所在。以智能手环为例,疯狂进入的品牌厂商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将这样一个新兴市场变成了红海,销量预期难以实现的情况下,价格战成为抢占市场份额最直接的手段。单纯的硬件销售完全不足以支撑企业或团队持续健康成长,大数据价值、流量变现、争夺移动互联网入口等预期收益对不少穿戴设备品牌厂商而言更像是画饼充饥。当众多创业团队和初创品牌叫苦不迭,开始后悔进入智能穿戴设备领域并尝试退出时。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以及小米、360等互联网企业却继续加大投资,用烧钱的方式换取市场份额,甚至有将智能穿戴设备市场竞争推向资本角逐的层面。
光靠卖硬件不亏钱已属万幸,短期根本无法产生收益的领域,真的值得这些互联网巨头如此重视并持续投入吗?资本逐利,赔本赚吆喝的事情很难在这些拥有庞大智囊团的互联网巨头身上发生,单纯地将目光放在智能穿戴设备这一个产品领域上或许很难读懂这些互联网巨头举动背后的含义,但当你把这些互联网巨头在过去一两年里做过的一些投资行为综合起来看会发现,智能穿戴设备,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智能穿戴本身,而是布局物联网的开始,厂商将通过智能手机作为支点,拓展车联网、医疗、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用句通俗的话来讲——互联网巨头们在下一盘很大的棋,智能穿戴设备仅仅是落子开局而已。
一场生活方式的全面革命
产品的理想状态莫过于融入用户生活并成为用户的一种生活方式,但要做到这一点不单单需要漫长的沉淀,更需要一个机遇。互联网时代,成功地让PC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而移动互联时代,物联网、车联网等应用新领域的崛起,一个又一个产业变革,让众多品牌和产品再一次有了融入于融入用户生活并成为用户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机会。
智能穿戴设备能够成为这场变革的起点,很大程度源于其和用户的密切关系。用三星电子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尹富根在CES展上的话来说—“物联网并不是关于‘物’的网络,它的关注点是人。每个人都是其技术领域的中心,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习惯的变化,物联网将不断适应并作出改变。”贴合用户肢体的智能穿戴设备能够成为用户接驳网络的桥梁,但要让用户融入整个物联网生活,单靠智能穿戴设备还远远不够。物联网成为全面改变人们生活的最有效形态,不单单由智能电视、智能冰箱、智能空调及智能小家电组成的智能家居逐步完成从概念到普及的过程,以汽车电子为核心的车联网更成为物联网的重要应用分支领域,触控大屏+智能话操作系统以及众多类似智能安全、智能通信几乎成为新款汽车的标配,而奔驰F015 Luxuryin Motion概念车除采用氢燃料电池为动力外,更引入自动驾驶系统,将智能汽车技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而奥迪A7 Piloted Driving同样加入自动驾驶概念,聪明的汽车在不久地将来或许能真正成为你的伙伴。
这是一场生态圈之间的战役
一场生活方式的全面革命意味着庞大的消费市场,无论是新兴产品领域还是对传统产品领域的颠覆与重塑,超乎想象的市场空间对任何企业都有着难以拒绝的诱惑,这也是各巨头争相布局智能穿戴设备,希望能够赢在起跑线上的原因。连接是物联网的基本属性,它决定了IT产品难以在物联网时代单一的存在,设备与设备、设备与用户、用户与用户间的交互需求督促厂商广泛布局用户生活领域的各种设备,单一厂商显然难以完成如此庞大的产品领域布局,生态圈成为整个IT领域在2014年~2015年点评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IT硬件厂商、软件厂商、家电厂商、汽车厂商等不同领域厂商通过互通有无、产品技术的融合与跨界,共同构筑一个看似开放,实则拥有一定壁垒的生态圈闭环,联合布局物联网时代,并依靠综合竞争力掘取市场份额。由Linux基金会带头,高通、微软、LG电子、夏普等50余家科技巨头组建的AllSeen联盟,而英特尔、三星和戴尔联合成立“开放互联联盟”(Open Interconnect Consortium),并邀请芯片制造商博通(Broadcom)、Atmel和嵌入式软件提供商Wind River加入该联盟,Google旗下智能家居公司Nest和三星、美的等50余家机构则加入了Thread Group联盟。所有的希望涉足物联网领域的企业都渴望能够参与行业标准或规则的制定,联盟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推动标准或规范的普及化,但当前光是主流联盟就有至少五家之多,英特尔、三星这样的厂商更是同时加入了多个联盟,恐怕多少也有点广撒网的意味。
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技术,三流企业卖产品—标准制定的参与者和主导者势必能够在整个物联网时代获得最大利益,过多的联盟势必带来物联网领域标准混乱,对整个领域产品推广造成阻碍。生态圈之间的战役几乎不可避免,只有当主流市场只有2个左右大的联盟及其标准时,才能真正让所有企业将资源集中在产品及应用的研发和推广上。
物联网背后的技术
用户体验是物联网产品及其技术成败的关键,相比触控这一单纯的操控方式而言,虚拟现实将成为物联网应用的最强推动力。虚拟现实技术加上传感器的大量应用,将让用户在物联网时代迎来全新的交互体验。Facebook收购了虚拟现实公司Oculus、谷歌和高通参与了Magic Leap的融资、索尼也在积极开发自己的虚拟现实技术Project Morpheus再加上竭力推动的RealSense实感技术生态圈,感受虚拟的真实或不再是一句口号。
而云计算和大数据则有望随着物联网时代的来临全面铺开,线上线下用户流量的转换,让物联网可以通过0和1诠释每一个用户,并从其日常生活中找到数据价值。企业融合来自物联网的数据与数据库中的数据,并借此为消费者及时提供最大可能的帮助和服务,同样是对传统企业运营模式的重塑。在物联网和大数据普时代,人们真的很难有自己的隐私,就如同网络段子所述,当你拿起电话订购披萨的那一刻,企业已经能够从你胃口、身体状况、付费习惯和家庭成员等信息,给你推荐到最适合你的产品。
科技改变生活
万亿传感器连接的社会会是怎样一种形态?身处变革中的我们或许很难对未来的物联网生活有一个全面而具象化的理解,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代,能够有机会见证并体验科技对生活的改变,并努力在这一过程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
探索影像产业发展影像产业的失去与新生
数码影像产业业绩下滑是必然的事情,但相比2013年,2014年影像业下滑程度有所降低,这和紧凑型数码相机市场的缩水有很大关系。虽然上下半年的两季新产品发布周期依然会推出这类产品,但无论产品数量还是产品系列都有了明显减少。而专业类产品线则得到扩展,尤其是全画幅单反相机和微单相机,让摄影发烧友们有了更多选择,相机的视频功能得到加强,微单相机的镜头群得到进一步丰富,专业影像产品开始向各个领域深度延伸。这种基调将在2015年得到延伸,一些曾经的蓝海也开始改变颜色,竞争将更加激烈——不仅同类产品,跨产品线之间同样不会幸免。
直面更激烈的竞争
在2014年初,日本国际相机影像器材工业协会(CIPA)就预测各大日系相机产品制造商普通紧凑型相机的全球销量同比2013年减少26%,原因就在智能手机在拍摄方面的迅速进步以及拍摄后可以迅速分享照片的天然优势。事实上,自2012年以来,整个数码相机产业都处于绝对低迷状态,相对比较乐观的高端可换镜相机市场其实也在萎缩,在2014年也下降了约15%,世界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根据这些情况,数码相机厂商在2014年调整了市场策略,努力开发中高端机型,而且针对各国不同的市场需求来开发对应的产品。到目前为止,尼康推出了D810、D750两款全画幅相机和J4、V3两台微单,佳能发布了单反EOS 1200D、7D Mark Ⅱ和高端相机G1 X Mark Ⅱ、G7 X,索尼上市微单相机A5000、A6000、A7S、A7 Ⅱ、A5100和单电相机A77 Ⅱ、高端相机RX100Ⅲ,奥林巴斯推出了E-M10、E-PL7,松下发布了微单相机GH4、GM5、GF7和高端相机LX100(4/3英寸大底)、FZ1000(内录4K),三星上市NX30、NX mini、NX3000、NX1,富士则有X-T1、X-A2和高端相机X100T、X30……而其他的紧凑型相机大都是有一定特色的产品,而且数量并不多。
截至2014年底,预计紧凑型数码相机的全球销量仅有780万台,而在2013年底,这个数字还有903万台,而可交换镜头相机(包括单反相机和微单相机)则预计保持在640万台的水平。世界经济仍在持续下滑中,智能手机依然处于扩张之中,预计数码相机产业将会继续走低,但随着“专业化”市场策略的推行,销量下滑的水平将会被控制在较低的水平,大底高端相机的开发还有较大的空间,微单相机的镜头会得到进一步丰富。虽然微单相机在开发之初力图避开单反相机,但随着高端化的趋势发展,与单反相机的正面冲突不可避免,微单与微单、微单与单反、单反与单反,专业化的竞争将变得更加激烈。
榨干数码单反相机的潜能
数码单反相机已经熟透了?单纯从机身结构、成像分辨率、拍摄性能等各方面来看,这似乎已经是现实。改变机构?尼康D750重新设计之后,似乎也没有让机身轻多少。成像分辨率?D810和A7R的3635万有效像素还是目前的巅峰。拍摄性能?看看D4S和EOS-1D X这两个针对摄影记者等专业摄影师的范本,大家可以想象未来单反相机的性能会到底如何。
事实上,尽管入门级、中端和专业几个层级的划分还是单反相机的产业布局,但我们依然会看到进步—有的人不免会联想到专业技术挤牙膏般地从高端相机中下放,但不管是为扩展应用还是提升性能,我们依然能够看到相当多的亮点。比如尼康全面扩展全画幅相机产品线,中端就有多达五款之多;D810彻底去掉低通滤镜及配置更轻柔的快门系统,让摄影师能够体验到摄影的美妙;D750搭载翻转屏、平面模式、亮部重点测光及强化全高清视频拍摄功能,真正拓展了尼康单反相机的应用领域……
那么接下来呢?或许是超高分辨率,据悉佳能将在今年推出5060万像素的全画幅单反5Ds,但这显然是少数人的欢宴。超强的数据处理,4K拍摄将是单反相机接下来必然会配置的,据悉佳能EOS-1DX后续机型将采用全局快门,有望实现30fps高速连拍能力—不用担心闪存卡读写速度不够,已经有2000×的SDXC卡出现了。不管怎样,未来的数码单反相机都将是大数据制造机器,等合适的时候,我们就再升级吧。
高端相机有望进一步扩张
在本期杂志中,我们专门撰写了一篇文章来陈述微单相机的历史、现状及未来扩张,算是比较全面的了,因此我们在此节将更多的内容留给高端相机这个“小众”产品。的确,因为不能更换镜头,将大大局限高端相机的用户人群。也因为如此,高端相机更多地带着”定制”的光环—摄影师副机或者以小巧精致、成像优秀的卖点针对有品味的年轻人、商务人士等。这是高端相机通常的定位,看上去的确有些够窄的。不过,索尼RX10和松下FZ1000却给了我们更多的提示:针对高清视频用户也是一个方向!
其次,通过在专业性能的基础上配置不同大小的感光元件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今年,4/3英寸的高端相机已经出现,2/3英寸依然有产品在采用,但大都开始往1英寸以上靠拢,RX100 Ⅲ和G7X就是典型的案例;APS-C画幅和全画幅产品仍旧是很多专业摄影师青睐的对象,这样的产品会逐渐增多,且性能会进一步提升。当然,搭配定焦或者变焦镜头还是看产品的定位,但追求轻便易用仍是它们的首要考虑对象。
富士XF 16-55mm F2.8 R LM WR
标准变焦镜皇来了!富士终于又补充了一支高端镜头。相当于35mm相机的24mm~84mm焦距涵盖了人像焦段,还用上了两组线性电机推动,实现了快速AF响应性能,官方宣称对焦反应速度最快达到了0.06s!新镜头采用77mm口径,拥有14处防水滴设计,655g的重量与单反镜皇相比偏轻;内部则采用了12组17片结构,配置了3枚非球面镜片和3枚ED低色散镜片,还加上Nano-GI(梯度折射率)涂层技术减少鬼影。现在,让我们忘掉那支18-55mm F2.8-4 R LM OIS吧。
尼康D5500单反相机
从成像规格上来看,D5500较前作D5300似乎并没有什么变化,依然是2416万有效像素DX格式CMOS,但图像处理器升级至EXPEED4,最高感光度不用扩展,直接最高可达ISO 25600。在一些细节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为了加强D5500的竞争力,尼康也将一些中端单反上的配置下放其上。比如D5500采用了与D750相似的由碳纤维符合材料组成的一体化结构和全新的内部结构配置,在轻薄的机身上设计了深凹槽手柄,视频功能得到大幅度加强,支持60p的全高清动画记录。另外,D5500拥有5fps高速连拍性能,配备10种特殊效果模式,并首次配备3.2英寸、约103.7万像素的可大角度翻转LCD显示屏,支持触控操作,Wi-Fi无线传输功能也加诸其上,可惜不支持无线遥控,D5500也是首款内置暗角控制功能的尼康DX格式相机。
尼康AF-S NIKKOR 300mm f/4E PF ED VR
产品名称中的“E”表明它是尼康的第五支电磁光圈镜头,即便在高速连拍期间,也能确保稳定的自动曝光控制,再加上首次采用PF(菲涅尔相位)镜片(利用光衍射现象有效补偿色差,新镜头也是首款采用PF镜片的尼克尔镜头)和最大F4光圈,令镜身长度还不到15cm,重量才755g!较前作大幅度瘦身。300mm非常适合室内体育、舞台摄影,适合抓拍,同时它还提供了相当于快门速度提升约4.5挡的VR减震效果,启用运动减震模式,能支持有效拍摄运动员及其他快速、不规则移动的对象。新镜头采用10组16片结构,内含1枚ED镜片和PF镜片,前镜片具高耐久氟涂层,9光圈叶片,77mm滤镜口径。
东芝NFCSD卡
用这张卡即便没有读卡器,想要知道里面存着什么,或者想要与朋友快速分享卡内的照片、视频,只需将支持NFC无线传输功能的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轻轻接触,就能通过屏幕查看,还可查看最多16张照片的缩略图。新卡传输速度UHS Speed Class1,支持容量8GB、16GB、32GB。相比之下,支持NFC感觉比支持Wi-Fi功能更实用。
Samyang 135mm f/2.0 ED UMC & T2.2 ED UMC VDSLR
这是两支镜头?没错,其中前者针对照片拍摄,后者针对视频用户。但事实上,它们拥有几乎一样的结构,包括7组11片结构,内置一枚ED镜片,拥有9光圈叶片,最近对焦距离0.8m,口径77mm,重约830g,覆盖全画幅相机,有各种卡口。除光圈大小略有差别外,两者最大的的不同在于对焦环和光圈环,方便连接跟焦器,且光圈环为无级变化。
腾龙SP 15-30mm f/2.8 Di VC USD
这支广角变焦镜头令腾龙拥有了完整的新大三元,也是同类镜头中首次搭载光学防抖(VC)机构的产品,由13组18镜片构成,加入eBAND超宽频谱多角度抗反射镀膜;前组镜片首次采用了XGM大口径双面玻璃铸造非球面镜片,第一片首次采用了氟涂层技术,防水、抗油性;镜头中内置3枚LD低色散镜片,能大幅抑制桶形畸变和色差;采用USD超声波马达驱动,对焦宁静、快速。
松下DMC-GF7
“女友”七号来,这个松下换得最勤的产品线较前几任又有了新模样,不再一味单纯可爱,而是棱角分明,变得有自己的性格了。GF7似乎是综合了GM系列的设计,体积大幅缩减(较前作缩小了20%),而且相当轻巧,至于美丑还是让用户自己去评述。GF7配置了1600万有效像素Live MOS,支持60p全高清视频拍摄,支持Wi-Fi和NFC技术,并跟上时下流行的自拍节奏,搭载了可上翻180°的104万像素、3英寸LCD,且在翻转时自动开启自拍模式,配合美颜模式和橘黄、桃红、黑色三种机身版本,应该能讨不少女孩子的欢心。
富士XA2及新套机镜头
入门级系列升级至第二代,富士依然沿袭了之前的策略,搭载1600万有效像素APS-C画幅CMOS,而没有采用富士独家的传感器技术;依然是EXR处理器II,感光度范围覆盖了ISO 100~ISO 25600,配置无线Wi-F,i最大的变化在于3.0英寸、92万像素液晶屏可以向上翻折自拍了。另外还新增“经典正片”滤镜及眼镜侦测、自动微距及多目标侦测三种对焦模式,最短合焦时间达到了0.05s!XC 16 50mm f/3.5 5.6 OIS II和XC 50 230mm f/4.5 6.7 OIS II是新发布的套机镜头,前者采用10组12片结构,含3枚非球面镜片和1枚ED镜片,7光圈叶片支持1/3档位光圈步进,15cm最近对焦距离;后者采用10组12片结构,含1枚非球面镜片和1枚ED镜片,均支持高速静音对焦和提供约3.5挡OIS光学防抖补偿。
富士XQ2
这是富士走精致时尚路线的X系列紧凑型相机,机身纤细超薄,配备最大1.8~4.9最大光圈的4倍光学变焦富士龙镜头,在EXR处理器II的支持下,拥有业界领先的0.06s高速AF性能及0.3s拍摄间隔。XQ2采用了2/3英寸、1200万有效像素X-TransTMCM OSII传感器,采用原始色彩滤镜阵列可有效控制摩尔纹和杂色,无低通滤镜,成像锐利;相机含玩具相机、高调、低调、局部色彩、缩微景观等8种滤镜,并在之前的胶片模式基础上增加了全新的经典正片胶片模拟模式。
收获季节到了?
可穿戴式设备将在2015踏出坚实一步
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众多厂商将可穿戴式设备作为了自己新的目标,相继有一系列的试水之作问世,也许是由于竞争对手间互相刺激的缘故,很多评论者认为,在今年,可穿戴式设备经迎来一个爆发式增长的过程。
其实上,这也是业内大部分从业者对2015年的预期。据Enfodesk易观智库的分析,得益于市场上日渐增多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以及在消费者中的日渐普及,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在2014年的规模为22亿元人民币。在2015年,Apple Watch的正式上市会极大的刺激整个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的增加,预计市场规模将会达到135.6亿元人民币。其中手机厂商可穿戴设备市场的推动成了主要促进影响因素。可以说,2015年将是近几年来最有希望,并且也是最值得我们期待的一年。
2014年可穿戴设备发生的最大变化,是外观变得更加新颖时尚,更受女性用户的欢迎,智能产品不再是以前Geek的玩物,可穿戴设备的时尚化,极有可能成为女性在未来服装搭配上的一件饰品。
无论是苹果发布的Apple Watch,将着重点放在Apple Watch各种不同颜色搭配的表带上,还是三星发布的Gear S是异曲同工之妙,再加上英特尔发布的MICA智能手镯,以及越来越多的可穿戴设备厂商进军珠宝界。
今年年初,Misfit与施华洛世奇合作推出了一款Shine,Shine分别是透明版和紫罗兰版,二者均采用航空级铝合金的机身,保留了施华洛世奇标志性的设计风格。设备可以个性化定制饰品,如比奥吊坠、Piofiori乐队、或斯莱克手链。透明版Shine以施华洛世奇的水晶作为表盘,可由纽扣电池供电长达6个月。紫罗兰版的表盘是一个小型太阳能电池板,用户只需要将水晶表盘暴露在太阳光下,就可以给设备中充电,无需接线充电。更加时尚化的可穿戴设备,作为女性日常的衣着打扮搭配似乎更加能够有实际价值,她们不在乎产品功能是否够炫,更加在乎产品外观设计能否讨她们喜欢。
此外,时尚媒体也已经把目光盯在可穿戴设备上,其实也是暗示了将来可穿戴设备它的装饰价值会远远大于它的功能价值。男性用户对可穿戴设备的产品认知,是来源于功能够不够炫酷,是把它当做一个玩具来体验。但女性用户可能对可穿戴设备的认知,是来源于外观设计是否够漂亮,能不能和我今天的服装做一个完美的搭配。这就是两种性别在思考同样产别,截然不同的认知价值。
无论如何,现在可穿戴式设备的丰富程度远非一两年前可比,眼镜式设备、手环、头戴式设备三大发展方向无论在技术还是功能上已走向成熟,所需要的,只是一个市场喷发的契机。
期待重生的眼镜式设备
在去年的年底传来消息,谷歌将会正式放弃谷歌眼镜的项目,于是这个曾经火热的产品就这样在很多人都还没见到实际产品时就夭折了。不过对大众来说,由于眼镜类的可穿戴式产品已经勾起了兴趣,因此在今年,我们将还会看到此类的产品在可穿戴式设备的市场上出现。当然,产品本身的价格也依然会像谷歌眼镜那样不够“可爱”。
另外还有一个重点,那就是此类眼镜式的可穿戴设备其实是基于两种不同的技术来开发和设计的,因此在一些细节上会有所不同。在这里我们用两个例子来进行说明,一个是来自微软的HoloLens,另一个则是来自已经国际化的联想的New glass。
联想智能眼镜New glass
从特质上来说,这是一款与谷歌眼镜非常相像的穿戴式设备,比如外形设计类似,都采用骨传导的耳机,同样采用语音以及手势来进行控制。不过相对于HoloLens来说,联想智能眼镜New glass所采用的技术既不是增强实境,也不是虚拟实境,在眼镜中看到的东西基本就相当于眼镜看到的东西,最多只是多了一副叠加在视野上的显示画面而已。对大众或者是媒体从业人员来说,这种与谷歌眼镜十分相似的产品确实很难找到市场的兴奋点,更何况价格还十分的不“可爱”,所以未来的市场前景还是比较不乐观的。
目前来看,眼镜式设备最大的难点就是电池的续航时间。在现有的电池技术下,为了延长续航时间,电池的体积必然会增加,而电池越大,佩戴感越就越差(就算采用分体式设计也有这个问题)。另外,在软件方面,如何找到一个稳定的、统一的云平台来进行数据的统一管理和控制也会是个难题,国内厂商目前的选择不是很多—这一点是眼镜式设备一步登天的最后梏桎。
瓜熟蒂落的手环类设备
对大多数人来说,接触得最多的穿戴设备其实是智能手环产品,这类产品在2014年可以说是获得了跃进式的发展,各种厂商都在奋力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产品在功能方面的差异并不明显,但价格却差别巨大,价格区间从99元起跳,最高可到1500元左右,所以如何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会是消费者比较头痛的问题。
在2015年,智能手环产品无论是产品还是应用方式将进一步扩大。其实对众多消费者来说,这会是一件好事,厂商们会将越来越多的新功能融入到手环产品中去,充分开发出具有趣味的穿戴产品。比如,在2015年,手环产品有可能融入NFC支付,也有可能与社交软件捆绑,通过定位信息来进行社交活动等等,总之就是会变成非常有意思的东西。
Jawbown UP3
严格说来这是Jawbown在去年发布的最高阶产品,拥有空闲提醒、智能闹钟、食物分析、睡眠分析等全面功能,当然,也具有记步、心率检测等基础功能。比较难得的是,Jawbown UP3能够智能地识别正在进行的运动,这是目前很多设备不能做到的。此外,它还能通过智能手机生成完整的建议和提示,虽然其他品牌的产品也能给出记录,但却不如Jawbown UP3的全面和完备。
披荆斩棘的头戴式设备
在可穿戴式设备中,头戴式设备应该是最引入瞩目的,一是因为其门槛相对智能眼镜这样的产品低,但是技术含量却高于其他产品。提到这种类型的设备,不得不先提到虚拟现实技术,因为大多数头戴式的穿戴设备都采用了这个技术,这也是与智能眼镜所采用的增强实境完全不同的一种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是通过模拟出一个三维世界来实现的,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使用者可以得到模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味觉其实也可以实现),让使用者可以如同身临其境。前面说到的火星漫游就是基于这种技术的体现之一。
与采用增强实境技术的产品不同,采用虚拟实境技术的穿戴式产品首先需要具有强大的运算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虚拟世界的真实性和流畅度。此外,这类产品还必须形成一个自有的空间(隔绝使用者与现实世界的感官接触),因此,想要移动使用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第三是电池的续航能力,此类设备由于运算能力的增强,必然会导致耗电量激增,因此采用电池供电在现有阶段来看也是并不现实的,因此只能在家中固定使用。不过采用这一技术队的产品在使用上获得浸入感也是最高的,因此很多被用于游戏用途。
索尼Project Morpheus
这也是一款在2014年首次亮相的虚拟实境设备,其开发的初衷是为家用游戏机产品提供相关的配套,当与体感操控设备一起使用时,能够营造出更贴近游戏氛围的虚拟环境。当然,对消费能力不错的游戏玩家来说,这套设备虽然爱不够便宜,但与其他的大型设备相比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即将开始乱战的智能手表
说到智能手表,很多人会在第一时间想到曾经沸沸扬扬的苹果智能手表,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有众多的消息声称苹果智能手表即将推出,造谣者甚至连iWatch这样一个符合苹果命名规则的名字都取好了。不过在去年,苹果正式发布智能手表Apple Watch时,很多人都大失所望,认为这完全不像是苹果的设计,外形不够惊艳、功能不够齐全等等吐槽充斥在市场上。于是有部分厂商认为这个蛋糕有机会分享了。
在2014年,厂商们提出的智能手表大多也以健康为主要诉求,提供记步、心率检测等功能,甚至还可以配合APP来进行锻炼,进行社交等。对很多消费者来说,在拥有手机后几乎就没有佩戴手表的习惯,现在突然要适应手上多一块重量不菲的娇贵玩意还实在有些难度。此外,电池续航时间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为了实现长续航时间,部分厂商甚至还将E-ink屏幕召唤出来,通过双屏合一的方式来实现长电池续航时间。但说实话,由于投放市场的时间还比较短,我们无法获得充分明确的数据来说明用户的接受程度,但这实际上也是为其他厂商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果壳智能圆表
这是一款与传统手表极为相似的产品,论接受程度来说的话,应该是最容易被用户所接受的。在功能方面,它与目前主流的智能手表大致相似,此外还拥有自己专门的应用市场,可以完成一些列有意思的工作,甚至还可以作为智能家庭的统一控制器。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款手表拥有多种表带可以选择,甚至连表盘的样式都可以通过下载不同的图片来体现。理论上来说,当拥有足够多的表带和表盘图片时,用户每天都可以佩戴外形不同的手表。
到目前为止可以肯定的是,可穿戴式设备确实会在2015年获得充分的展示机会,也会有众多的厂商将精力通入到这个方面。但在如花似锦的前途中,仍有一些不大不小的绊脚石,还有一些需要解决,甚至是急需突破的技术难点在那里。比如电池带来的使用限制、安全的保障以及成本问题。不解决这些,春天就不会降临—至少,不会象我们希望的那么早。
电子商务的2015
亚马逊商城引领消费电子新潮流
每一年的CES都是当年消费电子产业的风向标,许多厂商都在展会上亮出了消费电子领域最新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对于制造商而言,不仅是要在展会上吸引粉丝关注,更重要的任务是吸引零售商们的眼球。在刚刚结束的美国CES 2015展会上,我们看到电子商务的领导者亚马逊派出了强大的阵容参加,而另一家零售商苹果仅派出了数名代表,电子商务的销售商在市场触觉比传统领域商家更加敏锐,力度也更加坚决,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断言电子商务商家将会比传统渠道爆发出更大的能量。或许我们以下的主题采访,将引领2015年消费电子的购买新潮流。
Efashion:亚马逊作为消费电子产业终端渠道上的领导者,在CES上派出了众多商务代表寻找商机,对消费电子产业的发展与变化更为敏感,能否介绍一下亚马逊最看重消费电子产业的哪些趋势?
李:CES对电子类商品的影响很大,因此亚马逊中国派出了比去年多一倍人数的团队参加。此次CES 2015,我们主要有三个任务:1.更新最前沿的技术信息,掌握趋势动态。当最新的产品在CES上出现,我们团队便会深入分析、辨别这些商品是否有独立设计能力的团队在深入运作,还是仅掌握其中一部分技术和设计团队,与其他团队或品牌合作去进一步运作,这样的流程能让我们甄别对消费者最有保障和前途的产品。2.加强与主流品牌及厂商的合作。亚马逊非常强调产品的正品保证,依靠全球的采购优势,亚马逊跟各大厂商、品牌都有紧密合作。CES是消费电子界盛会,通过这个机会,我们可更多了解这些厂商和大品牌,加强合作。3.与亚马逊全球其他区域的消费电子团队沟通,为中国消费者搜罗最新最潮产品。只要在现阶段消费者关注的新品,我们都考虑逐步引进,其中将重点考察市场上重要品牌。同时,我们还会了解这些品牌在其他国家亚马逊中的售情况,并鉴别中国消费者喜爱程度,以开拓好评产品进入中国。
从技术趋势来看,我认为物联网是最大的亮点。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促使与Wi-Fi连接的硬件大受欢迎,其中增长最明显的莫过于智能家居产品。我们留意到,从CES 2013的智能穿戴产品到CES 2015的智能家居产品,人们的关注焦点正在转变,所以亚马逊中国也在筹备智能家居店,并在不久的将来推出。此外,其他品类也有相应亮点,比如必将成为未来产业核心设备的智能手机。从硬件看,手机从整个设计、材料,、屏幕质量、屏幕清晰度,以及软硬件的结合上均有大幅提升。从品牌看,在此次CES国产品牌占比非常大,除了苹果不参加CES之外,国内的一些大品牌确实在逐渐地赶超。影像类产品虽然比较平稳,但依旧有新的亮点—比如涉及运动、户外、航拍的产品便很受欢迎,亚马逊中国同步首发的GoPro Hero 4便是其中代表。比起传统影像产品,这个领域未来的品牌不会再那么集中,品类也会更加丰富。我们还看到,智能电视的趋势也很清晰,以4K、8K、曲屏为代表的技术引领了当今的潮流,屏幕尺寸也会伴随技术提升而增大。而在市场端,电视的使用人群也在细分,比如一些智能的电视便不仅为了满足家庭娱乐,还兼顾了办公、商务需求,目前松下已经展示了该类产品。
Efashion:在2014年,我们看到亚马逊在消费电子领域作了众多布局,也让中国消费者切实感受到亚马逊的实力与诚意,请问亚马逊中国在2015年将有哪些重要布局?
李:在消费电子业务上,我们会重点深挖三大领域:手机、PC和智能产品。刚才我们已经提到,智能手机将占据智能产品的核心地位。如今的手机市场并不是厂商在推着走,而是它自己在前进,因为无论是物联网,还是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设备,手机均是必要的终端。而手机产品本身,生命周期却呈缩短的趋势,如今除了苹果还保持一年一次的新品发布外,其他品牌可能每个季度都有新品。促成该趋势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是手机的OEM厂商需要在竞争中通过推出新品来拉大与对手间的差距;其次是上游芯片、屏幕等厂商的技术革新速度加快。这对我们而言同样是一个挑战,所以既需要提升专业性,也需要对手机市场的趋势跟得更紧。
PC市场的两个亮点是游戏市场和Win 10上市。游戏市场在中国的规模已经慢慢打开,未来体量巨大。而且随着索尼和微软都已经在自贸区的推进,Xbox One已经在亚马逊销售,PlayStation相信也会很快上架。另外,Win10的上市将会进一步打通电脑端、Pad端以及手机端的三屏融合,软件会带动硬件,当然硬件也会反哺软件,接下来我们也会重点关注相应产品。
我们提到的智能产品包括智能穿戴和智能家居两方面。智能家居是今年比较热的一个话题,同时它对我们而言也是挑战——因为智能家居是一种跨界商品,一方面它需要手机控制,引入了众多“移动”的概念,另一方面它跟传统家电又紧密联系。所以我们需要内部协调,对这些产品做最好的品类规划,并安排合适的资源和人才来管理——对于智能家居架构的规划,将是亚马逊今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智能穿戴市场方面,手表、手环类产品在2015年的普及度将继续提升。我们观察到,软件App的良性体验将直接推动硬件销售,所以像Withings推出的手表、手环与体重计便特别受欢迎,一旦用上,用户很难对其他同类产品感兴趣。另外,我们还需要关注一些比较重要的事件,比如苹果Apple Watch的上市;比如健康管理方面的产品的爆发,像用APP来控制和监测的血糖仪、血压计、测脂肪等智能健康产品,我们已经在这个领域挖掘出不少品牌,而且也会持续关注。
Efashion:亚马逊中国在2014年上线了很多关于跨境的业务,如海外购等。未来,是否会考虑在消费电子业务也开展海外购?
李:海外购给我们打造了一个快速通道,让亚马逊全球能将各个国家的消费电子产品带给中国消费者,而且在不久的将来,可以让中国消费者非常便捷、有保障地选购。目前我们的计划是,在第二季度以前,我们会引进配件类的消费电子商品,而且让顾客看到这类品牌和品类的明显增长。因为在消费电子领域,比如家电、智能产品方面大品牌,包括苹果、三星与很多主流品牌基本上国内都已经有了,所以配件产品会有更多的机会。当然,我们会观察整个海外购的渠道,通过数据分析哪些品牌、哪些产品更受欢迎并逐渐推出,尽可能满足顾客的需求。
Efashion: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一方面才起步,另一方面竞争又相当激烈,可以说整合、转型等变化层出不穷,亚马逊作为电子商务的领导者,将以何种心态直面竞争?
李:亚马逊在中国已经找准自己的位置,比如刚才提到的海外购便是非常好的证明,这也是亚马逊的独特优势。
从消费电子领域,包含家电产品,我们会更加突出选品、价格、用户购物体验几个方面。如今,我们的选品已经超过国内任何一个B2C平台,而且其优势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会在平台上多角度呈现,让消费者更有更具体的感受。比如在购买电视机时,某些网站即使同一型号的产品也会有很多重复的选项,让人无所适从,也会担搁很多时间与精力。而我们的产品呈现会更为集中、高效,相关信息也是有效而实用的。
货真价实也非常重要,亚马逊的采购渠道、正品行货与低价保证也是亚马逊的固有优势,我们作出的承诺一定要带给消费者安全感。在消费电子领域,亚马逊从美国直接采购的品牌已经有200多个,2015年我们的目标还要再增加100个。这300个选品均是我们直接采购后进入中国仓库中,而且要在消费电子领域中引进这么多的选品极为不易,只有亚马逊才有这样的实力。
最后,我们要在2015年努力优化顾客页面,提供更加丰富的内容。除了主打产品要包含功能图片等必要的元素外,我们还在尝试植入一些专业的东西,比如品牌方授权的专业内容。另外我们还尝试加导购方面的功能,比如顾客在下订单前需要一些专业建议,可以点击页面上一个小的电话按纽,便能接受亚马逊专业客服细致而人性化的帮助,这对老人、小孩等特殊人群会非常体贴。按计划,这个重要的功能将会在二季度上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