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具体”的中国

  • 来源:廉政瞭望
  • 关键字:媒体,NBA,罗思义
  • 发布时间:2015-03-02 15:21

  不管是“真五毛”,还是真学术,不管你位于“奇石”的哪一端,亦或你探讨的是“正能量”中国,还是“负能量”中国,引致的关注和眼光,都将一直持续。

  美国非虚构类作家何伟将中国比喻为一块奇石,每个人都能看出不同的样子。在中国快速崛起的进程里,西方社会眼中有关中国的镜像复杂万千,有类似于何伟、欧逸文这样的作家,走入“具体”的中国冷静旁观,也有西方媒体“远观式”的负面评论。

  令我们格外注意的是,一些西方人士走入到中国语境,他们倾心于“中国式”道路的成功,或直接参与中国的社交网络,传播他们对中国模式的见解;或进入中国的高校从事研究教学工作,在学术界发出力挺中国的声音;或抓住这个变革中的国度,出版与中国有关的书籍,在意见市场上为中国“背书”。

  “国家队”与“个体户”

  前NBA篮球运动员,美国人马布里在去年国庆,发了这样一条微博。

  “我骄傲,中国,65岁生日快乐,能成为你的一部分,我骄傲!”还附了一张自己在人民大会堂里微笑站立的照片,红色的锦旗和鲜明的国徽,更映得这个美国大黑个儿的显眼。

  作为CBA的外援,网友们纷纷出来起哄:马布里也是蛮拼的,是史上最称职的外援,快给他北京户口。

  像马布里这样热爱中国并供职于中国的,不只在体育界。

  一些被称之为“洋五毛”的外籍人士,加入对中国公共事务的讨论中来,与公知们对垒唱反调,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英国人罗思义(John Ross)便是其中很典型的一位。

  这位在新浪微博上被认证为前伦敦经济政策署署长的英国人,拥有51万的粉丝,在互联网世界里可以算作“中V”,现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学院的高级研究员。

  在人大重阳官网的介绍中,该机构是一所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聘请了多名外国的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研究员。人大重阳还雇佣了第一位全职在中国智库工作的美国人欧永鸣。

  虽然在具有国家背景的机构里任职,罗思义可不是一位安稳坐在书房里的“出世”学者,可以说他是一个颇爱凑热闹的外籍人士。

  罗思义在微博上的节奏是,一天至少发七八条微博,还分了中英两个版本,话题从中国经济到政治体制,从香港“占中”到实现中国梦,从支持偶像李宇春到晒英国美食。当然,少不了和公知们的较劲。

  去年,关于香港的一条微博,可能是他在中国互联网里,赢得最大的一次关注。“英国在其统治香港的150年间从来没给过港人真正的民主,也从未进行过任何形式的特首普选。英国政府现在发表这些虚伪的外交辞令,完全是在煽风点火。”

  这条微博还配了一张应景的照片,是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迎风飘扬,因正值香港“占中”事态升级,该微博被迅速转发,获得了20多万转评,支持叫好的人占了绝大多数。

  他博客的文章多数内容是在力挺中国,如“中国人权记录世界最好”、“邓小平是最伟大的经济学家”、“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共产党领导。”

  与罗思义一样,一些外国学者,在具有中国国家背景的研究机构和高校中任职,浓重的中国色彩,在他们的学术生涯中铺展开来。

  在清华大学研究新儒学的加拿大人贝淡宁,被美国《外交杂志》形容为“中国的辩护士”;美国独立金融分析人士何思文,也在四月网上开设专栏,为中国政府开药方——“外媒专业黑中国怎么破”;哈佛政治学教授裴宜理,认为毛泽东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打下坚实基础,这让中国的拥毛派们欢呼雀跃。

  外国人在中国互联网江湖里评述中国,有罗思义这样具有国家背景的专家,也有一些无组织的“个体户”。如有一些同样被打上“洋五毛”标签的外国人,德国人雷克、日本学者加藤嘉一,在互联网社交空间里,他们甚至比“国家队”的“洋五毛”们还要活跃。

  前赴后继来中国

  马布里和罗思义这样的外籍人士,从来都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在中国某著名的左翼论坛,美国学者阳和平发表过演讲,“中国崛起,争霸还是反霸”,一口流利的中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世界形势,“毛主席说帝国主义就是纸老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被称之为美国“红二代”的阳和平,背景很特殊。父母都是抗战年代在中国生活的美国人,也就是中国政府认定的“白求恩式”共产主义友人。从小在中国长大的他,经历过大跃进、文革、上山下乡等重大历史节点,对中国有着不同常人的理解,他曾坦言很怀念毛泽东时代的平等。

  同是马克思主义者的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曾是英国共产党理论刊物《今日马克思主义》编辑。饱受争议的畅销书《当中国统治世界》就是他的作品,作为一名中国道路的欣赏者,对西方文明的厌倦,让他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国。

  在被戏称为“洋五毛”的外国人士里,英国人戴雨果应该是学院派气息最浓的一位。和马丁·雅克一样,他对当代西方文明的困顿和反思,都映照在了对中国路径的高度关注和肯定之上。

  戴雨果第一次来中国时是1972年,正值文革,那时他对这个国家没有任何好感。而之后三十年的中国剧变,让他急速转变对中国的看法。现在,戴雨果每年都要来中国好几次。

  很难通过一个人的言论和理论去判定他的动机,我们只能通过公开资料发现,这些被称之为“洋五毛”的外籍人士,在背景上与中国确实结有不解之缘。

  罗思义不仅是一位经济学者,而且曾是一名左翼青年。他早年是“英国社会主义行动”成员,该组织被认为是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托洛斯基派。没有人能确定,他对中国的处处点赞,是否源于他年轻时所坚持的社会主义情怀。在一次采访中,他对于自己参与左翼运动的经历,自嘲道:“年轻人如果没有这些愚蠢的经历,就没有真正活过。”

  贝淡宁的妻子是中国人,在高盛任高管,岳父则是高级干部;裴宜理1948年就出生在炮轰中的上海,从小就在饭桌上听父母和友人探讨中国革命;罗思义在1992年就开始关注中国,在他眼里,自己十几年前就开始“为中国说好话了”。马丁·雅克对马克思主义的情节,戴雨果对西方文明的冷思考,都更助我们寻迹去理解这些外籍人士对中国所持态度的逻辑。

  中国,一座开发不完的富矿

  今天谈论中国的话语空间,和国内的阶层割裂一样,在不同的外籍人士身上,也呈现出分化的特点。有人循着学术的规律和方法在圆圈之内论证他们眼中的中国,有人像罗思义一样,另辟蹊径走入民间话语的疆界,和社交网络上的国人面对面地过招。

  被人们称之为“洋五毛”的人,可以是知名大学的教授,可以是四肢发达的外籍运动员,也可以是理论不成体系的草根作家。

  而中国,这个急速变革的国度,给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谈资,更是曝光度、经济利益和褒贬不一的是非评断。

  在互联网世界,对罗思义的评价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喜欢他的人,认为他在用真学术驳斥公知,不喜欢他的人,就觉得他是“假洋鬼子”,是拿计件工资的五毛。

  媒体人文山娃调侃:“罗思义先生如果是真左派倒也可爱,但他只不过是一个勤快又笨拙的宣传工作承包商。”大V老榕不仅质疑罗思义副市长身份造假,还说:“你真是牛津大学毕业的吗,牛津应该为给你颁发学位而致歉。”

  而于威斯敏斯特大学任教的戴雨果,是该校中国传媒中心的主任,和中国学术界、媒体界的人士保持着亲密的交往,他甚至和清华教授合著《如何应对西方记者》,传授中国新闻发言人应对西方记者之技巧,并坦言外国人也可以有“中国梦”。

  当他们在谈论中国时,收获了骂声,也收获了赞美,虽然在学术界他们多是同行批判的对象。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他们的热度和关注度未减,没有因此而失去任何实质利益。

  不管是对中国的“公知”,还是外国的“五毛”,在当下探讨中国,谈论中国本身就是一座开发不完的富矿。不管是“真五毛”,还是真学术,不管你位于“奇石”的哪一端,亦或你探讨的是“正能量”中国,还是“负能量”中国,引致的关注和眼光,都将一直持续。

  文_本刊记者 刘霄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