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胆结石,为何总是黏着肥胖人群

  • 来源:家庭医药
  • 关键字:胆囊炎,胆结石,肥胖
  • 发布时间:2015-04-02 09:46

  回想2008年,被观众昵称为“肥肥”的香港著名艺人沈殿霞,因胆管癌在香港玛丽医院病逝。对此,肥肥的主治医师曾告诉媒体,“她的辞世几乎不可避免。”在那位肝胆病专家看来,不少中年的肥胖人士,都会面临胆囊炎及其各种并发症的威胁,肥肥也不例外,“导火索”就是因为肥肥反复发作的胆结石和胆囊炎,才最终夺走了她的生命。而事实上,胆囊疾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中年、压力大是高危因素

  其实不仅是肥肥,肥胖的中年人士大多难以逃过胆囊疾病的困扰。

  胆囊形状像个鸭梨,它是人体内用来贮存和浓缩胆汁的重要器官。当人们吃进食物以后,大脑通过神经反射,会使胆囊收缩,并促使胆汁通过胆道流入十二指肠,帮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但如果身体过于肥胖,或是有代谢紊乱、神经内分泌调节障碍、胆结石等问题存在时,胆汁就不容易从胆囊流出,而会滞留在胆囊里。一旦胆汁里的水分逐渐被吸收,胆盐浓度就会增高,在胆盐不断的高强度刺激下,胆囊黏膜就会发炎。一开始可能是无菌性的炎症,但随着饮食不洁等情况出现,细菌就会乘机侵入,无菌性胆囊炎症也就开始慢慢转变为了感染性胆囊炎。而50岁左右的中年人,由于工作的压力大、生活方式不合理,往往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调节和代谢障碍,最容易影响胆囊的正常收缩和舒张,使胆汁的排泄不通畅,久而久之,就容易发生胆囊炎的问题。

  中年妇女发病率高于男性

  相比年轻时就是胖墩的人而言,在中年时期慢慢发福的人,更容易成为胆囊炎患者。这是因为,中年发福提示可能存在突发性的脂肪代谢紊乱,胆囊受到刺激后强烈收缩,如果还同时伴有感染、消化不良、结石等,那必定会诱发胆囊炎发作,且容易反复。

  此外,绝经期前后的中年妇女,因为内分泌水平改变的关系,也常常会影响胆汁的分泌和调节,所以患胆囊炎的机会也要比同年龄的男子更多一些。

  胆囊炎和胆结石会“循环”催生

  胆囊炎在临床上主要分为急性胆囊炎与慢性胆囊炎两种,细菌感染通常会引起急性胆囊炎,如果急性胆囊炎经常反复发作,久而久之就转变成慢性胆囊炎,但是有时,慢性胆囊炎也可能会急性发作。通常来说,引起胆囊炎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胆结石。所谓“胆结石”,即是指在胆囊内或胆管内出现了石块。如果患者已经患有胆囊炎,胆囊的渗出物也会形成胆结石。最终变成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

  临床上,胆囊炎的发展主要分为3个阶段,首先是无症状时期,接着发展到有症状期,但症状往往只局限在胆囊本身,最后发展到胆囊外,出现一系列并发症,严重者可直接危及生命,比如胆囊炎并发肝脓肿或急性胰腺炎,其实均系胆结石所致。

  胆结石伴黄疸定期查查血脂

  反观肥肥的例子,很多人都有疑惑,在取出36颗胆结石后,肥肥的饮食已经是以清淡为主了,对于油腻食物一概忌口,日常三餐,肥肥也在努力减少食物的分量,但之后,她的胆囊却仍然不断出现问题,直至发现胆管癌。这到底是怎么了?

  目前胆管癌的病因依然不明,所以针对肥肥的问题,也一直没有准确的定论。但据多年临床研究分析认为,肝内胆管结石的病例中,肝内胆管肿瘤的发病率约为2%~15%,癌变均发生于含结石胆管处。而且,在所有的胆道肿瘤中,处在肝门部的胆管癌所占的比例最大,上海、北京、广东则是该病的高发地区。胆结石之所以容易诱发胆管癌,主要是因为胆内反复出现的炎症、结石、寄生虫等,长期在胆内摩擦,容易使得胆内细胞发生癌变所致。

  为此,建议40岁以上有胆结石长期反复发作病史,同时又常常伴有炎症、黄疸等症状的中老年人,一定要定期到医院进行筛查,以便及早发现癌变倾向。一般来说,只要早期发现、及时诊治,胆结石的治愈率都会比较高。

  B超是鉴别诊断的“金标准”

  胆结石患者常在食用油腻食品后出现右上腹疼痛、右肩背部放射性疼痛。这些症状是非特异性的,与胃肠、肝脏疾病的症状很相似,所以患者在一开始往往会误以为是胃肠疾病或肝病,而去做了非胆结石症的相关检查,最终耽误确诊时间,这也是应该

  避免的。因此建议,当出现右上腹疼痛等症状时,别忽略胆结石的可能,应早做B超等检查以便确诊。

  控制体重是预防要点

  既然肥胖是胆囊问题的“始作俑者”,中老年人要护胆防病也应从减肥开始。只有积极调整饮食、规律生活作息,才能真正远离胆结石、胆管癌的困扰。具体应做到:

  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和合理的饮食结构

  据国内外相关资料表明,在经济收入较低,饮食中缺乏蛋白质和脂肪的人群中,以胆色素结石为主的胆管结石发病率最高,而富裕的城镇居民,以及经济发达国家人口中,饮食中蛋白和脂肪较多,以胆固醇为主的胆囊结石发病率高。

  因此,要预防胆囊问题,食物首先要做到荤素搭配,食入蛋白质和脂肪要适中,同时应适当增加食物中纤维成分,粗细粮搭配,不吃或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肥胖女性尤其应多吃植物油、少吃动物油,以帮助胆囊的收缩和排空。此外,还要多吃西红柿、胡萝卜、玉米、鱼肝油等含维生素A原和维生素A的食物,以保持胆囊上皮组织的健全,因上皮细胞的脱落,能助长胆石形成。萝卜有利胆作用,能帮助脂肪的消化吸收,宜常吃。

  制定适度的运动计划

  定期定量进行锻炼,降低体重。尤其是要经常做一些体力活动,使全身代谢活跃起来,特别是脑力劳动和上班老是坐着不动的中年人,更要有意识地多做体力劳动,防止过度肥胖。

  还要特别提醒那些不爱吃早饭的人,早饭不规律甚至不吃也容易诱发胆囊炎。因为,不吃早饭的人,胆汁往往得不到排放,致使胆囊膨胀,充满浓缩的胆汁,易形成早期化学性炎症,以后继发细菌感染,造成胆囊化脓性感染或刺激胆囊壁发生明显炎症变化,最终诱发胆囊炎。

  >>扩展阅读

  胆囊炎和胃溃疡

  临床上,胆囊炎和胃溃疡最难区分。尤其是气温下降以后,人体受冷空气刺激后,胃酸分泌会增多,胃肠容易发生痉挛性收缩。很多人又喜欢吃些辣的食物抗寒,但是吃过多的辛辣食物会对胃造成很大的刺激和伤害,从而导致胃溃疡的产生。

  胃溃疡的常见症状是上腹部疼痛,位于剑突(心窝)下或上腹部中线周围,呈烧灼性、啮咬性或饥饿性钝痛、胀痛或隐痛;但有时也仅局限于胸腔下部。疼痛有时会持续半小时到三小时;疼痛时有时无,经过数周的间歇性疼痛后,会出现一段短暂的无痛期;这种疼痛常与饮食有关,常因饥饿、服药、酸性食物或饮料而诱发。疼痛可以因进食、饮水、服用碱性食物而缓解,这也是与胆囊炎最本质的区别。如果还是区分不出胆囊炎和胃溃疡,到医院做个B超检查,就一目了然了。

  □昆明医学院附属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 樊少敏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