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怎样的生活,这是个问题
- 来源:读者新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选择,生活,知足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4-09 09:42
看了天涯上这个帖子,家住上海,夫妻二人不工作、没孩子、不交际,2014年全年花销2万元,拥有三套房市值500万,现金150万,股市50万。不禁在想,这样的生活全社会是否可以推广,如果推广又是怎样一个局面?有些网友说,这对夫妻乐得安逸如此,奋斗一生终化土,茹毛饮血得过且过也最终一个土馒头,为什么不随遇而安一点呢?说到底是个不知足,不知足在哪里?
这对夫妻解释了,他们很知足,知足于自己吃饱吃不好的现状,但如果这么知足我们忙忙碌碌的其他人又是为了什么?温饱很难解决吗?为什么不天天躺在家里等低保?为工作岗位劳累不起甚至献出生命的人,他们是怎么了?是最不会享受的傻瓜吗?
显然,大多数人是聪明的。那么,选择怎样的生活,这成了一个问题。
这是真的“自由”吗?
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是每个人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往往是有条件的,这种条件具体到这对夫妻就是500万房产、150万存款、50万股市。如果没有这种先决条件当然他们仍然享有自由,可以去工作,可以去乞讨,或者每月靠吃馒头吊命。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没什么权力评价别人的生活方式,因为这对夫妻没有犯法、没有做有损道德的事情。
其实还有许多人,在本质上和这对夫妻没什么太大的差别,比如地产大亨,很多资本家如果坚持从劳动创造价值的角度讨论,虽然他们的领导才能不可否认,但是他们的得到远远超过了他们创造的价值。从这个角度上说,这对夫妇和这些夫妻没什么差别,只不过用着资源的稀缺性,养活了他们“自由”的选择。
想起一句话,“奋斗就是每一天很难,可一年一年却越来越容易。”奋斗其实是实现个人人生价值,获得社会认可从而实现自我满足感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对上海夫妻在“自由”的选择中日复一日,应该是很难自我满足的,他们所说的满足现状,被很多人质疑而诟病的“自我满足”,是否能真的“满足自我”?
满足也是有很多层次,有的人“生存满足”,有的人“理想满足”,有的人“认同满足”,而这对夫妻显然属于“生存满足”,就连打游戏这个最边缘的精神满足都被归为“浪费钱”被果断舍弃,由此可见,这种生活从某方面来说是需要以放弃精神为代价来追求的,这种“安逸的自由”必须建立在全年花销不超两万的束缚之上,其实,这是丢失了“自我满足“的,史上代价最大的”自由“。
我们需要“自我满足”
“自我满足”是人类等生命体内在大脑中枢所反映出的精神感受。它来源于欲望获得后的奖赏。这对儿上海小夫妻的生活,其实可以用”无欲无求“来概括,舍去了那些无端而生的欲望,只满足最基本的生存欲求,那么”生“和”活“就得以保障了,注意,不是“生活”。
其实“自我满足”和社会是不可割裂的两个概念,而工作将我们最大化的拖进社会,磨合再造抛出,人最强烈的满足感往往不是来源于物质,而是来源于精神,比如工作中的成就感。如果只是靠吃房租活着,那与在路上闲逛不停搜索谷粒的小鸡有何区别?
这就说到我们为什么要参加工作、进行交际,其实也就是人的价值问题。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通过语言形成了社会,人类通过社会分工各司其职,从而站上了生物链的顶端,单独的人是极其弱小的。为此我们每一个人从降生就被赋予了自己的社会使命,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参与到人类活动当中。一个脱离了社会的人就不能再定义为严格意义上的人了。
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作为一个人我们需要为这个社会做点儿什么,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人,然而这对上海夫妻仅仅依靠存款与房租维持生活的情况,就显得“另类”了,他们在舍弃了社会责任的同时,也抛弃了这份来自社会成就感的“自我满足”,也就是人的社会价值,所以被大多数有着传统社会取向的人诟病。
但反过来想,社会价值只能是一种倾向性的统计学上的定义,我们这个社会大部分人都是依靠劳动实现社会价值的,但是少数的、个别的人依然可以通过其他方式生存,比如依靠房产等方式,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应该以平静的态度看待这种现象,毕竟这种“合理不合情”最终不可能成为主流。
对于生活,我们有很多种选择,上海夫妻做了他们的选择,但作为社会主流的我们需要选择更加积极努力的生活方式,毕竟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比目的地更重要的是沿途的美好风景,更是享受风景的别样心情。
文/董雨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