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不去要饭?
- 来源:读者新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要饭,上班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4-09 09:44
这个问题太夸张了,我为什么要去要饭?方圆十里数我最帅,要饭也轮不到我好吗?
帅归帅,班还是要上的。每天早上你匆匆走过地下通道,有时候瞥一眼地道里的乞丐,难免觉得这样的人生也多少值得羡慕——
不用打卡,不用通勤,想什么时候上班就什么时候上班,没有老板,没有甲方,爱给不给,我的碗就在地上,我就站在碗后面,钱就在你口袋里。说不定你看着乞丐的同时,乞丐还说:嘿,今儿虽然一早上都没开张,但看到这么帅的人,也真是值了呢。
事实并不是这样,对不对,你根本没有吴彦祖帅对不对?然后要饭都轮不到你对不对?帅到没朋友的吴彦祖也有工作也要上班对不对?
别说,要饭还真轮不到你。因为要饭也是一门职业啊!
要饭也有准入门槛,也分等级,和摆摊做生意根本没区别好吗?
繁华地段你有资源进驻吗?你有招牌乞讨技能吗?有做过竞争对手市场分析吗?比面试找工作还激烈好吗?左边盲人拉二胡,曲子是贝多芬第九交响乐;右边是零下十五度赤膊,完全不发抖;后面是磕头每分钟120次的机器人,你的劲椎受得住么?你有多惨?长得太帅了还怎么要得到钱?
为什么不去要饭,因为潜意识里,市民普遍有一个“脸面”的底线,要饭就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去的底线,这个底线就是入行的最大障碍。这种障碍和你想当香港首富钱比李嘉诚少了一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打好一份工,在商品社会里,是一个安身立命的根本,本质上来说,王思聪的工作就是扮演富二代,在他微博下面跟帖的大多数,就是做好“穷人”这个职业。
打工,意味着早上要早起,下午要早点回家,周末去逛街,上班有保险,在工位上打瞌睡,电脑爆炸了算工伤,好处一想,还真不少。
乞讨,一个古老的职业,并不是就业热门,行规对普通人来说晦暗不明,缺少人脉领路。
换个角度说,但凡做过乙方的,明白“甲方虐我千百遍,我待甲方如初恋”这种调侃里面的辛酸,并不会觉得“乞讨”有什么丢脸的。天下乙方,不过是行业不同,用不同的专业手段去乞讨罢了,而甲方,又不过是和消费者或者资方去乞讨的职业罢了。
乞讨,其实是一个中性词,代表一种获得的方式,放下自尊,低头,含胸,弯腰,合膝,下跪,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用一种特有的服务礼仪,换取远远高于付出的超额利润。
上班,是一个广义的投身商品社会的方法,获得一个位置,一个身份,耗费掉足够的体力和热情,换来微薄的薪水,转而换来各种各样维持生活的商品,维持这个循环,就是上班的基本意义和价值。
要饭,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就是要一口饭吃,目的单纯。乞讨,摇尾乞怜以讨之,范围更大,不一定是要饭,现在真给一个馒头,乞丐八成会大怒,你递过馒头的手洗了吗?馒头里有没有洗衣粉?是不是国标面粉?新鲜吗?可能很多时候,乞丐需要的是一部iPhone,一台家用轿车,一栋三室两厅的住宅。至少对于上班族来说,就是用生命去乞讨这些东西的。
讨到了,就是体面,就是成功人士。
乞讨和上班,或者说劳动,最大的区别可能仅仅在于我们内心。前者是白来,后者是努力付出等价交换。至多是如此,再多就没法说服自己了。
在国际大都市,一年两口子花销两万,只是现金流水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房产,存款,这些东西已经在之前的体面乞讨中攒够了,才有了两万块这个数字的惊悚和诡异。
节衣缩食过日子这本身并不稀奇,真正让人惊叹的,是那种对通行规则和价值观做出的软弱无力的抵抗——因为不上班,所以可以少花钱;因为不社交,所以可以少花钱;因为不上班,所以没有压力……这种因果关系的逻辑是这样的奇怪,以至于我们很有必要展开讨论一下,我们为什么要上班?服务器为什么要维持运转?小米为什么要卖手机给大家,读者,就是你,为什么要在公司的厕所里打开手机刷微信?
我们所有人,为什么不能辞掉工作,回到家里,除了上网po出自己的省钱无敌攻略,什么也不干?
我们为什么要上班?难道我们有病吗?
文/顾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