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的商品评价体系为何缺失?
- 来源:消费者报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商品,评价体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4-10 13:47
食品安全、假货常成为被热议的中国问题,但在很大程度上,这些问题有着某种媒体议题设置的意味。它有可能被夸大和渲染了,有可能是由断点式和片面式事件综合所形成的流于表面的总体印象。
很多专家或政府机构也常出来说,这种判断是不正确的,但由于缺乏数据支撑,仅靠一些专业话语和局部数据很难证伪,反而被指责成相关利益者的辩解。
小到一个电商平台,大到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一个国家的商品质量,到底差到了什么程度?估计谁都无法做出一个相对准确的判断。
这实际上和缺乏一个客观、科学、权威的商品评价体系有关。
但不管是电商平台,还是各种政府机构,目前要建立一个客观科学的商品评价体系,有很多难点。
在电商平台上,虽然也有关于商品的评分或评价体系,但这些评价一是数据造假比较严重,评价来源主要依靠电商平台交易中消费者的留言和评论分析而成。但众所周知,花钱刷好评的情况普遍。二是过于主观,仅仅分析消费者留言,缺乏相应的质量检测和技术分析。因为评价商品既包括内在质量,也包括外观、经济性、售后服务等综合因素,同时还要划分和合理制定相应权重,从而使其能够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从目前来看,国内的电商平台还缺乏这样有效的评价体系。而且电商平台有强烈的趋利动机,自己也很难使得商品评价很客观。
政府部门的商品评价体系也同样存在类似问题,政府部门拥有抽样检测的大量资金,可以对商品的质量(包括安全性和功效性)进行检测,但这些检测数据的真实性有多高也是值得怀疑的。比如质检部门的抽检,很大一部分是由企业送检,而企业为躲避监管会在送检样品上做手脚,导致生产环节的商品质量评价并不等同于流通环节的真实状况。
如果综合不同政府部门数据,是否可以形成统一的商品评价体系?这一点目前来看也是非常困难的。除了这些数据的公开性和真实性缺乏之外,最大的问题是不同政府部门之间商品分类和检测标准不统一。
目前对商品进行检测的政府部门包括质监、工商、卫生食监、消协(委)等系统,但这些不同部门掌握的数据子集具有很多不可交叉性,比如商品分类,质监系统按照产品品类划分,工商系统则按照商品品类划分。
在检测标准上,目前这些国家政府部门所依据标准有时候也是不一的,既有国家强制性标准,也有推荐性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因此在评判产品质量状况时也存在不统一之处。
在抽样的样本要求上,也存在不一致的时候,比如现有的两个国家推荐性抽样标准,对产品的合格与否评价方法就不一样。
这其中暴露出来的,既有政府部门数据收集和公开问题,也有部门职能分割、质量监控体制缺陷问题,以及政府部门的趋利性问题。而由于缺乏统一有效的商品评价体系,不仅无法定位中国制造的质量水平,也无法化事后监管为事前监管,使得监管的效率和水平得到提升。
这种状况需要改变,方能搭建起一个客观、科学、权威的商品评价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