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灰”常少 好处非常多
- 来源:环境与生活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灰尘,环境,家居,摄影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4-15 09:02
许多人以为空气中灰尘多只是对健康影响大,实际上在灰尘多的环境中,公众生活会无形中增加不不少经济、时间和精力的成本。而在干净的环境中,用水、汽车保养、家庭保洁等都会大大节省消耗和开支。
来美生活3年,环境上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地表和空气中的尘土少了很多。我现在居住的新泽西州(下简称“新州”),地处美国东部,离大西洋不到160公里,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多雨雪,多草木,凡是有土的地方都有植被覆盖,大小河流纵横遍地,号称“花园州”。虽然化工并非新泽西州的主要产业,但在主要的高速公路附近有很多化工厂,而且新州的整体空气质量在全美排名倒数,有人觉得这与“花园州”的名字实在是不相配。
不过我住的地方因为远离工厂,空气质量还是不错的。走在川流不息的马路上,既闻不到浓厚的尾气味儿,也基本看不到暴土扬尘的情况。密集的植被和丰富的降水净化了空气,郊区的路面上更难见到浮尘。根据官方空气质量播报网站发布的数据,新州空气质量指数(AQI)基本上在20~40之间变化,等级为优。之所以排名倒数,是因为AQI为个位数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随着在新州居住的日子越来越长,我渐渐体会到,尘土少了,不仅环境上令人心旷神怡,对生活的诸多方面也大有裨益。
洗车不费水
美国是一个车轮子上的国家,汽车使用频繁,因此,灰尘的多少给车辆寿命和使用成本方面带来的差异最明显。
在北京生活时,我的车几天工夫就变得蓬头垢面,平时至少一周洗一次车。雨雪天用车过后,车体更是满身泥浆,最多的时候一周要洗3次,每个月还会清洗一次底盘。一年下来在洗车上要花1000多块钱。新闻中也报道洗车行业是耗水大户,浪费现象严重。买车的前几年,我为了让车保持光鲜,平均每半年打一次蜡。但后来发现,打蜡之后的光鲜保持不了,车漆反倒多了很多“太阳纹”。查了一些资料才知道,如果不在无尘的场所打蜡,落在车身上的灰尘就会被一同打进蜡里,相当于对漆面造成了“砂纸效应”,后来就索性不打蜡了。
2012年搬来美国新州,买了一辆2004年产的二手丰田轿车。我住的地方没有车库,车就停在露天停车场,但由于空气中灰尘很少,车子在户外一两个月都不怎么脏,很少需要洗车。新州频繁的雨水也能起到清洁作用。有时候我趁着下大雨,就打把伞、拿块布,借助上天的瓢泼大雨来个免费洗车;开车在雨中跑一圈,经过有积水的地方,就连底盘也顺便洗干净了。身边的当地人也经常这么做。唯一易脏的时候是雪天了,融雪剂对车漆有一定伤害,不过清水一冲也就洗掉了。3年来,我从来没做过打蜡之类的汽车美容。
汽车易保养
灰尘少的环境里除了“表面工程”受益,汽车内的各个系统和零部件的保养也很让人省心。
根据车辆保养手册的建议,我在美国使用的2004款凯美瑞轿车,机油和机油滤芯是每行驶8000公里更换一次,汽油滤芯和空气滤芯每16000公里更换一次。具体情况还要视4S店的检查结果而定,如果他们判断还能撑得到下一次保养,那就可以不换。从我用车的时间上算,我每年大约跑2.1万公里,差不多在4S店里一年保养两次,每次费用在40~80美元(1美元约合6.21元人民币)不等。如果在一般的维修站保养,费用还会更低。
在北京的日子里,我的2001款别克赛欧车每5000公里换一次机油和机滤,每10000公里更换空滤和汽滤。这是硬性标准,没什么商量余地,换下来的旧滤材每每都是黑乎乎的。4S店每次保养差不多要150~300块钱左右。
在这些保养经历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发动机舱的面貌。3年前的老赛欧和现在的老凯美瑞同样是11年车龄,前者的发动机舱早已灰头土脸,舱内零部件和各个角落藏污纳垢,而后者的发动机舱的清爽让我惊诧不已,许多容易吸附灰尘的部件也没有脏污,只有少量树叶和流水形成的水渍,一般用掸子或刷子简单清扫一下就解决了。
汽车本身是一件科技含量很高的产品。曾经接触过的一些机械常识告诉我,灰尘随空气吸入发动机,会在气缸的运转下对发动机产生磨损,从而影响其可靠性和寿命。空气滤清器虽然能为发动机遮挡灰尘,但也因此增加了发动机进气的阻力。如果一味追求防尘而提升滤材的过滤效率,发动机很可能吸气困难,使车子没法正常开动。
摄影更清晰
我是搞摄影的,少不了到处去拍照片。相机对粉尘很敏感的,粉尘对镜头和机身的破坏性都比较大。在北京,我必须在镜头前配置UV镜,不拍照的时候要及时装上镜头盖,放在背包里,尽量减少灰尘接触。更换镜头的时候需要找个背风、安静的地方操作,避免粉尘侵入机身内部,影响传感器的清洁和最终的成像效果。粉尘对传感器的污染是可怕的,会使拍摄出来的图片满是黑点,同时影响对焦的准确性。
清洁传感器是我在北京最伤脑筋的一件事。到维修店去做清洁,价格不菲,而自己处理也是费时费力。与汽车打蜡类似,清洁传感器也需要一个无尘的环境,否则操作过程本身就给了灰尘可乘之机。来到美国后,最担心的粉尘污染问题明显减小,出门直接把相机挂在脖子上,镜头盖也不必总时时刻刻护着镜头,可以随时抓拍。唯一要清洁的就是器材外表的手印和汗渍,省了不少事儿。
家居少打扫
外面灰尘少了,室内家居的卫生条件也跟着沾光。在北京生活的日子里,扫地擦地是每天必做的家务;平均每周擦一次家具和电器的表面;每个季度打扫门窗玻璃。我儿子对粉尘过敏,平时从书架上拿东西总是小心翼翼的,一旦着了灰尘的道儿,就得被喷嚏和鼻涕折磨半天。到了新州居住至今,儿子的过敏反应基本没发作过。
(注:季天也对本文亦有贡献)
萧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