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蕾丝抚平城市伤痕

  • 来源:环境与生活
  • 关键字:街头艺术,蕾丝,聂斯布恩
  • 发布时间:2015-04-15 09:33

  在男性荷尔蒙充斥的街头艺术界,跑出一位用“蕾丝”作标志的女艺术家,用柔美的蕾丝花朵安慰着伤痕累累的城市街头。

  提起街头艺术,人们脑海里往往会浮现出穿着带帽衫、手拎喷漆罐的神秘艺术男青年,和被涂得花花绿绿的建筑围墙。不过,随着女性艺术家在街头艺术中的崛起,越来越多更时髦更不可思议的艺术介质被应用于街头艺术中。

  如果街头艺术也分男女,那么英国街头艺术家班克斯可算男性代表,政治讽刺、战争、灾难是男艺术家们的常用主题,他们的涂鸦总是透着冷幽默和某种力道,有时未免显得糙;而女性代表就温柔细腻多了,比如足迹遍布全球许多城市的毛线轰炸客(又叫编织游击队,详见本刊《毛线轰炸客:用毛线让城市多点温柔》一文),她们用艳丽的毛线包裹城市公共设施、大树,让城市变得温柔。放眼全球女街头艺术家,还有一位女性更浪漫,她把玩的是浪漫极致的蕾丝。

  街头艺术也要柔美

  来自波兰的街头女艺术家聂斯布恩·波斯加(Ne Spoon Polska)的蕾丝艺术,代表了女性对街头艺术的解读和审美倾向,街头艺术不仅要与众不同,更要富有美感。

  聂斯布恩年轻而美丽,当她开始从事街头艺术的时候,就下决心要做得更有装饰性和美感,于是蕾丝就成了她作品的标志性符号,她认为浪漫与美好是蕾丝的基因。虽然16世纪蕾丝开始在西方世界流行时,还只是贵族男子衣襟和袖口的装饰材料,但今天的蕾丝不仅遍及世界,还更多地成为女性专属名词,仿佛一切童话般的美好都可以用“蕾丝”来表示。

  从2009年至今,聂斯布恩去了波兰、意大利、美国、突尼斯、葡萄牙等许多国家,在不同城市,聂斯布恩根据环境不同选择陶瓷、针织、模板等多种材质制成蕾丝图案,打扮大街小巷。

  比如2009年在德国柏林的勃兰登堡门,她发现了一个雕花的下水道井盖,尽管锈迹斑斑,但是井盖上雕刻的几个地标建筑图案仍旧圆润、清晰,于是这个富有艺术色彩的井盖便成了她装饰的载体。她把两块陶泥捏成蝶翼形状,在每块陶泥的正面雕刻蕾丝图案,背面刻上自己名字,最后把陶泥放入特制的炉中高温烧制。经过烧制的陶泥变得坚硬,蕾丝花朵的纹理愈加清晰。为了与锈蚀的井盖颜色相协调,聂斯布恩用颜料笔把陶质蕾丝涂成土黄和烟熏色,并用胶水把这两片陶质蕾丝粘在井盖两侧。远远看去,井盖就像长了一对天使翅膀,马上就要飞起来了。聂斯布恩创作的目的,就是让这个井盖不仅变得温婉,还活了起来。

  还有一次,在波罗的海海边的橡树海滩,她使用传统的街头艺术手法,用喷漆和针织蕾丝花朵模板,在海滩边一棵枯树上绘制了几幅黑色和白色的蕾丝画来。这一次,她使用了蕾丝花朵图案做了几件装置:用彩绳在枯树枝干上编制丝网,丝网中间是一个大大的白色针织蕾丝花朵,远远看去,既像一个魔幻的蜘蛛网,也像蕾丝花朵发散的放射状光芒,这便是所谓的“光芒四射”吧。

  令聂斯布恩感到自豪的是,她的装置艺术受到不少游人的欢迎,大家把这些枯树蕾丝搬来搬去地寻找拍照角度;他们还用枯树蕾丝作为沙滩营地的建筑材料,用来拴帐篷;孩子们围绕着海滩蕾丝花蹦蹦跳跳。这就是聂斯布恩创作的初衷,让美环绕在人们的周围,让美变得更生动、更有触感。

  抚平城市伤痕

  在聂斯布恩手里,蕾丝就是仙女的魔棒,总能化腐朽为神奇。越是颓废和残破的地方,就越有可能点缀上聂斯布恩的蕾丝。2012年的一次街头艺术创作中,她根据环境制作了不同颜色、图案和形状的陶质蕾丝花。她把这些彩色软陶泥填入损坏的人行道砖缝里、工业废墟的断壁残垣中、虫蛀形成的树洞里,然后用不同粗细的长木签细细雕刻出不一样的花朵,让它们填补裂缝,弥补伤痕。

  聂斯布恩很专注于给残破景观弥补伤痕。她把今年的街头艺术主题就称为“伤痕”,她说弥补伤痕就是为了“治疗、原谅和铭记”。她蕾丝艺术的永恒主题就是“美与幸福”。因此,她很喜欢别人称她的作品为“城市空间的珠宝”,因为珠宝把人们装饰得更美丽,她的蕾丝作品也有这种功能。有一次,她便真的把蕾丝艺术应用于珠宝设计上,陶质的五彩蕾丝花朵和银质的颈链搭配,看上去效果还不错。她认为,当人们佩戴这些项链走出户外、走上街头时,这便是一件更美的街头艺术作品了。

  除了表现“美和善”,聂斯布恩还用蕾丝表现她的社会关注。她认为目前全世界普遍存在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和社会价值沦丧的情况,因此她发起了一个名为“第一社会责任银行”(First Socially Conscious Bank)的开放式主题活动,她邀请艺术家或普通人参与活动,将刻有“第一社会责任银行”字样的蕾丝陶质铭牌挂到城市的工业废墟上去,表达她关注企业和社会和谐相处的愿望。

  艺术搞怪被指违法

  作为一位女性街头艺术家,聂斯布恩也是活泼和调皮的。萨斯基公园是波兰首都华沙的一座以皇家和贵族园林为主体的历史名园,在华沙市中心,从1727年就开始向普通公众开放了。公园拥有21座雕像,代表着人类艺术和自然科学文明的守护神,在每一个雕塑底座上都铭刻了代表艺术或科学的名称,如音乐、天文学等等。但其中唯一的女神雕塑却是例外,底座上没有任何标注。于是,聂斯布恩找到一架梯子,用牛皮纸临摹下女神手捧书籍封面的花纹,做了一个与之相称的陶质蕾丝花朵,然后用土黄色陶泥制成一个跟底座宽度差不多的横幅,上面雕刻了她给女神“分配”的代表门类。是的,你猜对了,那上面雕刻的居然是“街头艺术”(STREET ART)。不过,鉴于这样的改动是不合法的,聂斯布恩的“搞怪”创作很快就被取缔了。

  聂斯布恩这位蕾丝控,那么执着地让蕾丝爬满墙壁、扎根地面,开在广阔的城市空间,她对美与善的表达让街头艺术也融入柔美的基因。

  郑敏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