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佛

  • 来源:旅游纵览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0-07-13 11:23
  滚滚撩人的红尘,身不由己地浮沉,开开合合的心门,静默不语的空门……

  这是我们所处的时代,这是我们所处的世界。当看到这幅作品时,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让我的心在瞬间沉静了下来。作品中庄严圣洁的意味,能洗去所有的尘埃和繁华,让观众的心与其周围的世界,在此刻变得宁静而深远。

  于是开始细细品味作品《朝佛》中传达的视觉信息。这是拍摄于碣石山麓之中山水环抱的一座千年古刹——水岩寺。山间的清风吹动着高高悬挂着的佛教教旗和法轮佛徽,在天空中散发着善男信女们祈愿的吉祥的吟诵。这天,是水岩寺落成开光庆典暨存海法师升座大典仪式的日子,画面之外的水岩寺,法号声声,桑烟袅袅,人声鼎沸,僧人、信徒聚在一起举行庆典仪式、念经、礼佛。盛大的活动让摄影人也纷纷聚集此地,拍摄热闹的典礼场景。本幅作品《朝佛》的拍摄者关欣就是受邀前来的摄影家之一,她没有把镜头对准众人聚焦的大法师,看起来她似乎很不“称职”,但是正因为这种有别于常人的构思,对表现主体进行大胆取舍,才让她的这幅作品脱颖而出,耐人寻味,被专家称为“纪实摄影中的艺术佳作”。

  那么首先我们来分析它的技术“含量”。构图方面,作品从画面中心向四面八方展开的点和线,带有强烈的动感,在第一时间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而通过地上的红毯看出,拍摄者并不站在道路最中央的位置上,为什么呢?这正是女性摄影家比男性摄影家更细心的地方。大殿上“圆通宝殿”四个大字的牌匾就在殿门的正中央,如果拍摄者再站在道路中央,那么画面是完美了,可彩带挡在牌匾上,作品就缺少了重要的信息。而出现在右下方的僧人所处的位置恰到好处,避免了画面左重右轻、头重脚轻,加强了作品的整体稳定感。

  将深奥的佛境通过影像艺术的形式传达出去,拍摄者关欣带给观众的不仅是一种视觉享受,更增添了心灵上的震撼。

  通过阅读资料我们知道,水岩寺中的断碑残碣曾有“唐贞观元年重修”字样,其始建年代可追溯到唐朝以前的隋朝和南北朝时期。历经千年的风云变幻,幽幽青山、潺潺流水,轻轻隔开了尘世的喧嚣,这使拍摄主体——壮观的圆通宝殿更添了几分神秘,几许超然。关于庆典活动的盛大场面,关欣仅以佛教教旗、佛徽、五色彩带的高密度悬挂和整幅作品的暖色基调来烘托,点到为止,如同绘画中的寥寥几笔勾勒轮廓,行文中的概言交代不以赘述。这样做的目的是在纪实摄影突出提升主题的关键点。《朝佛》的趣味点是朝佛殿走去的僧人。僧人步履轻盈,行如浮云流水。问其缘何不慌不忙?我想都是归于了一个“静”字,拍摄者独具匠心、以动来表现的静。

  千年古刹落成开光仪式,在繁华喧嚣深处、人声鼎沸背后,作为佛门圣地依旧肃穆神圣、清幽涤心,出家人也依旧心静如水、虔诚从容。心香一瓣朝佛前。其实,很多东西都是静下心、拂去心灵的灰尘后才能看见的,而这个“看见”其实也是自己心灵的升华。

  朝佛,就是这样一种升华。

  能拍出这样的作品,除了摄影功力,更重要的一点,是心态。当你心中没有杂念,才有可能拍出如此纯净之作。

  diary

  关欣:“我没有去拍摄盛大的开光场面,那儿人太多了,我都挤不进去,而且我也想去寻找一个更感兴趣、更有意义的拍摄点。所以我没有参观开光仪式,而是在这个相对幽静的拍摄点等待拍摄时机。大概等了四十分钟吧,一位僧人闯入了我的镜头,他淡定从容的步伐,让我瞬间产生创作的灵感。这幅作品表达了无论僧俗,一心向佛之人的虔诚心境。”

  links

  水岩寺位于碣石山腰,拥有上千年的历史。水岩寺一带峰峦环绕,景色秀美,其景在清朝就被列入古碣石十景,名“水岩春晓”。新中国成立后,水岩寺被昌黎县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6月1日上午,水岩寺钟鼓齐鸣、焕然一新,水岩寺落成开光庆典暨存海法师升座大典隆重举行。许多僧侣和香客纷至沓来,一睹千年古刹水岩寺修缮后的庄严与肃穆。净慧长老、明学长老和智海长老为存海法师送座。按方丈升座仪轨,存海法师拈香礼佛,说法演教,并致答谢词。存海法师在答谢词中说道:“我决心勤扫山门,不敢放逸,‘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为弘扬佛法,利益众生而努力。”

  水岩寺的落成,将更好地展示神岳水岩寺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精美的古建筑艺术和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

  拍摄数据

  相机型号:NIKOND700 镜头:24mm~70mm 光圈:F8.0 快门速度:1/800秒 曝光补偿:0 感光度:ISO200° 拍摄程序:光圈优先 测光模式:加权测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