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要想可持续推进中学地理教学,切实使广大中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与技能,须首先让学生明白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同时,作为教师也必须弄清楚地理教学过程中如何科学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充分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方能使地理教学取得实效。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38-8636(2015)04-0007-03

  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指出:中学地理的教学目的,是在小学地理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实践表明,中学地理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培养学生认知、判断、分析等能力与素质方面,与其它学科相比具有独特优势。对此作为地理教师,必须在不断深挖教材内涵、明晓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所处不同方位的基础上,通过自己持之以恒的学习,丰富自己的地理知识储备,才能使地理教学水平与质量得到可持续推进。

  一、地理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一)地理教学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在国际主义教育方面也有着积极作用。地理教学能从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方面向学生描绘出伟大祖国多姿多彩的面貌;能从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建设诸方面向学生展示日新月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通过对上述知识的讲解,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进而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认真读书。同时通过对世界地理知识的讲解,能使学生了解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概况,有助于培养他们热爱世界人民的友好情感,使学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二)地理教学在对中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方面显示出独特作用,是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教育的重要手段。如教材中提到,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2.7%,位居世界第120位;水资源世界第六,人均量仅居世界84位等。看清了我国的国情后,学生们就能理解我国“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增长”、“珍惜每一寸土地”等一系列国策的制定依据及原因,有利于学生将来自觉地执行基本国策。此外,地理教材中的乡土地理是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教育的重要手段。即学生们通过对自己家乡人口、地形、资源、气候、工农业、交通、商业、旅游业等知识的学习,就能使其知道自己家乡的可爱,由此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火热激情。

  (三)作为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地理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方面能够起到良好的功效。如在讲解热带雨林带时,可分析这里的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使得植物在这一条件下生长得高大、茂密、种类众多。如此植物条件下,又使这里的动物种类繁多,使这里水分蒸腾明显,湿度大,降水多。因此,自然带中的各个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普遍联系的。通过这些教育,就能使学生在看待事物时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去思考、去处理。又如讲到我国著名的沙洲--毛乌素沙漠,人们通过多年的植树造林,使大地披上了绿装,荒漠得到治理。由此可使学生知晓:主观须符合客观,同时主观也能改造客观。

  (四)地理教学在对学生劳动技能、智能素质、审美素质培养方面,也占有突出的位置。农业上的春种、夏管、秋收、冬藏等离不开地理知识;工业上的建厂、购销、信息、排污等离不开地理知识;交通筑路、航空航海、居家旅游等离不开地理知识。通过给学生这方面知识的讲解,能够使学生重视劳动技能的培养。同时,地理教学对学生智能素质的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教材中讲到洋流的分布规律,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城市、人口的分布规律,工业的分布规律等,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空间思维,对开发学生智能十分有益。同时地理教学以其特有的素材、教法等陶冶学生情操,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二、地理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教师应不断深化自身起主导作用的意识。一是要有教书育人的意识。地理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和发展,因此教师在熟悉课本内容的同时,更要善于学习新知识,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二是要有和其它学科教师配合的意识。地理知识覆盖面广泛,几乎覆盖了各学科的知识,地理教师既要学习这些知识,又要和其它学科教师密切配合,把知识点连接起来。三是要有以人为本的教育意识。每个学生的特长、爱好、智力等是有差异的,不能用单一的模式去培养,应当因材施教,使他们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发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四是要有创新意识。当今时代,只有创新才能发展。要给学生质疑的权利,而且还要培养、引导这种意识,鼓励他们敢于探讨学问,逐步成长为创造性人才。

  (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要求教师练好教学基本功。教师素质不仅指业务能力,还包括政治、品德和人文素质。同时能否让一些有利因素变成引导学生的强大动力,还要看教师是否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地理基础知识、教学艺术和个人品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方面,要运用课堂教学传播知识、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技术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以自己高尚的品德、情操、言行和奉献精神去影响学生,使学生由“亲其师”到“信其道”。应该说,教师教学的基本功是多方面的,但语言表达和板书却是基本中的基本。很难想象,课堂上教师口齿不清、主次不分、逻辑混乱的讲课,能对学生有多大帮助;同样板书也是教学中表达教师意图的重要环节,除了字迹规范、条理清晰外,表格、图示的准确与美观往往也能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三)主导作用的发挥要求教学相长不容忽视。我们说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不等于说教师一定要事事处处都优于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要有勇气向学生学习,提倡“教学相长”。正如《礼记·学记》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向学生学习,首先是了解学生的过程,要懂得学生想些什么?他们之难、之困、之惑、之需又何在?教师了解了学生,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才能设身处地、力所能及地为他们排忧解难,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主动性、热情和积极性。“后来者居上”,应该看到,朝气蓬勃的学生自然也有不少值得教师学习的地方。教学相长的过程是主导性和主动性相结合的过程,也是调动两方面积极性的过程,二者共同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立足于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地理课堂教育中,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本学科的内容、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与全班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好每一课的教案,使自己讲授的每一节课都具有可操作性,使每一堂课都成为精品;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大部分学生能当堂解决问题。例如在中学地理的三圈环流教学中,教案要在热力环流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三圈环流形成的原因,由单圈环流引入三圈环流,教案要着重在三圈环流位置和形成原因上下功夫。此外,课堂教学中切忌照本宣科的现象出现。照本宣科只能说明台下功夫做得不够,对教材没有吃透。如此的结果只能是既浪费了教师的精力,又耽误了学生的青春时光。

  参考文献

  [1]谭刚.地理教学反思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18期;

  [2]马兔娃.用兴趣法处理地理教学重难点[N];《陇南日报》;2008年;

  [3]赵志明.地理教学妙用古代诗歌[N];《光明日报》;2011年;

  陆冬梅

  (广西贵港市覃塘区覃塘镇第一初级中学 537121)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