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创新 谁能戳中痛点
-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创新,纺织,李斌红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7-09 12:24
近日,在福建石狮举办的第17届(2015年)全国纺织新产品开发研讨会上,多位与会专家频频提到“痛点营销”。所谓痛点营销就是要给目标客户或消费者营造出一种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感觉,让消费者觉得若不购买这个产品和服务就会有“痛”的感觉。
那么如何能找到目标客户的“痛点”呢?又如何把握好“痛点”?在这场以“回归产品本质塑造商业价值”为主题的全国纺织新产品开发研讨会上,来自产业链上下游的专家从多个角度倡导企业紧随市场需求,回归产品本质,生产消费者真正需要的产品,最终实现产品的商业价值。
打破边界 实现柔性化供应
在多品种、小批量、快翻新成为趋势的当下,无论是外贸还是内销,企业都必将面临着一个不可回避的矛盾,即订单碎片化与生产规模化之间的矛盾。而缓解这个矛盾最本质的就是要改造传统供应链,打造柔性化供应链。
目前,一场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由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工业革命已然来临,纺织业如何搭上这趟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深度交织融合的快车?对企业而言,只有回归产品本质,不断创新,做好产品,才能实现产品的商业价值。
何为本质?
发现需求 创造需求
俗话说,本正而形聚,本不正则形必散。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看来,做人有做人之本,行业也有行业之本。
从企业层面讲,就是要围绕有效需求和创造需求来开发产品。孙瑞哲认为,产品开发的最高境界是产生颠覆性技术并拥有核心知识产权;次之是成本优势,即有整合资源的能力和管控成本的能力;再次之是对需求的快速反应。
从行业层面讲,就是围绕企业的需求和行业发展需要推进工作。从1998年至今,围绕突破国产面料这一薄弱环节,纺织行业开展了一系列项目,包括中国纺织面料流行趋势研究与发布、国家纺织产品开发基地、质量检测、企业社会责任、贸易推广等。“通过几年的运行,这些项目可圈可点,流行趋势利己利人,必须发扬光大;产品开发基地如何变成利益共同体,值得探讨;质量检测如何跨入消费信用领域,应该更多尝试;社会责任应该围绕建立优秀企业在资本市场和全社会的地位而去延伸;贸易推广应该在传统展会以外的形式上有所作为。”孙瑞哲对行业的创新工作提出了期望。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主任乔艳津也指出,当今,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的产业变革,纺织新产品开发工作应深入理解《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构建,从完整地构建企业研发制造系统能力的角度,统筹各种资源,建立中国制造的“互联网+ 科技创新”,推动纺织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柔性化和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
随着技术和经济的不断进步,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消费者对产品的诉求也越来越个性化和多元化,面对这样的需求,产品如何实现其商业价值?
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主任李斌红认为,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强调5个“W”和1 个“H”,即谁在使用产品,使用产品做什么,产品在何处被使用,产品在何时被使用,为什么客户选择这种产品,客户怎么使用产品。“一个产品的商业价值,最核心的就是要引发消费者共鸣。”李斌红强调。
石狮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刘德旺表示,“回归产品本质 塑造商业价值”的主题与石狮“质量石狮、二次创业”的发展战略不谋而合,石狮期待加强与纺织业界的共同发展,共同创造纺织服装产业更加美好的明天。
经营模式如何转化?
柔性供应 跨界发展
针对产品开发,当前行业中存在两种观点:大众化转向个性化和个性化转向大众化。两种观点看起来截然不同,却有着相同的本质。大众化向个性化发展,即行业需要提供小批量、多品种差别化的产品来满足品牌成长需求;个性化向大众化发展,即产品创新将以更大的规模去进行生产、制造。“两种观点其实都在告诉我们,个性化的创新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李斌红解释。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外贸还是内销,都必然将面临着一个不可回避的矛盾,即订单碎片化与生产规模化之间的矛盾。多品种、小批量、快翻新成为趋势,而大部分企业生产端的设备、工艺、流程、制度、理念,都为大生产而准备,个性化定制将给企业带来很多挑战:品质保障难,工期控制难,成本控制难。“未来,企业应改造传统供应链,实现柔性化供应链,而数据全流程打通共享是关键。”孙瑞哲解释。
对打通全流程数据,李斌红非常赞同。她认为,企业在未来应该建立信息数据的管理系统,把个性化数据模块化,再通过模块化技术将其规模化。“实际上就是将一个成熟的技术进行模块化,来快速应对市场需求。我认为产品开发未来将以三种状态并存:大规模生产,大规模定制,大规模创新。大规模创新一定是基于柔性的数据管理、理性的模块化设计来支撑的。”
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杨兆华也谈到了他在参观意大利纺织企业时的感受:“意大利纺织企业没有边界,没有像我们一样分家纺、服装、面料等行业,而是一个全方位的产业链,所以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非常快,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生产出市场需要的产品。”
原有产业边界的打破,意味着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孙瑞哲认为:“划分产业边界,如同目前的学科教育,当不断地将知识划分科目的时候,其实已经把自己束缚了。所以必须坚持协同发展,协同发展要在三个层面形成协同创新机制,即知识创新联盟、技术创新联盟、产品创新联盟。”
未来之路如何走?
颠覆创新 智能推动
对“十三五”时期纺织行业的定位,孙瑞哲认为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民生与支柱产业,推动文化创意、引领生活方式的时尚与消费产业,国际化发展、高新技术应用、商业模式创新的先导与基础产业。
在这个定位的基础上,孙瑞哲认为纺织行业未来需要从提升资源控制力、环境友好度、劳动生产率、时尚导向力四个维度入手,提高产业创新能力。纺织产品开发应通过加快纺织业智能制造的进程,推进纺织新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强化纺织工业基础能力,提升产品质量和加快品牌建设,提高绿色制造水平五个方面来推进技术创新。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副总工程师董奎勇认为,未来,纺织工业除了少数内生技术之外,更多地要依靠与其他领域的技术深度融合,实现革命性的创新。从新产品开发的视角来看,唯有理念、模式、方法上的突破,才能依托新的技术手段实现颠覆式创新或防止被他人颠覆。未来科技创新的四个关键在于:互动有温度、组织有柔度、创新要适度、落地有速度。
高屋建瓴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孙瑞哲:
全方位提升创新能力
俗话说,本正而形聚,本不正则形必散。做人之本是仁义礼智信,而企业家之本是创造价值,包括两方面:既通过产品造福消费者,也通过以人为本、保护环境和公平竞争的行为践行社会责任。
在企业层面,产品开发之本就是围绕有效需求和潜在需求的创新。产品开发的最高境界是产生颠覆性技术并拥有核心知识产权,次之是成本优势即有整合资源的能力和管控成本的能力,再次之是对需求的快速反应。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我们发现,产品依然为本,坚持如此宝贵,而坚持创新在这个世界上更显珍贵。
在行业层面,从1998年至今,围绕着突破国产面料这一薄弱环节,我们开创了中国流行面料工程。
最先启动的是中国纺织面料流行趋势研究与发布,目前流行趋势已覆盖色彩、化纤、纱线、面料、家纺、服装全产业链,既是优秀企业开发产品的操作模式,也是每个行业展会的金字招牌,成为一种公共营销模式;
国家纺织产品开发基地是将最优秀的企业联合起来,不是按照资本的纽带和利益的模式,而是创建共同价值联合体,各自开发、联合展示,将产品开发成果展现在行业的平台上,来迎接买家的检验和同行的借鉴;
质量检测初衷是建立行业的质量公信力与企业的自我质量管控机制,目前比较缺憾的是,中国流行面料吊牌离当初“深入消费者人心”的设定仍有差距;
企业社会责任提升了全行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但从根本上改变资本市场单纯逐利的行为方式还需要更多创造性的工作和政策上的支持;
展会目前依然是贸易推广的一枝独秀,还没有其他推广形式能够颠覆传统展会,互联网在B2C、C2C方面有很多突破,但B2B依然乏善可陈。
行业纺织产品开发工作之本,从根本上来说是围绕企业的需求和行业发展需要。目前正在进行“十三五”规划的研究,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是行业的定位。“十二五”时期三句话高度概括了纺织工业的传统贡献: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国际竞争优势产业。“十三五”如何描述?我认为也可以用三句话: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民生与支柱产业,推动文化创意、引领生活方式的时尚与消费产业,国际化发展、高新技术应用、商业模式创新的先导与基础产业。
对纺织行业来说,需要从提升资源控制力、环境友好度、劳动生产率、时尚导向力四个维度入手,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当前形势下,纺织产品开发应展开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创新:
一是加快纺织业智能制造的进程。《中国制造2025》提出智能制造是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纺织工业智能制造包括智能化装备、智能化运营和智能化产品三方面内容。二是推进纺织新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纺织新材料发展重点,一是发展满足航天、国防、安全防护、能源等高端领域需求的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二是开发替代石油资源的新型生物基纤维材料,推进海洋生物基纤维产业化解决原料的多元化。三是大力发展各种差别化、功能性纤维,满足个性化、时尚化和功能化的纺织终端产品消费需求。
三是强化纺织工业基础能力。重点突破高性能纤维材料、生物基纤维以及差别化、多功能纤维等纺织基础材料,新型多功能高速锭子等纺织基础零部件,对纺织工艺转型升级影响大的纺丝、纺纱、织造、印染及非织造等纺织先进基础工艺。
四是提升产品质量和加快品牌建设。通过科技进步、设计创新、工艺可靠、标准严格、控制严谨、装备先进等方面提升纺织产品质量品质,并为产业用纺织品最终产品的开发提供积极支持,确立质量品质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五是提高绿色制造水平。发展低能耗、低水耗、低污染物排放的生态染整加工技术,建立物理法、化学法兼济的废旧聚酯纤维高效连续再生纤维关键技术体系,循环再生纤维产品应用范围扩大到服装、家纺和产业用等领域。
“十三五”时期是建设纺织强国的关键阶段,纺织行业应抓住这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打造以材料智能为突破的创新力,建设纺织科技强国;以时尚导向为目标的消费力,建设纺织品牌强国;以环境倒逼为动力的责任力,建设纺织可持续发展强国;以及以社会青睐为基础的凝聚力,建设纺织人才强国,多方面、全方位提升纺织业创新能力。
产品研发
产品创新 从点入手
对于产品开发,有创新想法的人很多,取得技术专利的人也不在少数,但创新中最难的,是从创意到市场化产品转化这个过程,这也是产品开发的痛点。把握好痛点,就抓住了变革与进步的契机;漠视痛点,就是对商机的麻木,就会与盈利机会擦身而过。
纤维:品牌推广将成趋势
出镜嘉宾:苏州金辉纤维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 谈辉
永盛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 赵继东
海兴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舒弹丝事业部总经理 石建新
徐州斯尔克纤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孙德荣
痛点:研发、营销
在新型纤维产品开发对话论坛上,苏州金辉纤维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谈辉、永盛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继东、海兴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舒弹丝事业部总经理石建新、徐州斯尔克纤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德荣就新型纤维的研发与营销模式谈了各自的成功之处。
赵继东介绍,沿着“差异化纤维研究开发及应用领域的专家”的发展方向,永盛在差别化纤维开发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研发出了GPN(高收缩涤锦纤维长丝)、新型弹性卷曲纤维SPH(SQH)等多种差别化纤维。未来,永盛将向前端拓展,在功能性原材料的研发上发力。
石建新介绍,海兴舒弹丝自开发成功就申请了商标产权、知识产权。此外,在推广新品方面,海兴没有像一般企业召开产品发布会,而是走出去做推广,寻找下游进行合作,目前品牌推广效果很明显。
孙德荣认为,斯尔克之所以能走到今天,靠的是坚持不懈的产学研开发,使得产品做到了原创、唯一。此外,无缝隙配合客户企业也是斯尔克一大特点。
对消费者来说,功能性这个特性看不见、摸不着,再加上消费者对功能性的质疑,使得功能性产品推广难上加难。谈辉介绍,金辉推广功能性产品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与终端品牌合作,结合品牌最终的消费者,有方向地推广。
家纺:按需求重构发展模式
出镜嘉宾: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 杨兆华
痛点:产品结构、市场结构、渠道结构发生变化一系列数据表明,市场对家纺产品的总需求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但多数企业家却感觉到市场没有数据表现那么好,分析这其中的原因,我们发现这其实是家纺产品结构、市场结构、渠道结构在发生着变化。
首先是产品开发需要更加关注消费者需求。新形势下,行业提出了新家纺的概念,要从消费者需求出发,研究产业创新、产业重构和产业发展的模式,以智能产品为突破,引导消费。
其次是大众化市场待开拓。内销家纺产品最主要的市场是大众化市场,而大众化的市场普遍集中在二三线城市。所以内销品牌如果一直定位在一线城市,不去做大众化产品和二三线城市的开拓,那市场很难有增长。但行业也要避免大众产品挤压中端产品的现象发生,要密切跟随市场的需求来开发产品。
第三是电子商务成为新亮点。2014年中国家用纺织品线上交易规模约为829.1亿元。随着家纺企业对电商渠道的重视与持续发力,以及用户对家纺产品网购的需求,未来几年中国家用纺织品线上交易规模将保持稳定增长。
产业用:机遇与挑战并存
出镜嘉宾: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系副主任 吴海波
痛点:污染治理、工程建设
当前我国大范围持续遭遇雾霾天气,大量土地被污染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出台了多项治污政策,这将大力驱动滤料行业的市场和盈利增长。国家近年提出的“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涉及大量基础建设,土工合成材料将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医用纺织品也是产业用纺织品的一大组成部分。
国家“十二五”规划将着重增加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加工量在纺织总量中的比例,争取在“十二五”末其份额提高到30%。医疗卫生纺织品作为产业用纺织品的重要发展方向,在人工肾、人造血管、功能敷料、可吸收缝合线、医用防护服、医疗防护用品等领域,应大力投资。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虽然迅速,但在设备和技术上与国外仍有较大差距。
首先,国内过分依赖人的因素,质量的再现性差;其次,国外主流机型已趋向智能化;第三,国产设备调控产品质量的手段少;第四,国产设备稳定性较差,效率偏低;第五,设备制造商过分关注压低制造成本,忽视了对工艺性能和可靠性的追求。
针织:成形技术潜力巨大
出镜嘉宾:江南大学教育部针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蒋高明
痛点:国产无缝针织机缺乏、横机同质化严重
据统计,2010年亚洲市场的无缝产品占到全球总量的80%以上,共出口无缝内衣73.07亿件。从发展趋势看,无缝服装将逐步成为传统纺织服装的升级替代产品。而无缝内衣机器目前国内大约有10万台左右,国内年产量仅有0.8万~1万台左右。
从2008年起,我国电脑针织横机就开始出现爆发式增长,2012年开始呈下滑趋势。目前我国电脑横机产业链虽完整,横机品种丰富但同质化严重。未来,电脑横机应加强新产品研发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机器的稳定性、可靠性。
总体来看,针织成形装备未来应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速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印染:绿色前行是趋势
出镜嘉宾:《印染》杂志主编 何叶丽
痛点:染料涨价、环保倒逼、数码印花弊端当前,印染行业面临着染料新一轮的涨价潮、新《环保法》实施,以及ZDHC倡导的零排放新计划等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日益汹涌的竞争环境,印染行业通过积极开发节能减排低碳生产工艺,使用高附加价值的绿色染化料和设备,减少污水排放来积极应对。
目前比较先进的节能减排低碳生产工艺有冷轧堆前处理和染色,国外该工艺已占到总数30%左右,国内在棉机织物上批量生产应用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该工艺在针织物上尚存在褶皱和毛效白度不均匀两大瓶颈,企业急需在配套助剂和配套设备上加大研发力度。
当前比较流行的数码印花技术虽然实现了小批量、快反应,打破了传统印花技术套色和花回长度受限的弊端,但其喷印速度较慢、墨水成本较高、颜色准确性较差等缺点也一直为行业诟病。
毛纺:小创新获取大价值
出镜嘉宾:国际羊毛局中国区针织项目经理 朱梅
痛点:需求更加个性化
羊毛产品的创新可以通过纤维、纱线或成品的创新来增加价值,比如美丽诺羊毛通过各种创新可在触觉、关爱理念、视觉三方面增加附加值。触觉方面,主要体现羊毛的柔软和奢华。可通过高级定制的生产方式实现羊毛制品的柔软和轻重量。关爱理念方面,主要倡导消费者从关爱服装的角度关爱整个环境。视觉方面,就是要打造出适应年轻消费者群体所喜欢的特色的、个性化的肌理,改变消费者对羊毛制品传统的观念。从当前流行趋势来看,有凹凸感等精细肌理的毛纺面料将受消费者欢迎。比如具有雕塑感的羊毛针织品,由抓皱感纱线制作,通过特殊的整理流程确保每件服装的褶皱均衡并唯一;褶皱羊毛梭织品在面料阶段就使其产生褶皱,使得服装具有无规则褶皱效应。
真知灼见
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主任 李斌红:
回归产品本质 塑造商业价值
中国纺织行业呈现出“经济增长趋缓VS 反应速度加快,刚性需求不足VS柔性创新增强,品质功能精良VS 成交价格平实”的新常态,进一步提高产品竞争力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技术与经济的不断进步以及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催生了消费者越来越个性化和多元化的产品诉求,所关注的产品因素也从品质、价格等逐步扩展为风格、功能、生态、文化等,时间交期随着快时尚与电子商务发展变得越来越敏感。因此,如何借助技术与装备优势,设计生产出打动消费者的产品成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产品的商业价值,核心首先在于能够引发消费者的共鸣。其次,技术与材料要以精巧的设计体现出来,以时尚的视觉拓展成熟技术及产品的应用领域。第三,创意没有边界,将一个品类的技术与设计延展至另一个品类,或许成为高附加值的爆款。第四,创新沟通形式,营造沉浸式体验。第五,强化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营造沉浸式体验,促动采购与消费。第六,为满足小批量多品种订单趋势,企业应投资智能在线控制技术与柔性化加工装备。
如今供应链的构建已从以制造商和品牌商为核心转向以客户为核心。一方面产品由大众化向个性化发展,我们必须提供小批量、多品种差别化的产品来满足服装品牌成长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个性化转化为大众化,快时尚与电子商务通过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和缩短营销渠道,优化成本结构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因此,大量个性化的新产品将会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规模去进行生产。
基于中国纺织产业的竞争力以及中国消费市场的特殊性,未来的产品结构将是大规模生产、大规模定制、大规模创新并存的状态。其中大规模创新一定是以柔性的数据管理与理性的模块化技术相结合为支撑点。为此,企业应借助信息管理技术,建立产品与市场、产品与客户、产品与技术以及产品与用途等关联因素的数据分析与决策,把个性化的数据化模块化,把模块化的数据规模化,确保企业为客户提供最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在高效率和高质量地帮助客户成功过程中提升产品竞争力。
此外,迅猛发展的全球化和网络化时代为企业重新塑造竞争优势带来新的商机,“智能制造”与“互联网+”将推动企业不断开展科技创新和探寻新的商业模式。新产品开发模式将从以往强调优化企业自身技术装备等物质资源转向强调企业系统资源整合以及有效运转。企业在充分理解自身优势和客户需求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产品开发组织结构和治理方式,建立并管理横向外部资源(上下游合作伙伴的资源能力运用)和纵向外部资源(政策资源和环境资源),通过产业链参与者之间的协同,实现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开放式创新,将产品或服务用最优的性价比、有效率和高效益地向顾客传递。
下游反馈 服装品牌
需要什么样的面料?
很多面料企业的研发人员有这样的疑问,每季都会开发出很多流行面料,为什么最终得到的订单量却不是很多。分析原因,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研发人员的思路并没有从服装品牌设计师及买手的角度,也就是下一季流行趋势的要点来考量。因此,了解市场需求,洞悉采购商及买手想法尤为重要。
男装面料更重细节
出镜嘉宾:北京名尚设计工作室设计总监 吴焕明
考量点:渠道、价位、风格
TAweekly:男装面料商在开发产品时需要注意什么?
吴焕明:男装讲究内在,讲究面料细节的变化。了解男装品牌的定位,可以从渠道、价位、设计风格三个角度来分析。
首先是渠道,渠道是品牌定位的直接表现之一。渠道有线下和线上,线下又分百货公司、商业综合体、专卖店,线上又分网络店铺和网络平台。渠道不同,品牌定位也不同。
第二是价位。男装品牌一般分为高、中、低三个品类,在选择面料时有不同的侧重点。高端品牌比较注重实质,对面料价格不是很敏感。中端品牌更注重性价比,大部分用的都是国产较好的面料,但为支撑品牌的含金量,也有20%~30% 的面料采用进口面料。中低品牌基本上都是用国产面料。
第三是设计风格。男装的设计风格直接影响面料的选择,比如纯商务的品牌,主要针对的客户群是公务员、企业领导,更讲究品质,所以会选择经典、大气,效果冷重的面料;休闲品牌在选料的时候更注重随意性、舒服性,以偏灰色为主,不会选择品质特别高的面料。
TAweekly:服装设计师在选择面料时会考虑哪些因素?
吴焕明:设计师会根据品牌定位来确定面料的重点供应商和主力供应商。重点供应商是非常有实力,并且对服装开发能发挥指引作用的大型企业。而主力供应商除了面料要做得好外,要求对服装品牌的配合度要非常高,且面料要与服装品牌的风格和设计主题相匹配。
此外,面料是否新颖,是否有卖点,价格是否有竞争力,附加值是否高等也是设计师在选择面料时考量的内容。
TAweekly:您认为新型面料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吴焕明:服装设计师希望面料商能在花型、手感、成分、色彩、服用性和功能性方面有所突破。综合现在的流行趋势,我认为面料商应在以下三方面突出创新。
跨界。现在各个行业都比较流行跨界,比如套装西服可以配运动鞋。面料应用也一样,女装面料可以用在男装上,这样能够改变男装比较单调化的设计,对男装的设计开发注入新的活力。
舒适度。中国男性对舒适度的要求远远高于欧洲的市场。
风格。现在的年轻一代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穿衣风格,设计师在选择面料时也会更注重面料的肌理和花型,以及科技感。
TAweekly:国产面料与进口面料分别有哪些特点,国产面料未来应如何开发?
吴焕明:国产面料和进口面料在研发和营销上各有各的特点。
意大利面料全面且引领国际男装趋势,有强大的创意和设计资源,产品系列性非常完整。日本面料具有少而精、有深度、服用性能好、稳定、与市场趋势贴近等特点,特别是强大的现货体系是日本面料最大的特点。
相比较而言,国产面料未来需要在色彩、花型创新、后整和速度上要有提升,对起定量高的经营模式要有所改变,加强与服装品牌的配合度,品牌价值和整体包装要提升。
此外,国内面料行业现在尚缺少买手型的面料设计师,大多数面料企业在产品的研发上处于被动状态,急需培养一批优秀买手型设计师,通过详细了解服装品牌的需求、定位进一步指导企业的生产。
女装青睐差异化面料
出镜嘉宾:上海日播服饰有限公司供应链总监 张西玲
考量点:大货变现
TAweekly:女装品牌如何选择面料?
张西玲:不同定位的品牌,对各种档次面料的使用比例也不同,一般来说,自主研发面料比例占20%,常规流行面料占50%,沿用面料占20%。
作为占比最大的面料,流行面料要求是独特的,且又是别人没有使用过的面料。这就对供应商要求比较高,供应商必须仔细研究女装品牌适合什么?流行什么?需要什么?流行面料又要求是符合时下趋势的面料,比如当下的流行面料的设计要有科技运用、环保概念、3D技术等元素。
TAweekly:不少企业反映,按照流行元素开发出来的面料却达不到市场需求,请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张西玲:流行面料是这几年的研发重点,但是往往在开发变现上存在风险,对海选确定的面料,往往面临着无法还原其特有的肌理感和风格,这也是企业普遍面临的难点。
很多企业在生产时,普遍面临着周期过长,起订量高,不能快速供货,跟不上市场节奏,从而失去市场。相对来讲,国外面料供应商的起订量要低得多,大多数500米就起订,而国内面料一般都是3000~5000米起订,不能适应当前要求的小批量的模式。
面料研发要紧随市场需求
出镜嘉宾:中国纺织信息中心流行趋势部设计总监 张怡玲
考量点:色彩、图案、关键面料
TAweekly:面料研发时应关注哪些方面?
张怡玲:面料研发人员应充分了解每一季流行的色彩、图案以及所需关键面料。
TAweekly:2016/2017秋冬季服装的流行趋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怡玲:混白色将是2016/2017秋冬季服装非常重要的一种流行色,可用在毛皮及其他织物上;灰色多用在男装上,重点表达都市的五彩色;浅冰色有柔和的黄色调和柔和的分色调,可用于女装。此外,荧光色、驼色、复古摩登色、暖棕色、军队绿、酒红色、午夜蓝、黑色等。
图案方面,剪影花卉是女装不可缺的图案,可通过印花、激光剪切、织绒等各种工艺手法实现。花卉也可以应用在男装上,但总体应该是模糊、低调的感觉。丛林迷彩的军队风格、波希米亚风的复古异域风格、奢华墙纸风格、横向条纹风格、锯齿纹样风格、自由条纹风格、传统格纹风格、窗棱格纹等将是非常重要的趋势方向。
面料风格方面,2016/2017秋冬服装设计可能更青睐帅气细条纹、粗花呢、多样天鹅绒、黑色天鹅绒、丝质效果、金属闪耀效果、暗色调提花效果、长毛绒、功能性面料、乙烯基布料等。
国际采购关注创新
出镜嘉宾:上海慕得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 隋力培
考量点:创新点、价格、成本、质量
TAweekly :国际采购商采购时一般会考量哪些方面?
隋力培:国际服装品牌的设计师、买手在采购面料时,通常会结合当下的趋势热点,更加关注面料的创新点、价格、性能和质量。创新是各大品牌一直在强调的。面料供应商除了围绕品牌的有效需求,还需要加入当前比较流行的元素,比如高科技的概念。此外,稳定的质量也是国际买手设计师的追求。
此外,面料供应商还要结合服装品牌的特点,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面料企业可以参考以往服装品牌畅销的面料款式,结合时下流行趋势进行创新。当前国内不少面料企业有一个误区,觉得产品创新就是要拿出一款完全由企业自己进行设计开发的新产品,其实不然,国际上不少面料供应商都是参考其目标客户或是竞争品牌的畅销款式进行创新的,这对于产品开发而言是一条捷径。
TAweekly :国内面料供应商研发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隋力培:面料供应商需要在以下几点增强自己综合实力。
一是要充分调研客户需求,明确面料定位;二是要具有一定的品牌意识,不要太杂,要让采购商能够清晰地看出面料在细分领域的优势;三是产品系列化要注重展示的效果;四是创意设计要结合流行色彩的趋势,处处充满设计感,让客户和采购商看起来有赏心悦目的效果;五是要适应小批量和便利性的经营模式;六是展示方式要丰富,通过成衣展示要让设计师和采购商了解到这一款面料适合做什么样的衣服。
未来,希望面料供应商能够联合起来组成关注设计、功能、质量、可持续、性价比的产品矩阵,从而建立产品开发体系,形成优化的商业供应链。
本刊记者_郭春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