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之源

  • 来源:IT经理世界
  • 关键字:情怀,创作
  • 发布时间:2015-07-23 08:09

  只能意会却难以言传的“情怀”,促成了不计其数的传统工艺的“复兴”。

  人类本就是欲望动物,越少什么越想什么,多了又嫌弃。梦想中的现代化超前升级为电子化后,居然又感慨被智能设备包围后,人生变得很机械,反过头又去寻璞归真,要大自然的呼吸,要传统手工艺的暖心,甚至要亲自动手的创作感。

  当然,现代人要的其实是“情怀”,是技术富足后的闲雅精致。正是只能意会却难以言传的“情怀”,倒也促成了不计其数的传统工艺的“复兴”,比如木匠、刺绣、紫砂、斫琴、漆器……貌似小众,却有着极大且恒久的影响力。

  这源于沉淀在人类血液里并推动了社会进步的工匠精神,同时,在互联网时代,这些也正是创客之源的工艺灵感。

  创客之源

  到今天,一款名为“榫卯”的APP已经有近200万个下载量,其中80万个来自苹果。中国传统木结构的建筑和家具的组合连接方式称为榫卯,其中榫头指木质接头中突出的部分,卯(榫槽)指接头中凹进去的部分。

  榫卯这款应用将榫卯构造以三维建模的形式精致重现出来,让用户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观察和研究。在三维模型的界面上拉还可以看到这个结构的手绘图和一些应用场景。不同的榫卯结构被运用到桌椅、门窗、建筑等的不同部分。目前榫卯内有27个可以免费查看的榫卯结构,并提供15个较为复杂的榫卯结构的18元付费解锁。

  孙勇2011年底创业的时候为自己公司起名tag design,希望不辜负自己设计师的身份。然而之后两年公司一直都游走在网站、App搭建等缺乏创造性的外包行活之间,每个人都备感疲惫,了无斗志。

  2013年底某日,苦闷之余的孙勇正在研究榫卯。孙勇前一次创业做的是家具设计,加上早年间家里许多家具皆为父亲打造,对木工一直满怀兴趣,收藏了不少相关书籍,榫卯更是心头好。平面图很难精确展示榫卯复杂的构造,这让他内心无比抓狂。

  “为什么不尝试做一个三维立体的榫卯图,这样就好理解多了。”有了这个主意,他很快就想起可以把所有榫卯都用三维图表现出来,甚至直接做一个叫做榫卯的APP——不为别的,就为跟他一样有着同样爱好却学得很辛苦的同好者。没有商业模式,没有定位,没有逻辑,他只想做这么一个APP。

  结果这主意一说出来就获得全公司的拥护,人人雀跃参加,工作之余,全部精力投入榫卯APP的制作。因为没有先例,一帮人每日揣摩探讨,一点点琢磨细节,花了大半年时间才雕琢完成。和孙勇一样,设计师们对日日重复的外包行活充满了厌倦,倒也不是说这活儿不好,但就是磨损了大家的热情和斗志,以及对设计的美好向往。

  结果,就这个没有商业模式,没有市场调研,纯粹为了兴趣、为了爱好而孕育设计的榫卯2014年6月4日正式上线,一周后就被App Store推到首页第一条,孙勇还记得他们在首页待了1周多时间。一个月后的7月4日,苹果公司召集了一波记者来到tag design,7月5日,榫卯攀升到教育类应用第一名,并在榜首停了3天。

  在苹果看来,它们的App Store本是要做个具有创新精神的开发者平台,最终沦为各类同质化应用和游戏的集散地,榫卯才是符合它们科学与技术完美结合的审美和价值取向。

  2014年9月iPhone6上市之际,榫卯被苹果公司从130万个应用中选出,呈现在iPhone中国官网演示屏上。2014年12月12日,他们又被苹果邀请到上海做艺术家系列Podcast主题分享,入选App Store年度精选。

  至今已有近千人花钱购买了榫卯高级版本,解密那些最为复杂的传统工艺精髓。这在最初已经被料及,创始人孙勇知道,这个本不是冲着赚钱去做的APP虽然让他们收获巨大,更多人看到他们这个团队的追求、品味、审美和能力,但也绝对赚不了钱。韩寒的ONE、一席、上海玉石等机构找上他们,希望能够合作一些更有创意、更精美的作品。

  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韩微文在最近一次采访中提及,从最早的“有产品”为王,到过去10年物质极度丰裕的“渠道”为王,而今,快要被物质淹没的人们似乎回归到产品为王——只有那些符合他们内心需求的才是真正需要的产品——这或许解释了榫卯这个极其不符合传统商业运作逻辑、看似非常窄众的产品会在过去1年席卷200万人的移动终端。

  而今孙勇已不太乐意再去提及榫卯,对他而言,这个产品已经上线,已经是过去式。下一步他打算去探访中国传统小扇坊,揭秘中国折扇的精美工艺,这一次,或许在商业模式上可以有些突破。万一没有也没关系,这是真正想做的,内心的呼唤,实现它,才能够真正满足,才感觉自己的存在价值。

  放弃宅,去造!

  正是人间四月天,马云、郭广昌、史玉柱、钱颖等几位商界和学术界大咖创办的湖畔大学的第一堂课就成为当日头条。一期招收的36名学员创业者被拉到杭州城里的木艺实验室M.Y.Lab,分成6人一组,合作制作木琴。

  2天的课程结束后,不仅要有成品,还要汇报演出。从进入木艺实验室那一刻,美柚CEO陈方毅、魔漫相机创始人兼CEO任晓倩、芬尼克兹宗毅、快的打车陈伟星、王利芬、汪小菲等就开始猛刷朋友圈,对每一个环节都充满好奇和不确定。

  这家名不见经传的木艺实验室2014年5月才开始第一期招生,7月,2位85后的创始人分别辞职开始创业,9月即拿到第一笔投资,并租到杭州市中心高端商业楼1500平米的场地。2015年1月17日盛大开业时,湖畔大学邀约的电话也追到了他们办公室。

  4年前一个偶然的念想,高长钱喜欢上了木艺。当时他刚从中山大学设计系毕业不久,在杭州一家杂志社做美术设计,便上网找到一个当地木友圈子,那时候圈子连他也还只有11人。他先是在圈子潜水学习,继而动手实践,遇到问题就在群里咨询探讨。

  慢慢几年下来,他不仅为家里打磨出一水儿的盆、碗、桌、椅、几、凳、柜,差点连床和衣橱等大件都要自己搞定。为了做木艺活儿,他和同一社群里的木友、杭州市道路桥梁设计师徐广举一起专门租了杭州城郊的一个小房子做工作室,还攒了一屋子的工具设备,从刀、锯、钻、锉到车床等一应俱全。等到家具家里已经摆不下时,俩人开始琢磨如何提高工作室和这些设备的利用率。“不如开个培训班,让木艺社区里木友们一起来玩。”来自温州的高长钱颇有些生意头脑。

  他们在微信朋友圈里贴出木艺实验室的第一份课程:一期4周,每周一、三、五晚上2小时+周末1天,共制作一张西式小板凳、一张中式四脚八叉板凳和一个木盒,2800元/期,满10人开课。结果,帖子刚发就满员了,很快报到20多人。因为场地和设备限制,最终开班的时候14人。到学期结束,每个人手里捧着亲手制作的作品无不兴奋爱惜。

  一次成功可能是偶然,两次如果还成功,或许就值得一搏了。二期他们开了2个班,一班和一期课程一样,二班则尝试制作汉斯·瓦格纳经典之作牛角椅,每班10人。最后,一班报了13人,二班则挤了18人。高长钱另外把打电话报名又挤不进的木友姓名和手机号码一一记在一张纸上,做以后开课通知之用。结果那张随手拽过来的薄纸片上记了超过100个名字。

  于是徐广举上午辞了职,给高长钱打了个电话告知,高也转身去递辞呈,午饭后,收拾了行李回家,开始专职创业。看了一轮之后,他们俩觉得台湾和日本的模式最有参考意义,尤其台湾不过2500万人口,对外开放的木工爱好者空间有60多家,“浙江省有5000万人,目前为止就我们一家。”开课以来场场爆满以及创业以来的高效率让高长钱对市场充满信心。“木友爱好者”也让他们明确自己的服务业定位。

  一位上过他们课程的学员给他们介绍的大华集团的办公楼地下一楼1500平米的场地。业主最初以为木艺实验室都是些粗鄙汉子的脏乱活儿,根本不愿意租给他们,倒是学员游说了业主,并带他们参观了原来的工作室,业主才愿意让他们一试。结果开业后,大华集团的总裁听说有这么个空间,还专程跑来参观。

  而今他们不仅有上述几个课程,还有吉他、木笔、木勺、明式方凳及榫卯工艺。高长钱负责更多运营事宜,而徐广举则把精力聚焦在课程开发上,争取把流程和难度都分解到初学者水平,让哪怕是第一次做木艺活的木友都能成功做出一把牛角椅。

  “我们的木友中有一半是建筑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和环境艺术设计师。”一位还在新西兰读书的海南姑娘,复活节假期回家,偶然在网上看见有这个课程,平生从未来过杭州,就报名过来要学做牛角椅。她母亲万般不放心,课程前打了好几个电话了解木艺实验室的状况,生怕女儿被骗子公司骗走。而我们在采访的时候,另外一位女士在边上看着,问及,是她在读大学材料学的儿子“就是喜欢”,她便帮他报了名,还带他过来一起学制木笔。现在木艺实验室和不少木艺品牌合作,成为他们的展示空间,木友们的作品除了搬回家之外,也可以放在这里陈列或者寄售。

  “未来什么样我们都不知道。有时候我们想,这些木艺家具品牌,包括我们木友的作品都是刚刚起步,大家都是摸索实践着来,说不定我们,包括此后和我们同类型的空间会成为下一代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品牌的孵化基地。”高长钱和记者闲扯着他们遥远的梦想。

  中国创造的短板

  殊不知高长钱的梦想并非不着边际。2012年记者和青蛙设计的几位执行创意总监闲聊,几位都提到中国现在很难谈设计,因为看起来设计师们都缺乏动手实践的能力,对材料本身质感和纹理都缺乏了解,另一方面,工匠也缺乏足够的技艺来实现它们。

  这些日渐独立出来的手艺人和思考者,虽然还只是小营生,却引领着一些在头不见天、脚不着地、每日在摩天大楼办公室隔间里人去观察、去感触事物的纹理、质地,关注创作一项作品所需要的投入、时间和精力——我们的父辈或还动手做过沙发、木床、台灯乃至组装过收音机、电视、音箱,农村里的父母或许还一砖一瓦盖过房子。没摸过原材料,没分类切割过它们,没有完整作品构思和制作,我们如何设计制造出完美的作品?

  常年不断的奢侈品展上少不了的就是大牌手工艺者的现场制作,向大家展示的一张汽车座椅的粘土模型如何在匠人手中精雕细琢,成为最舒适也最符合人体工程学的一张座椅。然后才拿去倒模制作。中国从来不乏手艺人和工匠精神。只是后来经历苦难的长辈们将西方舶来的公司制和“坐办公室拿工资”视作最理想的工作和生存模式。今天早已衣食足,而后仓禀也实的人终于想要做一些更实在的产出,比如生孩子、比如做椅子、比如裁衣服…… 摸到木头的那一刻,估计不少人都会有《阿凡达》中和另一种生命沟通交流的感触,开始梦想着自己也成为一个匠人。

  质感和品牌

  有了触摸,有了手艺,我们其实还有另外一块短板,材料。摄影师潘杰在为2010世博会拍照时,偶然和户外家具结缘,于是便有了观唐景致家居品牌,有了青花瓷、古韵、园锦等系列中式风格户外家具系列,并首创圆形、收纳的概念。据说当年摆在西湖银泰做陈列的时候,那些本来准备来买奢侈品的客人见到后都先收一套,然后才开始逛街购物。

  2012年开始做户外家具,潘杰就带着自己的作品到米兰家具展参展,看人家的东西都是怎么出来的。当他走到德国展厅的材料实验室时几乎惊呆:看到有透明的水泥墙,还有光线极其柔和的发光墙,可以在透光和不透光之间瞬间切换的墙……直到今年透明墙才在国内一些非常专业高端的展会上出现。“我当时就彻底明白我们和国际顶级设计的差距在哪里,有了这些材料,等于设计已经完成了一半。”潘杰的表情很复杂。

  相比而言,木玩世家的何彬比大部分创业者都幸运。其祖父何寿祯1973年创业,试制出响板、技巧球、陀螺等第一批木制玩具,卖给上海轻工业进出口公司,出口日本,赚到4000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从此他们何家便一头栽进木玩事业。1992其父何尚清年成立和信工艺厂,2002年何彬接班,和信成为中国木玩十强企业,2004年,木玩世家品牌创立。

  而今木玩世家旗下有专注0~6岁的儿童玩具比好(BENHO),设计师玩具的iWood,管乐拼装积木Log Wood,亲子玩具全家欢,并代理了西班牙木玩品牌果乐GOULA,意大利传统木玩Sevi,还帮费雪设计生产木玩,巧虎的所有木玩也均为他们制作。在所有淘宝木玩中,木玩世家特别能打动你。传统的积木被他们富于角色的设计而显得更有趣味;管乐玩具能够搭建出我们想象中的怪兽、古代生物、变形金刚、各种飞行器和不同功能的车;古典中国系列让你从中任意选两颗就能拼出中国味十足的建筑;最不起眼的骑趴猫叠在一起,竟然有无数种不同的平衡法,而木质的纹理和年轮对平衡也会有微妙的影响,刹那翻滚你那颗闲置久远的童心。

  何彬的幸运并非在于是“富三代”,而是出生于木玩世家。祖父当年为了接订单,花了1年时间研究出车木机,打磨出合格的圆形木头积木;父亲不仅能“画直线不用尺子,画圆不用圆规”,还带领员工自行设计、制造了很多木玩机械,包括木制玩具革新性机械设备,升降锯台,实现了木玩从纯手工制作到机械操作的飞跃。不仅从小就摸着父辈祖辈的木材、工具和设备,他还拥有自己独立的玩具房,他的木玩如士兵接受检阅般陈列其中。6岁时突发灵感,他做出一个火车头的玩具。他老爸稍微改良就带去参加当年的浙江省工艺美术博览会,居然获了金奖。据说木玩世家现在还有在卖这款编号YT148的木玩。

  他读大学时就开始关注全球各大木玩品牌,一接班他就要做总经理,而不是做董事。就连带领团队制作的木玩定格动画《木木部落》和《嘟嘟镇》,他都有自己明确的商业目标,要把品牌打入国际市场,做全系列的木玩车。他的人生理想和商业理想完全重合,就是要打造一个最美的木玩帝国。

  三代圆梦,或许源于对手作的热爱、对传统工艺的追溯,中国制造也逐渐在这个充满利益气息的商业时代里,开始有了自己的生命和灵魂,以及未来。

  文/叶丽雅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