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谈论虚拟现实时,他们在谈些什么
- 来源:IT经理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虚拟现实,互联网+,VR商业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8-12 09:51
由于其技术属性和商业化特点,虚拟现实正完美地充当着“互联网+”的先锋军角色。
预定餐厅、买房买车、试衣服,不必去现场,就能360度全景感受相应场所的实景环境;无需在炎炎烈日下忍受大汗淋漓排队的煎熬,就能身临其境体验游乐场大型过山车从轨道最高点俯冲而下的失重和窒息……
这应该算得上是迅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意想不到的一个收获:由于降低了运动传感器、屏幕和处理器的成本,并提高了质量,它帮助虚拟现实技术(以下简称VR)迎来了商用新时代。
目前来看,VR商业化尚难直接在消费者市场(2C)找到迅速规模化的破冰点;同时,很多面向消费者市场的企业,已经在其业务领域内试探性地以VR的方式与消费者沟通互动。如果这是“下一个重要的个人‘计算’和‘信息通信’平台”,前瞻者都希望能赌对风口。
甚至有从业者大胆预言,到明年时,买房买车等情景式的购物体验,都将应用到VR技术,它将触及到互联网的多个产业,至少五成的互联网产业将被VR影响,彼时大家谈论的将是“VR+”。
VR+
虚拟试衣间,目前是传统服装行业与VR最直观的结合点。
自去年开始,休闲服装连锁如优衣库、电商平台如京东,都有推出概念性的VR应用,但还都停留在营销阶段。
比如在优衣库的“虚拟试衣间”里,用户只能选择和自己身型相近的模特,“换上”不同款式的衣服。京东商城去年曾一度推过的“虚拟试衣间”,目前并没有进一步功能化,当时是通过3D摄像头对用户扫描,再录入身高、体重、肩宽、胸围等数据,在网上形成一个虚拟的“自己”,然后搭配商城衣服能看见虚拟上身效果,为京东商城提供“3D虚拟试衣”技术支持的则是英特尔。
拉链互动是一家初创的互联网服装公司,“ANDwow”是它们正在孵化的服装定制C2B品牌,该团队希望在“虚拟试衣间”的应用上再往前走一步,把“虚拟试衣”与服装生产端打通。
拉链互动CEO吴巍介绍,团队已经完成了软件端的搭配试衣,包括西服的颜色、款式和面料的搭配,西服与衬衣、领带等配饰的搭配,正在不断完善搭配试衣的数据库资源;现在正在做衣服与人体数据的结合。在他们看来,从搭配试衣到生产如果要全线打通,与人体体型数据的打通是重要的一步。“我们希望,以3D扫描设备采集人体数据,形成云端的身体数据库,再结合工厂的3D互联网制版中心,再到工业化的自动裁床、拼接生产,形成成衣。”
“虚拟试衣”要从“营销互动”到“改变服装生产链”,需要打通的环节还有很多。吴巍坦言,像虚拟试衣技术,国内外都有团队在做,类似韩国魔镜FXMirror、英国Metail公司、国内的Eden(伊甸园),手机淘宝团队最近也放出消息,有望在今年推出“360 商品展示”、“360 虚拟试衣”功能,“每一块技术都有人在做,但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和应用场景,将这些现有的关于虚拟试衣的技术,真正落地应用到服装行业,不管是销售还是生产环节,现在都还没有看到特别好的商业化解决方案”。
在吴巍他们看来,在“3D扫描采集人体数据”环节,目前的问题是成本太高。他们曾从德国购买了一套五六十万元的系统集成设备,从“3D扫描采集人体数据”,到模拟消费者的3D虚拟化身、完成人体建模,再对接营销端,类似淘宝这样的电商平台,可以在线虚拟试衣,试衣完成后下单,进入生产。看起来很美好,但是吴巍最终否决了大规模采用这套集成设备的主要原因:一是成本太高,而且相当不便携;二是模拟消费者的3D虚拟化身还不能做到高精度,“如果集成设备输出的数据精确度只能达到70%的话,到生产端的误差就会更大”。
拉链互动现在的做法是,把“集成系统”拆分开来,先从“3D扫描采集人体数据”入手,这大大降低了硬件成本,并提高了易用性。吴巍透露,现在每套3D采集设备可以做到5万元左右。而用户体验其实变得更好了:站在一个类似转盘的采集仪器上,通过旁边的小型3D扫描设备,只需要大概两分钟左右,测试者的身体数据就可以采集完毕。
这套采集设备现在有两个使用场景:一是量体师用手持设备,上门采集用户身体数据;另外是线下门店。“现在主要还是靠人工量体为主,新技术和设备是用来优化手工测量的,也算是预热市场。一旦系统集成的技术有了性价比更好、体验更优的解决方案,就直接用设备来替代人工。”
吴巍介绍,现在3D扫描的精度不是问题,问题是机器如何识别这些身体数据,如何使用数据来“量体裁衣”。“人身体上有几亿个点,任何一个点的变化,就会使得体型模型的运算结果发生N次改变,目前还鲜有具备这样运算能力的芯片或者计算机矩阵,即便有,其成本还是太高,产业化动力不足。”
此外,如何能够批量的、大规模的、相对低成本地采集身体数据,也还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到了服装设计版师的环节,也还有一个习惯学习和市场教育的过程。传统版师绝大多数接受的都是传统版式设计的教育和培训,画的都是平面的版式设计图,他们如何使用这些3D扫描设备采集的数据,也需要时间。再有,各个环节的数据需要形成一套标准,从数据录入(3D采集)、存储(云端数据库)、到翻译(设计制版、拼接生产),这样才能使得产业链的各个供应端盟友能够协同一致。
即便眼前的困难重重,拉链互动这样的创业公司,仍然义无反顾地冲在前头试错。吴巍透露,他们目前在启动一个与英国萨维尔街合作的项目,后者是世界知名的西服定制圣地,但西服定制价格高昂,而且顾客从量体到拿到成衣需要两三个月之久,期间往往需要亲赴萨尔维街去试穿及与裁缝沟通,费用支出和时间成本可想而知。“我们现在在与萨尔街的合作中,也想结合到虚拟量体试衣的环节,通过3D技术扫描与量体裁衣环节结合,将名裁缝的技术应用更为平民化。”吴巍说。
第二波浪潮
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已经出现过一波虚拟现实浪潮。比如任天堂在1995年曾经发售过一款名为Virtual Boy的VR游戏机,当时看起来很酷炫,但市场上却是失败的。一方面是缺乏优质的游戏内容开发支持,而且游戏的图形质量差强人意,加上延迟长、头部跟踪效果差,用户体验相当糟糕;另外,当时的虚拟现实技术太过昂贵笨拙,几乎无法普及。
而现在,无疑是虚拟现实技术的第二波产业化浪潮。有人说,VR商用化20年前后的主要区别在于,一是价位合理,比如以前头戴式屏幕售价高达3万美元,而现在只要300美元;二是包括图形处理在内的技术进步,使得虚拟现实的场景和渲染效果,更趋近真实,用户体验极具提升;三是普通大众也更习惯于使用这项技术。
更重要的一点是,这20年里,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在更大范围地被应用到了制造、石油和医疗等行业的培训及生产装配模拟等等企业级市场领域,几乎已经算是一个重要的成熟领域。而一项已被事实证明了成熟性的技术从商用下移到民用,其历程相对要容易很多。
比如施耐德电气的EYESIM临境式培训系统,就是这样的应用。该系统在传统的控制室操作员培训系统(OTS)基础上的扩展的,从2009年推出第一版的商业版本以来,到现在已经是第5个版本。
这套系统是通过使用石油石化行业炼厂装置的真实数据,搭建虚拟环境,操作员戴上3D眼镜进入到虚拟的3D工厂,他可以在主控室里及装置现场,走走停停,摸摸看看,可以完全真实地体验这种操作流程和工艺,同时系统有时候会让操作者故意做一些违规操作,让他体验到由于自己违规操作所带来的一切后果。
施耐德电气全球解决方案事业部软件总监徐哲介绍,EYESIM临境式培训系统推出后,很快得到许多用户的认可,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沉浸式虚拟现实让身处不同地方的人可以访问平常难以企及的生产设施,查看和体验现实状况中鲜有触及的特殊情况,能够对新员工进行低风险、低成本的培训。
对于石油石化行业或者煤化工行业来说,数字化、数据采集并不是这套应用VR技术的培训系统的难点,之前该行业的信息化、电子化工作比较彻底,施耐德电气相应部门着力较多的反倒是对客户需求的准确把握上,“每个客户要求都会不一样,其中可能有一大部分是可以实现通用的,但是客户的需求还是会有一些差异化”。
徐哲对虚拟现实技术在企业级市场的发展持乐观预期,一方面源于如今3D已经非常普遍;另一方面来自诸如ARC(专注于工业领域的咨询顾问公司)的市场研究报告预测,3D和虚拟现实的操作员培训系统的需求将会增加。甚至有观点认为,操作者面临人身危险的环境采用虚拟现实技术的时机,业已成熟。
不仅如此,虚拟现实技术正在更多商用领域被尝试,比如可以将楼宇、油轮、工厂车间、商店货架或汽车的虚拟模型上传到一个虚拟环境,供安检员、设计师、工程师、客户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仔细研究。虚拟现实技术有望在企业级市场“玩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原型和模拟,不但为更多的创新创造了条件,还有望为企业大幅节省开支、降低风险。
汽车的虚拟未来已经上路
虚拟现实用于汽车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在今年4月的纽约汽车展上,日本丰田(Toyota)和美国克莱斯勒(Chrysler)两家汽车公司,都把虚拟现实设备Oculus Rift带到了车展上。
通过Oculus Rift VR眼镜、耳机和汽车方向盘,丰田的“虚拟试驾服务”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真的科罗拉LE ECO汽车之中。一旦模拟开始,驾驶员就将被置入一个虚拟的街景中,这虚拟街景将充满会令驾驶员分心的场景。而在克莱斯勒的展示中,它们利用VR技术来给参观者体验一下造车车间。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在如今的汽车产业已经是不可或缺的。比如原来建立的一些原型样机要进行组件高级测试时,现在规划师、设计师和工程师的做法是,在同一个数字模型上工作,在屏幕上优化这个模型,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将模型数据通过数据线同时传输到全世界各地。这样既减少了研发成本,又加速了研发过程,提供了更快的市场化时间。再比如,虚拟试验场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国外的几家知名整车厂商都已将此技术应用到了汽车耐久开发环节中,提高新车研发效率和降低开发成本。
福特就已经在用VR技术开发汽车了。
自2000年以来,福特就开始在汽车设计过程中,以多种方式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现在,它已经开始将虚拟现实技术置于汽车开发的中心。福特在几处地方使用了虚拟现实,比如福特的沉浸式虚拟环境(Immersive Virtual Environment)实验室便是其中一处。该实验室已经为其虚拟现实平台增添了Oculus Rift虚拟现实耳机。耳机与汽车外壳结合使用,那样可以重新确定座椅、方向盘及其他零部件的位置,以便与原型车的结构相一致。
该实验室负责人伊丽莎白?巴伦(Elizabeth Baron)说:“如果你看一看,就会以为这是精简之极的车辆。”但是当工程师坐到驾驶座上、戴上虚拟现实耳机,他们无异于被送入到原型车的内部结构。“你能看到油门、刹车、方向盘和车门,如果你触摸一下,感觉很真实。但如果你环顾四周,就能看到虚拟数据。这就是Oculus耳机特别有用的地方。”
从“概念”到“实际应用”,主力的汽车厂商正在推动将某些虚拟现实技术产品化整合到整车中。比如更广视角的摄像头甚至360度全景摄像头,以及实时全景图像拼接技术,正随着车载影像技术的迭代,被更快速地应用到汽车整车的产品化上。
近日,福特汽车在其位于加州帕洛阿尔托(Palo Alto)的创新中心正式推出新型的车载影像技术,这套系统能够提供车辆前方或后方区域的180度全景影像,从而帮助驾驶者及时发现可能从侧面突然进入行车道的其他车辆或障碍物。福特目前已经将分屏显示影像技术应用在了美国及中国市场推出的全新锐界车型及新探险者车型上。
福特汽车还宣布,下一款福特Super Duty重载皮卡将配备福特迄今最先进的车载影像技术,多达7个摄像头和全新的数字架构,这些最新的技术配置将能更好地协助驾驶者在相对拥挤的空间内自如操控车辆。
VR技术对于汽车行业的改造绝不止于此。有这样一种场景:当你靠近驾驶员一侧的车门时,汽车在开锁前会扫描你的面部进行识别。如果你在汽车安全列表中,那么你会轻而易举地上车,而且你的爱车还会自动播放你爱听的音乐。
听起来很梦幻,但其实这是在不久前进行的汽车电子大会上,英特尔和捷豹路虎共同演示的基于英特尔RealSense实感技术的汽车领域的下一步应用。想象一下,未来你的电脑不再需要鼠标键盘,仅仅用你的手势、语音就能完成所有的操作,该是件多么炫酷的事。
作为未来人机交互的新形式,RealSense实感技术就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语音,甚至感情、情境等多重感官方式,让计算设备能够感知人类意图,让人与设备之间的交互变得更加自然。随着诸如此类技术的商用步伐趋近,虚拟照进现实的第一抹曙光势必更令人期待。
文/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