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云阳县桑坪镇木楠村,海拔600米的土地上,一片片遮阳网下长着村民钟小清的宝贝———竹荪。
2010年10月,在上海打工20多年的钟小清,嗅到了竹荪的商机。尽管当时他已经51岁,依然干劲十足,准备返乡创业。
“竹荪营养丰富,香味浓郁,滋味鲜美,自古就被列为“草八珍”之一。种植竹荪5年,我收获了很多。”从钟小清的言语中,笔者读到了创业成功的喜悦。
做好菌种,事半功倍
“这就是原材料竹灰。”走进菌种厂,钟小清抓起一把黑褐色的物质展示给笔者看。
要做菌种,竹灰是必不可少的东西。钟小清的竹灰是从四川长宁运过来的,“虽然一天一夜才能运到到,但那边的竹灰质量好。”
“这瓶子里装的是菌丝。”钟小清指着码放整齐,有1.5米高的玻璃瓶说。
“菌种培植有几个工序,首先是培植母种,半个月长丝后就得换瓶子培植原种,原种经过3个月就能看到瓶子里长满白丝,这时就可以移栽到地里了。”钟小清介绍。
“以前资金少,没钱建菌种厂,菌种全是到长宁县买的,成活率只有50%。”为了对症下药,钟小清从重庆主城请了技术专家来培训做菌种。
2013年,他建了自己的菌种厂,如今,菌种成活率100%。
“菌种做好了,种竹荪就成功了一半。”钟小清说。
品种套种,错峰采摘
清晨5点半,钟小清已经开始忙碌。
“这是长裙竹荪。”钟小清边麻利地摘竹荪边介绍。“竹荪开花就得及时采,不然就坏掉了。现在一天要采三拨:早上5点半,上午9点,下午2点半。”
钟小清30亩地里种着两个品种:长裙竹荪和短裙竹荪———长裙竹荪头年7、8月种,5月下旬到7月中旬收获;短裙竹荪当年2、3月种,7月下旬到9月中旬收获。
两种竹荪错峰采摘,市场售卖不断档,收益也更好。
产销一体,挺进网络
“竹荪摘下来就得及时处理,刚开始是直接晾晒。遇上阴雨天气就不太好办了。”钟小清说。
不过,这个事情并没让他多费脑筋,不多久一个烘烤机器就出现在竹荪地旁边的砖房外。
“机器放这儿,多方便,从地里摘了马上就可以烘干。”钟小清得意地说。
目前,干竹荪的市场售价在300到400元一斤,老钟家丰收时有1200余斤。
市场销路一直不愁,一部分固定发往上海的餐饮店,剩余部分售往云阳、万州等市场。
做菌种、种菌、烘干、销售,5年,老钟实现了产销一体。
“我听说农村也兴电商了,我准备学习下,下一步就在网上把竹荪卖到全国各地去。”钟小清对新领域充满了好奇和希望。
文/唐琳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