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由来

  • 来源:文史博览
  • 关键字:政协,文史,资政
  • 发布时间:2015-09-25 11:32

  政协文史资料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一种重要形式。这项工作是在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周恩来的亲自倡导下开展起来的。

  1959年4月29日,周恩来在招待60岁以上全国政协委员茶话会上指出,戊戌以来是中国社会变更极大的时期,有关这个时期的历史资料要从各个方面记载下来。他希望过了60岁的委员都能“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留给后代”,作为对社会的贡献,并指示政协全国委员会成立工作组时,其中要有收集历史资料组。根据周恩来的指示,政协全国委员会于1959年7月20日成立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8年4月改称文史资料委员会),由范文澜担任主任委员,由李根源、王世英、杨东薄、申伯纯、顾颉刚担任副主任委员,委员由王伯祥、王家桢、刘大年、叶景莘、邓哲熙等40人组成。随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协也相继成立了文史资料工作机构。

  政协委员和各方面的有关人士,响应周恩来的号召,积极撰写文史资料,到1959年年底,送交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的史料稿件已逾200万字,其中有不少极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在这个基础上,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决定编印《文史资料选辑》,陆续出版。

  人民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具有鲜明的政协特色和统战特色,按照历届全国政协主席的指示和要求,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独特作用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存史、资政、团结、育人,其特点就是“三亲”(亲历、亲见、亲闻)。

  随着历届全国政协主席对文史资料工作的不断重视,如今,文史资料工作早已成为人民政协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