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顺着节气的推进,秋乏和秋燥往往有个先后顺序,各自引发的情绪变化也很不一样。
有一句老话叫“春困秋乏夏打盹”,这被很多嗜睡族或玩笑或借口地用作口头禅。每年秋分节气过后,小区里晚上总会响起“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提醒声。于是秋是乏的,是燥的,秋字加了心,俨然成了个愁字。
中国人喜欢讲阴阳,夏日为阳,冬日为阴,串联起两极的,就是春秋两季。阳气鼎盛了,自然会慢慢衰减,阴气充盈了,定然会渐渐稀淡。春季贯通了冬与夏,温度减升,循环渐旺,代谢也随之加快;秋季则衔接了夏至冬的转变,日照减短(尤其在秋分过后,夜长日短),气温转凉,人体在经过了炎夏的高速机能运转之后,慢慢进入到了休整期,而所谓秋乏,也是在这个阶段随之而生。
乏字常给人短缺、无力的感觉。秋乏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在之前的炎夏季节中,人体处于一个能量过度消耗的时期,身体大量出汗造成了水盐代谢的不平衡,肠胃功能随之减弱,心血管系统的负担跟着加重,所以当进入日渐凉爽的秋天,高速运转的身体进入自我调节恢复平衡的节奏,生理机体本身会进入一种倦怠期,这个时期身体进入了短暂的休憩状态,自然而然会引发疲惫感。
虽然明知秋乏现象是季节交替时期人体的自然生理反应,不过都市人的生活节奏并不会因为季节的变换而随之调整。当身体感到疲惫困乏,却不得不强打精神应对生活工作的林林总总之时,消极的负面情绪油然而生。秋乏现象常常会引发这样的情绪波动轨迹:因为感到疲惫而无心工作懒得动弹;每天醒来想到这一天要做的事就浑身提不起劲;注意力难集中;当被人催促的时候,又会感到异常烦躁甚至愤怒,好像被人逼着在做自己不愿的事,抵触心理严重。而秋乏状态之下的人,如果真的展开工作,其实未必就像自己所预想的那样效率低下,胜任无能,很多人反而能够很快上手,并迅速切换到相应的状态之中。
秋乏的状态会较多出现在夏秋交替那几天,持续的时间因个人体质状态而定,一般待季节交替完成,身体进入到另一种自我平衡模式之下,随秋乏而起的情绪也会渐渐稳定。而若要更自然地度过这段调整时期,也可以自己有意识得提升身体的代谢率。保持一周两次的有氧运动,每天坚持吃早餐,饮食清淡避开重辣重油,尤其是晚餐,尽量以素食为主只吃七到八分饱足以,晚上十一点前入睡,多吃当季新鲜果蔬,这些都能让身体脏器有意识地加快运作速度,增加基础代谢,帮助人们平稳地从一个季节过度到另一个季节。
比之秋乏引起的主要是身体上的倦怠和情绪上的懒散困顿,稍作调整就能很快适应消散,入秋之后的秋燥带来的能量牵引,对身体和情绪的影响也更为广泛而普遍。秋燥是由于秋天空气中的水分缺失,气候干燥而引起的,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初秋时节天气尚热而久未下雨的“温燥”,体征表现上有些类似风热感冒,容易头痛或感觉身体发热,干咳气喘,咽喉干痛;另一种是深秋天气转凉之后的“凉燥”,体征表现则同风寒感冒有些相似,心肺不适症状居多,久咳不止、皮肤干燥开裂等都是身体的反应。

“温燥”的状态下,身体的状况主要集中在眼睛以下到上呼吸道以上的部位,头晕头痛、多梦、浅眠、入睡难会是这期间出现频繁的状况。个人情绪上,头晕和眼疲劳的状况容易让大家缺乏与人沟通的兴致,言谈冷淡,不太爱搭理他人;有睡眠问题的人则会耐心变差,往往没说几句话就失了耐性,比平时要挑剔,言辞容易咄咄逼人,看什么都难顺眼。
“凉燥”的状态下,心肺部位的身体状况会更为集中,咽喉干哑、咳嗽引发的肺部毛病、口角皮肤干燥起屑等,都是“凉燥”的体征现象。“凉燥”之下人的情绪容易变得敏感自怜,较之往常会更在意他人的看法,常常捕风捉影或杞人忧天,为一些莫须有的事情担心烦恼。
情绪和生理息息相关,平衡“秋燥”的情绪状况,也能相应缓解由此引起的身体症状。“秋燥”的一大原因是因为气候干燥,缺少水分,因此温和地补充身体里的体液对于调理“秋燥”的帮助会很大。补充体液,不是指大口大口地牛饮,而是小口小口的饮啜。不要等到感觉渴了再一气灌下一大杯水,而是像饮食一样,少食多餐,需不时喝上一小开口。早晨起床空腹喝上一杯淡蜂蜜水,如果不能吃蜂蜜,就喝一杯淡盐水或果醋水,白天可以喝加了新鲜柠檬的柠檬水。多吃水果,少吃或不吃烧烤、油炸类食物,秋天最好的水果就是梨了,不管是加了川贝红枣罗汉果百合熬制而成秋梨膏冲水喝,还是直接加些花椒蒸梨,又或是加些冰糖煮糖水,甚至是切了直接吃,都能对平衡情绪有所帮助。
人之所以会有情绪,往往是因为不知道情绪产生的根源在哪里。找到源头所在,负面情绪也就烟消云散了。天高气爽,秋心无需染上愁。
撰文/一闻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