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体验与售后时谈些什么

  • 来源:孕婴童微报
  • 关键字:零售商,实体零售
  • 发布时间:2015-11-03 14:13

  在整个实体零售困顿不前的当下,体验成了线上与线下的分水岭,也成了线上到线下无法跨越的鸿沟。作为零售商,能给予消费者的,就是带给顾客新奇美好的感受,这是每个零售商都愿意达成的愿景。

  当下,实体零售赋予“体验”更深刻的含义,寄予了更多的希望。

  在整个实体零售困顿不前的当下,谈论最多的也是体验。体验成了线上与线下的分水岭,也成了线上到线下无法跨越的鸿沟。

  在我们谈论体验的时候,能想到什么?

  ——扩展消费者亲身试用的过程。比如试穿、试用、试吃,只要消费者在与商品的碰撞中产生火花,进而才会产生购买行为,而这样的亲身感受是线上做不到的。线上只能提供观感,无法让消费者感同身受。

  ——提升消费者的感官刺激。如电影院、音乐会、画展,甚至娱乐项目,这些都需消费者到现场亲身感受,就算在线上买了票,也要到线下看、听、赏、玩。没有了亲身感受,这些只是冷冰冰无现实意义的一个代名词而已。

  就在零售商挖空心思琢磨各种体验方式的时候,一种新的体验形式正悄悄地潜入,并有星星之火可燎原之势。是谁有如此大的魅力能轻而易举地获取消费者的芳心,让消费者为其倾倒,并愿意为其埋单?

  那就是健身。

  当下,健康生活的理念正被大众所接受,健身风潮正在迅速蔓延。健身早已不是老年人的专有名词,其波及老中青三代。朋友圈里秀健身成果的人不在少数,大家都愿意分享自己的健身经历,和自己健康的状态。

  零售商能从这股健身热潮中得到什么启示?

  健身热潮首先是拉动了运动品牌的销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运动之前,总需置办一套装备,不论是简易的还是专业的。而随着健身人群的增多,专业化需求也越来越高。比如跑步,许多人不仅仅满足于知名运动品牌的跑鞋,他们需要更专业化的服务。而对于运动品牌的组合,大多实体零售商仅仅是将大众品牌捏合在一起,而不能为消费者提供更专业化的指导与服务。消费者的需求与零售商的品类经营现状有了一定差距。而很多人选择运动品牌更倾向于实地试穿和试用,这是线上无法取代的优势。

  前段时间,一位朋友钟情于某品牌的瑜伽衣,但因未在当地实体店找到这个品牌,只得在网上选购,因为是代购,是否合身都是未知数。她发现,实体店对这个品类的经营,大多只是略有涉及或根本就不经营,而她所在班里的同学的服装都是在网上或老师推荐购买的。“这么大的一笔销售就这样流失了。”她有些感慨。

  其次,健身热潮还促进了运动场景化的布展与设置。实体店要营造出让消费者愿意参与的运动氛围,提升其参与感。在迪卡侬,所有的通道都设置得非常宽敞,消费者可以轻松地拿起货架上的商品试用,而不会因通道的问题阻碍活动的脚步;另外他们还专门辟出一块地方,摆出各种运动器材的样品,消费者可以试用许多运动项目。许多人去迪卡侬,就是为了能自由地运动玩耍。

  也许你会说,迪卡侬是专业运动品牌店,一般的零售商根本无法做到这种专业程度。其他零售商无法做到的事,如果你做到了,这不就是差异吗?我们总说差异化经营,差异化的路径就摆在眼前,为何视而不见呢?

  还有,增加运动场馆的设置。现在不管是百货店、还是购物中心,甚至是大卖场,都拥有超大的体量,他们一方面苦于为没有经营项目填充而烦恼,一方面又为雷同化经营而苦恼,如果大家都把目光紧盯在大众化的热销品类,千店一面的困局还是无从解决。

  运动场馆的增加,一是可以带来稳固客流,一般顾客都有固定的健身需求,如每周至少健身两次,这将是一笔可观的稳定客流;二是带动周边商品的消费,健身结束后,顺便买点晚餐食品,或者去喝杯饮料,都能提升销售。

  最后,增强互动体验。最近微信运动火爆了朋友圈,每位朋友的运动量一目了然,并可互动点赞,互相鼓励;如果每天运动超过一万步,还可捐赠步数,有企业替你捐出相应金额,这是一举两得的美事,即可锻炼又能做公益。良好的互动体验,也是微信运动火爆的原因之一。

  在美国的沃尔格林,可以把在运动中心的锻炼量折算为积分,在购物时直接抵扣,这不光能增加顾客锻炼的积极性,还能把健身的顾客成功转化为购物的顾客。

  在国内,一家倡导“24小时健身房”的“微健身”健身馆,正在与杭州各大购物中心合作,一个月只需支付99元就可在线选课,并可选择任意时间健身。健身馆与购物中心的合作,似乎已拉开合作的序幕。未来肯定会有更多更精彩的方式呈现在消费者面前。

  体验就像一只无所不包的万花筒,每一次旋转,都会看到不同的风景,体会到不同的感受。作为零售商,能给予消费者的,就是吸引顾客旋转这只万花筒,让他们愿意看到万花筒里的风景,乐意分享看到一切。带给顾客新奇美好的感受,这是每个零售商都愿意达成的愿景。

  对零售商而言,良好体验是获得顾客的一把利剑,但同时有完美的售后服务也是让顾客倍增好感的一大途径。

  解决售后问题,需要信任

  在网络购物,如果商品不合适怎么办——这是许多消费者都要面临的问题,这个问题一度成为阻挡顾客购物脚步的重要障碍。因为未知,所以惧怕。

  一连两次的退货经历,让我对网络购物的退换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第一次是在唯品会,寄来的衬衫吊牌挂在衣服的扣子,显然是吊牌离开衣服后又安上去,衣服还有淡淡的霉味,另一次是收到的衣服发现有些脏迹,虽不影响实用,但影响了美观。

  按照以往的退货经验,拍了快递的照片,还拍了衣服的照片,然后打客服电话。打通电话,只表述了情况,那边的客服就说,有两个解决方案,一是把商品寄回来,邮费到付,最高不超过25元;另一个是他们补贴一张优惠券,我收下商品。

  我采用了第一个解决方案。原以为会有一番口舌和争论,或者对方总要看一些照片,以证明我说的是事实。他们就这样相信了一名普通消费者的描述,并给予了最满意的解决。这给人感觉像中奖。

  这样良好的退货体验还是第一次碰到。在说体验时,更多的是强调前摄行为,比如在购物时带给顾客什么样的感受,我们也更看重顾客购物前的体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消费者购买,达成更多的销售额。

  而售后的体验,几乎被无情地忽略掉了。

  售后,一方面要付出额外的成本,另一方面还要用心维护,总体来说,对零售商而言,有些吃力不讨好。所以,售后,大多基本上都是按行业规则行事就可以了。比如,在实体店退换货,必须不影响二次销售,如果买了变质的商品,再去找商家,恐怕就是一番恶战,因为在哪变的质、如何变的质,有太多的责任界定不清,最后筋疲力尽也未必能获得圆满解答;在网络购物,同样如此,先申请,再发照片,层层审核通过之后,才能退回去。

  这些层层的把关,之前给消费者留下的美好体验,在后续的细碎的不舒服感受中,被消磨殆尽,甚至划到负数。

  要完美的解决售后问题,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信任——信任消费者。当我们预备处理一起投拆时,本能的反应是,要保护好自己,不能让店铺受到损失。所以,消费者说的任何话,表达的任何事情,我们都在怀疑:他说的对吗?不是他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吗?里面有没有漏洞?会不会钻什么空子?这些问题如闪电般闪过之后,处理的过程变长、变复杂、变得不那么令人满意。

  我们总要说,要给顾客提供完美的购物之旅。所谓的完美,是指从到店前、进店、购物、离店的过程,每个环节、每个步骤都要做到完美,只重视售前,而忽略售后,缺少一环的购物过程无法让人完美。售后虽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它所带来的隐形效益却是无法估量。

  就如这次,在这家网站良好的退货体验,我会告之周边的朋友,有了我的推荐,他们也许愿意亲身尝试。

  他们再有了好的体验,可能会分享给更多的人。每名消费者后的背后,站着无数多的消费者,善待每一位消费者,也相当于争取到了每一位可能争取到的顾客。

  文|柳振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