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市典型案例

  • 来源:时代金融
  • 关键字:州市,典型案例,互联网+
  • 发布时间:2015-11-13 16:49

  迪庆州“互联网+高原特色农业”助力产业扶贫

  迪庆州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优势,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目前已建成规范化、标准化的葡萄、青稞、中药材、油橄榄、玛咖等特色种植基地125万亩,一批精品农业庄园、标准化农业示范园和特色畜禽规模养殖场初具规模,全州有规模以上龙头企业34家。为了让这些高原特色农产品打开销路,迪庆州与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合作,以“互联网+高原特色农业”模式,将农产品集中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以电商平台促产业扶贫,能有效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

  2015年7月2日,由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主办的“向贫困宣战建幸福家园”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迪庆州政府党组成员、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杨梓江介绍道,“十二五”以来,迪庆州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7.48亿元,通过整乡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安居工程、易地扶贫、生态移民、社会扶贫、信贷扶贫等各项措施,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3347元增加到2014年的5865元,农村贫困人口从2010年末的19.91万人减少到2014年末的11.5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63.7%下降到36.38%。

  玉溪庄园经济引领高原特色农业

  当现代农业的鼓点响起,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风生水起之时,玉溪人以其特有的智慧,整合自然资源,找到市场衔接点,率先在全省发展起庄园经济。

  2011年,云南省烟草公司玉溪市公司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依托科技创新和现代管理制度大力发展有机种植,打造出云南第一座集生态农业、技术创新、文化体验、高端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农业庄园,成为全省庄园经济的先行者。之后的几年里,大大小小的现代农业庄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14年底,玉溪已经有49家企业启动发展农业庄园,涵盖了农业、林业、养殖业等多种类型,其中省级精品农业庄园有8家。

  新平县除了褚橙庄园和琴淮酒庄两个省级精品农业庄园外,已经建成规模化基地的还有红河谷西柚庄园、猫哆哩庄园,主打的是热带河谷特色林果种植。通海县的蔬菜、花卉享誉国内外,该县2013年培育出了通海玫瑰花庄园、大树村蔬菜庄园。峨山县主推的高香茶文化庄园、竹海庄园,突出的是当地的彝文化、茶文化和竹文化。易门县主打菌文化,推出易门野生食用菌采集庄园。红塔区与澄江县两地依托规模种植的蓝莓,申报了以蓝莓为主题的庄园——新兴蓝莓庄园和澄江优质早熟蓝莓庄园……

  发展庄园经济,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利用土地经营中的规模效应和比较优势,进行农业资源优化组合,提高土地收益。

  玉溪市按照“有基地、有加工、有会所、有品牌、有市场、有文化”六有标准建设的农业庄园,伴随着昆玉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的建设和乡村旅游业的兴起,不断发展壮大,为一、二、三产业融合提供了样板。

  澄江县农业局长王留东说:“通过庄园的辐射带动作用,传统农民已经开始向产业工人转变,粗放型的小农作业也开始走向规模化、规范化。依托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产业培育和生态保护可以实现双赢,走庄园经济发展道路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发展现代农业,最终目的是要使农民富裕起来。对于在农业庄园里上班的农民来说,土地流转给企业、自己在家门口上班,收益稳定、又能照顾家里,规模农业效益好,以土地入股,一年下来分红也不错,庄园经济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

  南华:小菌子成大产业

  经过多年培育和发展,楚雄州南华县野生菌实现了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产业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突破,野生菌产业已逐渐发展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助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特色产业、朝阳产业。

  如今,南华县已经把不起眼的野生菌培育成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南华县县长刘文跃表示,全县农民人均野生菌年收入1500元,最高的农户野生菌年收入达到12万元以上,主产区农户野生菌收入占家庭收入的40%至70%。

  南华野生菌产业从“造势”到“造名”,再到“推动发展”的新突破,过程艰难而曲折。过去在南华,野生菌大多为农民自采自食,许多野生菌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没有被人们所了解,直到外地客商在南华发现松茸后,便开启了南华松茸出口的窗口,野生菌也随之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从此,每年野生菌出产季节,南华县有10多万人参与野生菌的管理、采集、经营活动,许多国内外客商云集南华,使南华成为了西南最大的野生菌集散地,带动了全县餐饮、旅游、文化、商贸、物流等产业快速发展。

  在产业发展上,尝到甜头的南华锁定发展目标,在云南率先实行“封山育菌”、“采摘权竞标拍卖”等管护、经营新机制,强化资源保护。起草野生菌质量地方标准,申请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据介绍,2003年,首届“中国·南华野生菌美食文化节”在南华成功举办,标志着南华野生菌产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围绕把南华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野生菌交易集散地、全国最大的野生菌生产加工基地和以野生菌资源为依托的旅游目的地的目标,经过发展培育,南华野生菌产业风生水起,“中国野生菌之乡”、“中国野生菌美食县”、“野生菌王国”等美誉慕名而来,野生菌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野生菌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小菌子实现了从山间野菌到餐桌“山珍”和农民增收致富产业的转变。

  2014年,中国·南华野生菌信息港已经正式上线运行,上线后的中国·南华野生菌信息港,成为互联网上发布野生菌产业信息和提供在线服务的重要平台,成为南华野生菌产业行情公告、供求信息、美食介绍的重要窗口。

  据了解,组建中国·南华野生菌信息港,是野生菌产业丰富网络营销手段的一个重大举措。给楚雄州乃至云南省的野生菌资源提供快捷的信息发布渠道,为市场带来更加权威、全面、系统的野生菌相关信息,为野生菌产、供、销企业提供经济、准确、丰富的专业信息服务及电子商务服务。

  刘文跃坦言,从国际产业发展角度来看,目前南华野生菌仍然处于产业链末端,“高端食材、低端价格”依然是野生菌产品面临的窘境。为进一步提升南华野生菌知名度,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野生菌实现“山货变商品、商品变精品、精品变高端”。

  未来几年,南华县将依托中国·南华野生菌信息港这一平台,大力宣传野生菌美食,丰富美食文化内涵,提高野生菌品牌效应和产地效应,全力推动野生菌产业发展,力争把南华建设成世界野生菌产地交易中心、中国专业的野生菌深加工物流中心、云南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目的地,进一步展现南华“野生菌王国”的魅力。

  宾川:全力打造高原特色农业

  近年来,宾川县充分发挥“热区宝地”、“天然温室”的资源优势,围绕“把宾川建成全省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的目标,努力提高农业产业经营水平,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初步呈现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生产、多元化加工流通、社会化服务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培植具有宾川特色和明显区域优势的优质水果、特色蔬菜、烤烟、经济林果、畜牧养殖、中药材等六大高原特色产业,高原特色农业成为农业增效的主支柱、农业增收的主渠道、农村繁荣的主品牌。2014年,宾川县水果面积29.53万亩,总产70.24万吨、总产值40.02亿元。以葱蒜为主的蔬菜种植面积13.11万亩,总产24.04万吨,产值7.55亿元。烤烟种植5.6万亩,实现产值1.85亿元。核桃种植面积达66万亩,产值达2亿元。畜牧业产值达11.68亿元。

  围绕发展葱蒜、葡萄、柑桔等高原特色产业,借鉴工业化组织形式,着力培育农业市场主体,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培育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21户,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4户、超5000万元的企业4户、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11户。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318个,涵盖蔬菜、林果、畜牧等多个行业,发展会员20184人,培育代理商、批发商和农民经纪人近4000人,带动非成员农户26500户,形成“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发展格局。宾川县规划建设区域性批发市场、专业市场、集贸市场61个,年交易量达20万吨以上,交易额达5.6亿元。共建成水果分级、打蜡生产线15条,年生产能力8.36万吨;冷库697座,库容量达22.31万立方米、4.46万吨;泡沫箱、塑料筐加工企业12个,生产线92条,年设计生产能力2534万只,并形成了配套服务体系。

  2015年,计划追溯产品扩大到葡萄、柑桔、秋蚕豆,同时,计划投资100余万元的Ⅱ期平台开发工作进展顺利。投资500余万元完成了县质检站建设,顺利通过“三认证”,成立宾川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配备流动监测车和农残速测设备,实现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全覆盖。

  目前,宾川县30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出口农产品种植基地备案面积达24.2万亩,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宾川县良种覆盖率、粮食骨干科技措施推广率均达10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48.5%。

  目前,宾川县通过有机食品基地认定2.5万亩,有机食品认证2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面积达16.87万亩;6个涉农商标获省级著名商标,1个农产品被认定为云南名牌农产品,2个农产品被认定为云南名牌产品,25个葡萄样品在全国首届早熟、设施、优质葡萄评比中荣获金奖。有26户企业完成出口基地备案,有7户企业通过食品加工厂卫生注册登记,18户企业通过水果包装厂注册登记,27户企业取得自营进出口经营权。“宾川红提葡萄”、“宾川朱苦拉咖啡”成功注册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县优势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外销率均达80%以上。

  坚持把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进步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重要抓手,积极研究并大力推广果蔬等特色产业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技术,按照“基础设施配套、先进技术集成、示范效应显著”的思路,集中打造了“宾居华侨社区柑桔现代农业园”、“州城红坎子万亩葡萄标准化示范园”、“云福公司300亩葡萄科技示范园”、“金牛镇菜甸村宏源合作社100亩葡萄早熟示范园”等果蔬示范园,通过不断实践探索,总结形成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省内领先、国内有名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

  2013年,《宾川鲜食葡萄生产技术综合规程》被省质监局批准为云南省地方农业规范。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