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的暗与光——中国麻风病降伏记录(九)
- 来源:江南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麻风病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16 15:39
七千多年前,我们的先民便在此生息繁衍,清丽山水,滋养一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在千百年的自然熏陶中,有了极为独特的品质,温润,含蓄,宽厚,包容。
从最早开设在上柏鸿渐岭的麻风病院农场,到姚雨冰先生到访报恩寺,德清,悬壶济世,在冥冥之中有了某种神秘的联系。
早年,为了给麻风病人寻找一方合适的山水,姚雨冰可谓踏破铁靴,而当他寻访到报恩寺时,德清人敞开了最宽广的胸怀。在接受采访时,姚雨冰依然清晰地记得,当年,他有意在报恩寺建立麻风病院时,德清政府各相关部门是如何积极地配合。“我非常感谢他们,在那个时代,麻风被认为是最可怕的传染病,好多地方连谈都不敢谈起,德清却接纳了。”
鸿渐岭,下柏,报恩寺,这三处幽静之所,先后都成了麻风病人临时的家。我们难以想象,在当时,需要怎样的侠义与慈悲,才愿意敞开胸怀,容纳这些无家可归的人。浙江麻风病院建成后,我国三军麻风病人都曾受惠于此,一批批病患,沐浴了德清山水带来的清凉与温厚,从身体,到精神,脱胎换骨的历程,让他们倍感这自然与人文的厚爱。
在上柏麻风村,每一年,都会有义工前来,为老人们理发,这个爱心行动已经坚持了很多年,被人们赞誉为“义剪美”。
有一次,我正在采访休养员老徐,只听摩托车的声音突突突地前来,原来是邮递员董忠平送报来了。董忠平今年43岁,从1990年就开始送报,他看起来有些清瘦,却很精干。他已经为麻风村送报很多年了,“本来可以放在门口传达室的,但我每次都把报纸送到村里老徐这里,想想老人们行动不便,对我来说只是举手之劳。麻风村这条路,我的感觉是绿色通道,再不方便,再远,也要送到。”话语很朴素,就像邻居间的情分,甚至连谢谢都不用说出口。
这是德清,也是中国,有多少人,他们曾经给予麻风受累者以最为温暖的关切。义工、志愿者、社会各界,他们是推动创建“没有麻风的世界”的力量。
1994年,PBrand教授在第14届国际麻风会议开幕式上作了演讲。“荣誉应归于先驱者,虽然与我们当今能做的事业相比,他们做的还不多,但他们克服了世界的藐视及恐俱所带来的困难,如夏威夷莫罗卡依岛上的达米恩神父,他曾献出自己的一生直至逝世,因而只有身后的荣誉,又如汉森,他取得的科学成就乃是今天进展的基础,还有其他人,多数已去世而未曾留名于史册。他们为人类服务从未考虑过报偿或成功与否,他们所依靠的是内在的力量,他们是平凡的人。对上帝的奉献及对人类的爱就是他们内在力量的源泉。”
我们回顾,我们缅怀,我们为“创建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而努力。在第18届国际麻风大会上,大会主席Marcos Virmond博士向与会代表宣布了下一届国际麻风大会将在中国召开的消息。刚刚当选为国际麻风协会执委的张国成教授,代表中国代表团向所有参会者发出诚挚的邀请,欢迎大家到中国参加第19届国际麻风大会。大家将在北京共同商讨一个主题——未完成的事业:终止传染,减轻残疾,促进融合。
在上柏,有一个麻风资料陈列馆,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新中国麻风防治六十多年的历程。从杭州广济麻风医院开始,到现在,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兼程,一代代麻防人的足迹,以及大量麻风受累者的重生,还有这里涌现出的世界级麻风专家马雅各和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潘美儿的耀人光辉,足以支撑起一个史料丰富的博物馆。
这里,已经是全国卫生职业精神培训基地和全国麻风宣传培训基地,从这里出发,上柏精神将渐次扩展至全国及全世界。作为中国麻风防治协会的副秘书长,王景权医生正紧张参与筹划着第19届国际麻风学术会议。相信,2016年在北京召开的这次大会,对于中国麻风界,将有里程碑的意义。
对于上柏麻风村的医生护士来说,这次国际麻风学术会议,更将是一个全新的开端,他们将有机会在北京国际讲堂上宣读麻风村研究出来的学术成果,展示浙江人文关怀的现实成就。这是中国故事,也是世界故事,是麻风村传奇,也是人类与疾病抗争的真实记录。而以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徐小童为代表的另一个群体,将在北京发出响亮的声音。他们将代表中国及全世界的麻风病人,告诉世界,麻风病人曾经的耻辱已然过去,麻风病人也可以自强自立,在现代社会实现人生的价值。
而所有的一切,麻风受累者,麻风病防治,悲伤与欢乐,一路走来的艰难历程,披荆斩棘的过程,都将成为一枚特殊的邮票,被纪念,被珍藏。那些麻风病院、麻风村,或许将成为全国20万麻风病人养老的地方,这个特殊的所在,同时也将以另一种方式,接纳残疾人、社区老人。在这里,只有安详的晚年,不再有隔膜,不再有歧视。只有仁慈,只有尊严。
所有的人类曾经与麻风共存的时间、空间产生的人和事,将成为博物馆的展品,“是人类社会通过展览来铭记的少数疾病之一”。
中央各部委联合发出的《2011年—2020年全国消除麻风病危害规划》,对麻风受累者提出了最具人文关怀的建议,世界,正以不同的姿态消除麻风危害。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正缓步向我们走来。这个世界,有对于人权的最高致敬,有对于过往的深刻忏悔与反思,有对于灵魂的宗教般的洗濯。
当有一天,我们身边不再有麻风病人,我们身体健康,灵魂洁净。所有的先辈们曾经体验的痛苦与悲伤,哀怨与绝望,以及没有尊严的岁月,都将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殆尽。唯有那一座座博物馆,依然诉说着当年事——这大约是纪念这种疾病最好的方式了。
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生命至上,尊重人性和人权,没有麻风心态的世界。
“我们已经消灭了麻风”,身体的麻风、心灵的麻风——是愿景,是所有麻防人的心愿,也是人类的共同期待——我们终将生活在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
方格子
试图记录一段历史
方格子
有学者曾经对某大学作过一次问卷,结核、艾滋、恶性肿瘤、麻风,这些侵袭人类的疾病中,你最害怕自己得什么病,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回答:最怕得麻风。
2014年夏天,我接到浙江省作家协会交托的这个写作任务。惴惴不安之际,我携着采访本走进了德清县金车山下的“中国麻风第一村”——浙江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上柏住院部。
依然记得在麻风村采访医生时,那些孤寂的夜晚,忽然卷地而起的风,裹挟着树叶,在这个清冷的山坳,仿佛有无数的魂魄在暗夜里哭泣,这种想象,让我在回到酒店房间后,依然心有余悸。记得有一次,在麻风村待了大半天,原定接下来的三四天,我还到村里采访。然而到下午三点多时,却发现自己再也不能留下来,打电话让师傅把我接出去。到了德清县城,师傅说,方老师,明天什么时候来接你去麻风村?我想了想,很快改变主意,师傅,麻烦你在楼下等我,我马上下来,我想回家了。
我感到莫名的压抑,畸残的容颜,残缺的身体,内心有说不出的难受。我从心底敬佩他们,麻风病受累者,但我不能长久地与他们对视。
这次写作的艰难,远远超出我预料,回头再看,真不知道,自己是如何一步步走过来的。梅雨季时,写作进入瓶颈期,进退维谷,不是绝望,是抑郁。仿佛是为了应和漫长的雨季,内心万般脆弱,动不动就落泪,像个怨妇——我很不喜欢这样的角色。
我这是怎么了?
终于见到阳光,坐在窗台下,看窗外绿色,生命依然葱茏,内心难得有了忽然而至的愉悦。
我想,我是坚强的,这种坚韧的力量,一部分拜年龄所赐,另一部分,来自于这次写作的历练。在漫长的麻风病史上,麻风病人遭遇了人世间最为不堪的境遇,他们被放逐,被驱赶,被疏离,被烧杀。然而,他们对于生命的渴求,依然如炽热的火光,穿过重重岁月,抵达我的内心。有良知的学者、医者,抑或普通民众,对于麻风受累者的有力观照,感动着我,协助我从深渊一般的泥淖中,拔足而起——感谢这特殊的磨砺。
可以这么说,我从一个完全的旁观者,到心存惦念。惦记逝去的人和事,这种自觉,让我在琐碎的日常里,看到另外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有那么多的人,探求真理,殚尽竭虑,鞠躬尽瘁。的确,当我着手采访,收寻资料,大量地走访之后发现,在探寻科学真谛的道路上,在国际麻风学术背景之下,中国从未缺席。从明清时期,到民国,再到新中国麻风病防治六十年,是值得记录的历史。我希望这部长篇纪实作品能忠实地记录我国医学史上这一段特殊的时期。因为他们的努力,相信,我们的世界将不再有麻风。
【责任编辑 李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