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媒体的商业,而不是内容的商业

  • 来源:通信产业报
  • 关键字:阅读终端,微信,微博
  • 发布时间:2015-12-23 16:25

  用户阅读终端向手机转移的趋势不可逆转,但内容仍然是核心竞争力,媒体的发展也仍然需要品牌价值、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来支撑。

  过去两年多,是一个自媒体快速甚至膨胀生长的过程,我们看到大量的个人作者、传统媒体转向了移动平台进行经营,甚至我们看到社会上有一种说法是“人人都可以成为新媒体”。

  阅读向移动端转移的趋势不可逆转

  媒离不开体,体离不开媒。任何的内容其实是离不开传播介质的。媒体的传播介质一直在不断的变化,在过去的50年我们看到,从报纸到电台、到电视,再到PC互联网,一直到最近5年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可以看到媒体传播介质在快速发生变化。

  阅读终端碎片性、便利性目前来看全部集中在手机端上,对于这个趋势我们认为,第一,不可逆转。第二,在未来的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我们还看不到一个新的媒体介质可以替代手机。所以我们讨论什么样的新媒体可以成功,核心就是讨论一个新媒体如何在手机这个新兴介质上传播。

  流量不等于品牌价值

  现在可以给媒体和作者带来流量的移动媒体平台特别多,比如说微博、微信,以及各类资讯和媒体客户端,但是用户在这些平台消费内容的时候,对媒体品牌的认知是完全不同的。我们把用户阅读内容比作吃鸡蛋,当用户进入微信公众号消费内容的时候,他是先找到那只他喜欢的母鸡,再吃那只母鸡下的蛋。在微博里面,吃鸡蛋的同时他知道是哪只母鸡下的蛋,但是在其他的很多媒体平台,用户每一天会源源不断地消费内容,吃很多很多的鸡蛋,但他很少关注下蛋的母鸡是谁。

  我们认为,不是所有的平台用户消费内容都可以转化成用户对于这个媒体品牌的价值认知的。什么样的媒体平台可以塑造媒体的品牌?我们认为在这样的媒体平台上,每一次的阅读都应该是对媒体的品牌认知,比如用户在消费你的内容的时候,必须要强烈感知到你的媒体品牌。

  能够随作者转移的才是有价值的用户

  过去一年多,自媒体的投资特别热,我们经常看到新闻,有自媒体拿到了一千万元的投资,另外还有新媒体拿到了一亿元的投资。我们过去一年多里面也研究和投资了一些自媒体。总有一些自媒体说,我们在这个平台粉丝量多少、每天的流量多少,我们最高的时间一天100万—200万流量,基本上跟一个报纸的价值相等。

  我们看一下《华尔街日报》,我们注意到,不管《华尔街日报》在传统报纸用户还是在客户端,在Facebook、Twitter排名都是很高的,《华尔街日报》的用户群体可以跟之强迁移,媒体只有拥有这样的用户群体我们才认为它拥有了自己的用户价值。

  那么什么叫用户,什么叫访客。一个愿意跟随你到天涯海角的,我们认为他叫用户。一个路人,只是看你的内容,我们认为叫访客。用户有三个属性:第一,用户认可你的观点,认同你的理念,他跟你有情感的联系。第二,用户通过你的品牌路径消费你的内容,而不是在一些内容路径上随便翻看你的内容。第三,用户愿意跟随你的品牌迁移到新平台。

  收入不等于商业价值

  媒体的商业变现跟内容的商业变现是有根本的差异性的。内容的商业变现是基于流量的变现,很多媒体平台出的是正文页广告,这是基于内容的商业变现。基于媒体的商业变现,是基于你自己独特的品牌和自己独特的用户群体,而不是基于流量的商业变现,这对于传统的媒体和商业媒体而言,基本上大家非常认同。但是,现在移动媒体平台上很多人无视这种商业规律。我们希望商业变现是客户认同这个媒体的价值,而不是认同这个平台的商业价值。

  过去两年中,也有很多人说微博要做正文页广告,要做基于流量的广告。其实我们做自媒体商业变现的核心原则是,让客户因为认同媒体价值付费,而不是不区分媒体按流量付费。不管我们三年之前做微任务,还是2015年做打赏,我们一直秉承的原则是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价值,即使这些媒体粉丝相等、流量相当,但是他们的价值是应该有差异的。微博鼓励并且支持媒体价值的差异化。

  (本文根据王高飞在首届V影响力峰会上的演讲整理,有删改,标题为编者所加,未经本人确认。)

  新浪微博CEO 王高飞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