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谁最大?

  • 来源:读者新周刊
  • 关键字:春晚,六小龄童
  • 发布时间:2016-02-18 15:38

  过年这件事,中国人一向有一种统一标准:大过年的,至于吗?言下之意是,过年不仅仅需要小家团圆,对社会和谐也是有具体要求的,平平安安过大年是每一个中国人在新春之际的缺省思维模式。数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积累,待到现代商品社会和全球化的全面替代,过年或许在很多人眼里,“传统的年味”正在越来越淡,但是“平安过年,和气生财”这些朴素的传统观念还是“年”的主旋律。

  猴年一上来就乱哄哄的,六小龄童经典形象的“美猴王”没有/没能/没想上春晚这件破事,一时间令社交网路沸反盈天,一如没有了齐天大圣的花果山一样。

  或许很多人扯到了网络暴力,但是却没有注意到真正的重点。在魏武挥近期的一篇万字雄文《2016年媒体星战三部曲》中,有这样简短的一句,或可管中窥豹——报纸、广播已经出现连续两年下滑,期刊业2014年进入下滑。电视业在2014年得到16%增幅,这和电视业某种程度上的自救有关。

  2015年电视行业的整体统计数据虽未出炉,但是毫无疑问,过去的一年,电视行业的重要性是远超其他媒介的,至少比大多数抱怨朋友圈侵占太多私人生活的手机用户以为的,要重要的多。各个视频网站那些动辄数个亿播放的热播电视剧就足够说明问题了,追过芈月传、追过花千骨的人总不至于真的天真认为,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上看的剧,就属于“互联网生意”而和传统电视行业没一毛钱关系了吧?

  再举一个例子,如果你现在还有陪父母看《新闻联播》的习惯,你一定会注意到,每天节目结束,主持人都会说一句“欢迎大家关注央视新闻的两微一端(微信微博外加客户端)”,这变化不可谓不大了。

  回到今年春晚美猴王“根本就没有被邀请”引发的一连串舆论风暴,背后其实只说明了这样一件事——现在的观众并非完全不看电视了,很多人只不过是在用手机、平板电脑躺在床上收看电视节目了。也许大家也不怎么看春晚了,也许大家只是不会年复一年在除夕夜一家人挤在沙发上看春晚了。春晚这个节目就类似国足比赛,也许人人都骂国足走不出亚洲走不向世界,但现在还有比赛输了,铁杆球迷摔的八成是手机而不是电视机了。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那些为六小龄童鼓而呼的网友或许引发了为正常人所不适的“网络暴力”,又或者,只不过是习惯了微博转发和微信点赞的手机用户,年复一年在遇到“春晚”这个老怪物,他们也想介入节目的某个环节,来表达自己的声音。

  也就是说,六小龄童能不能上春晚,并不是重点,重点是“春晚的节目应该是观众说了算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以“六小龄童”德高望重代表“最佳美猴王”为契机,什么春晚总导演什么节目单,这些春晚习惯良久的运作模式,在手机用户面前,是完全无关痛痒的非重点。

  所以春晚不是“怎样做才能让全国人民满意”,而是“怎样改变才能让观众参与进来”。至少今年我觉得是别指望了,毕竟那么大一个系统工程,那么复杂的多方考量和关系网络,犹如天猫双十一一样,对于很多演艺界人士来说,春晚就是“一年一开张,开张吃一年”的事情。谁上谁不能上,真的是牵一发动全身的事情。

  想想也是有趣,孙悟空这个形象,表面上看,是一个非常叛逆、反传统的,革命者的形象,但实际在西游记里的身份,只不过是一个常年背锅的老实干活的角色,伺候心慈手软、是非观念全看演技的唐僧。某种程度上来说,春晚一度就是唐僧这样的角色,只不过,观众越来越猴精了。

  互联网发展到眼下这个过年都是人人拿着手机抢红包的节骨眼上,春晚也得放下身段好好想想怎么吸粉的事情了,别粉没吸来,反而搞成了洗粉,那就得不偿失了。

  毕竟过年,春晚固然老大,你再大也大不过观众。对观众来说,这个时代前所未有赋予我们这么有利的身份和地位,你说你还死守着过年就得看春晚,是不是也有点OUT了?

  (文/顾罡)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