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年”味

  • 来源:读者新周刊
  • 关键字:红包,过年
  • 发布时间:2016-02-18 16:22

  70、80年代的小时候,特别盼望过年——有新衣服穿,有常年吃不到的食物和零嘴,还有父母和其他长辈一年一次封的红包,都是物资匮乏年代小孩子们心驰神往的东西啊!年,也就显得格外珍贵!而且新年里,孩子们可以说是百无禁忌,可劲地吃,可劲地玩,再淘气的举动,大人也会没奈何、好脾气的包容。就算没有丰富的电视节目观赏、没有灿烂的烟花、爆竹可放,光节日里呼朋唤友约上几个小伙伴去满城里转转,在喧闹的人群里嘻笑扎堆,尝尝难得一吃的地道小吃,看看买不起的花灯,逛逛有趣的花鸟市场,那就是莫大的享受。

  那时候过年感觉很忙,兴奋的起点一进腊月就开始酝酿。大人们早早的开始准备过年的各种食材。拿出攒了许久的各种票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家还是计划经济供给制,买食物与用品要同时用票据和钱购买)与钱像小鸟搭窝一样一点点从菜场、供销社换成数量有限鸡鸭鱼肉和瓜果蔬菜,然后再煎炸烹炖制成半成品摆放起来备用,小孩子们也被家长们安排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而年的气氛就在人们精心劳作中慢慢发酵、变浓。

  现在的人们靠手机、电脑、电话、快递将彼此的心意与祝福送到,却也少了面对面的欢畅交流,那时候流行互相串门似的去拜年。三十多年前的部队大院,每排房子是以单位为编制的,于是常常看到这样的一个场景:一两个要好的同事,相互约去某一家拜年,喝茶聊天后,这家的男主人再与来者一块出门去下一家,于是往往变成一群人去某家拜年,人一多就热闹,有时房子小,人都坐不下,就开着门站在屋里屋外拉呱,喧闹得快把房顶掀了,小孩子们也趁机像小鱼一样溜到邻居家的饭桌上多抓一把瓜子、糖果放到自己小口袋里潇洒一回。这时候的大人们常常假装看不见,甚至主动将零嘴分送给起哄的孩子们。如果亲戚朋友多,关系又走得近,主人还要留饭,可能直到小年,互相之间还没转完呢!

  如今简单了,一个电话或者一条短信就搞定了,人与人的距离却反而远了。我想这祝福的传达可能不仅仅限于能看、能听,或许那一张张曾经熟悉的面庞上质朴、真诚的笑容在彼此心间的流淌才更让人窝心。

  过年是什么?过年就是让亲朋好友有个相聚、沟通的机会,让那些因地域而隔开的家族成员们再次聚集;让一天天长大的孩子们有一个孝敬父母、陪伴长辈唠嗑的宽裕时间;让忙碌了一年的人们以节日的名目放松、亲近,在家人精心准备的香味扑鼻的饭菜香中感受家的温馨。

  中国人的过年,说白了,就是以家的名义招唤远方游子归巢的号令,所以过年了,就带着孩子回家看看,而家中有了老人与孩子的欢笑才更有年的味道。

  (来源:中国石化新闻网,有删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