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毛细管作用》

  • 来源:廉政瞭望
  • 关键字:文字狱,士大夫
  • 发布时间:2016-04-21 10:43

  从晚明到清代前中期,社会风气发生重大转变,一大表征便是士大夫政治定位的不同,清代读书人渐失儒家士大夫的淑世情怀。至于转变的推力,自然要推清代前期严酷的文化高压政策,但这样的文化管控行为,是如何作用于一般读书人的思想世界,以往史书中只是一个大概轮廓。

  本书尝试描述这个过程与机制。作者把权力比喻为通过毛细管的水,作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甚至普通读书人内心最隐秘的部分。他论述了一种“非政治化”现象:“清代政治对文化领域之压制最大的影响,是因涟漪效应带来各种文化领域的萎缩、公共空间的萎缩、政治批判意识的萎缩、自我心灵的萎缩,形成一种万民退隐的心态,‘非政治化’的心态”。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就是这种“非政治化”状态的写照。“非政治化”并不是不要政治,而是不能议论政治,或者自觉地不对政治发言。这当然也是一种政治化,或者干脆说,“非政治化”的状态本身就是过度政治化或曰“泛政治化”造成的。

  权力的“毛细管”究竟是什么?书中提到,有一些有形的管道,例如各地设立的书局等,但更重要的还是无形的管道,即士大夫群体对于信息与情绪的传播:有的人尽量避免留下字迹,有的人与人交谈时从不谈及敏感话题,有的人涂抹掉藏书上可能犯忌的人名和字词。这些现象一旦出现,自然会引起恐惧和模仿。正是在这种气氛之下,读书人才开始“自觉地”远离政治。

  本书更大的启示在于,权力与文化并非单纯的压迫与受害的关系,权力通过日常的种种渠道,也在改造和形塑着文化人的行为与面貌,最终把读书人变成它所想要的那个样子。而这一过程,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读书人的自我压抑和自我规训来实现的。

  《再度觉醒》

  本书作者普里莫·莱维不仅是作家,也是一名化学家,还是奥斯维辛174517号囚犯。他因参与反法西斯运动被捕,送至集中营,成为奥斯维辛集中营最重要的记录者和见证人。战争结束后,他回到故乡都灵生活。本书是他的幸存者三部曲之一,另外两部分别是《活在奥斯维辛》、《缓刑时刻》。

  1945年,普里莫·莱维与另一些奥斯维辛幸存者,被苏联红军从德国死亡营中解救出来,返回意大利时,经历了一段奇妙而坎坷的旅程。他经过了苏联、匈牙利、罗马尼亚,途遇形形色色的幸存者:出生在集中营的无名幼童,精明独立的希腊人,轻快活泼的乌克兰姑娘,向意大利人寻求庇护的德国军妓……每一个人都怀揣着不同的故事,要去往不同的地方,但每一个人都依靠生之意志坚强地活着。

  对莱维而言,这是一段绝无仅有的休战期:不仅指外部世界的休战,也是经历了奥斯维辛摧残之后,试图重返光明、重建秩序之前的过渡阶段。这本记忆之书,载满了死亡、流离与痛苦,也记录了信仰、希望与勇气。

  文_江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