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能全面创新 “云”“数”交织ICT最强变革力
- 来源:通信产业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互联网,ICT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6-07 16:53
当互联网从外在的工具演变成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效率引擎与消费引擎,随着“互联网+”战略吹响经济转型全面创新的号角,云计算和大数据已经成为“互联网+”战略的重要支撑,以无法预料的速度深化对于产业的影响,在全产业链的共同推动下,成为ICT领域最强劲的变革力。
“经历了全球范围对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的探索期和长时间的技术拓展期,未来信息处理的集中化、IT云化成为必然,将进一步促使网络随云而动。”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新生在接受《通信产业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同时,云计算为数据的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提供了基础,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成为共识,因此大数据将逐渐成为云计算在未来最大和最紧迫的技术和服务压力。”
动力升级
互联网+带来云计算与大数据应用需求的上升,基于云计算的互联网+新应用、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推动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
2015年,我国公共云服务市场规模已经突破了100亿元,以超过20%的增长速度位居世界市场增速的前列。其中IaaS市场总收入超过40亿元,同比增长逾60%。如今,国内云计算市场企业级云应用持续升温,智慧城市和工业等重点行业应用引导云计算重要市场,垂直行业的云应用取得突破。
与此同时,大数据也成为影响人类生活的重要科技力量,正如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张峰此前在演讲中所说:“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
因此,驱动云计算与大数据两大技术发展的因素正呈现出新的升华。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副司长陈家春在2016中国通信行业云计算峰会致辞中表示:“一方面,随着我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启动和流媒体需求的高速发展,云计算的应用需求不仅持续增长,而且不断升级。另一方面,政府对云计算发展的引导和驱动力度也在进一步加大。”
根据国家发布的大数据发展战略,2017年云计算在重点领域的应用要得到深化,2018年大数据将会深入到各行各业。“在技术层面,大数据对云计算的发展也提出新的需求。”张新生表示,“大数据对云的需求表现在扩展性、弹性、资源池化、自助服务、可度量、低成本、按需支付和故障容错等多个方面,‘云’随‘数’走也是两大技术未来的必然趋势。”
据介绍,今年工信部提出了多个“云”“数”相关重大项目包括近50个专项,专注于研究云端融合的感知认识与人机交互技术、基于模式和数据驱动的新型软件、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基础设施以及大数据分析应用与智能等重要领域。
行业加深变革
自云计算与大数据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入后,云计算与大数据给各个行业带来变革,许多行业也同样影响着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本身的发展,行业、产业和技术的互相影响也越来越复杂。
中国电信云计算分公司市场部总经理杨居正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几乎各行各业都在关注“互联网+”,关注云计算与大数据的作用。在电信、金融、医疗、教育、零售、制造、交通行业,越多的行业垂直应用的深入,表明越要更深入地挖掘“云”“数”的潜能,“云”“数”的应用技术,同样也意味着需要更多的人才,以及在安全等方面建立完善的机制。。
现在我国各个行业的云计算与大数据发展参差不齐,需求也有着较大的差异。
“项目型是比较初级的需求,即在原有系统引入大数据技术和云平台;较高的层次是借助云化的机会与数据能力实现业务重构。”杨居正指出,“传统行业并不是只能被动地防守,实际上拥抱互联网+,拥抱“云”“数”技术可以通过两条路径:之前,互联网公司通过跨界发展颠覆传统行业;今后,传统行业也能够积极主动地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创新,依托互联网实现转型升级。”
全产业链推动“核聚变”
“云计算和大数据是典型的平台经济。”中国联通信息化事业部副总经理范济安在谈到市场发展情况时给出这样的观点。主要表现为:数据量大,需要复杂的技术来支撑,需要整合不同的技术;数据来源多,需要多家合作,需要交流交易的空间和场所;云计算需要通过网络连接来获取资源、技术与应用服务。因此,未来需要全产业链的力量共同推动云计算与大数据更紧密地结合,逐步推动ICT产业价值的“核聚变”。
在国内,云计算与大数据市场里面的主力阵营囊括了来自不同背景领域的玩家,他们的聚焦领域、市场目标均有所差别,发展都非常迅速。
互联网巨头无疑是国内“云”“数”市场的最有力的竞争者,互联网行业更是“云”“数”发展的重要空间。运营商因其网络、IDC与客户等先天优势而迅速崛起。
国内三大运营商均以打造自有品牌为核心,依托雄厚的带宽资源和历史关系积累,在政务、教育、医疗、能源电力行业和智慧城市、制造业等国家战略核心领域展开攻势。
例如中国电信为行业云提供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可实现云网融合、安全和可定制,具有全网布局、分级承载、全球资源和属地服务等优点,正积极推动云产品的行业化升级。
还有中国联通为了促进云计算和大数据更好地融合发展,推出一个运营机制——大数据生产运营机制,二套管理体系——企业数据标准体系、数据安全管理体系,三个平台——应用平台、大数据平台和云平台。
此外,传统设备商转型切入“云”“数”市场,如华为、爱立信等战略转型之后,技术实力也不容小觑。
“数据业务和云服务未来将逐渐成为这些玩家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张新生表示,“未来云计算与大数据在更深层次上的加速整合,将迫使各方面的玩家能够满足为各行业提供‘云+大数据+IDC’的一体化运营和服务,以满足政企、行业及互联网用户的差异化需求。”
本报记者 徐姗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