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佳士得秋拍 朱铭雕塑吸引眼球

  • 来源:艺术生活快报
  • 关键字:佳士得 秋拍 朱铭雕塑
  • 发布时间:2010-10-29 17:00
  朱铭的作品内涵丰富,《乡土》《人间》及《人物》系列包含浓厚的生活情感;《太极》系列更堪称经典。四者都各有特色,平易近人,吸引了原来不太欣赏中国现代艺术的人,也开始进入收藏、鉴赏艺术品的行列。西方收藏家喜爱他的雕塑,认为它有立体派的风格、简洁形体兼具抽象化、极简主义的表达方式,彷如东方的亨利.摩尔(Henri Moore)、东方的布朗库西(ConstantinBrancusi);东方收藏家也同样深爱他的作品,觉得他精确传达了中国传统、「太极」精神,又极具现代感,把中国雕塑由最初的工艺层次提升为一种创造美感的艺术形式,影响和开创的风潮,都是其他同辈、新晋雕塑家难以望其项背。在这个角度来说,朱铭就仿如是中国现代艺术的代言者、推广人,也成为中国雕塑艺术的代表者,重要性媲美于抽象油画艺术的赵无极。

  中国雕塑由最初的工艺品渐渐提升为一种创造美感的艺术形式,走过了很长的路途。而最能阐述这种发展路程、呈现中国雕塑艺术价值的,还是首推朱铭一人,也惟有朱铭一人的作品才有这么丰富的内涵来阐述中国雕塑的特色。朱铭的艺术探索,其精神、其方向、其形式,都奠定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方向,开辟了一种根植传统、重新演绎、从「工艺」走向「艺术」、由「本土」走向「国际」的成功路向,足以成为中国雕塑艺术发展的一个完美范例。

  要想研究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道路、未来走向,朱铭的作品都会是一个重要的研究点和范例。

  《肘底看捶前动》有着一种开创性的意义。

  创作于1976年、属第一批的太极木雕作品,在日本东京中央美术馆朱铭首个日本个展中展出,震撼了跟木雕有深厚渊源的日本美术界,自此开展了他三十年的太极创作之路。它奠定了朱铭的个人风格,标志着艺术家在乡土主题另辟蹊径,建立卓然挺立艺术形像。巨型雕塑创作,将朱铭作品提升到公共艺术的层次《掰开太极》义。作品标志着朱铭在单人太极以外,开展了二人对招的太极作品,力图探索太极中的交流、牵引关系。《掰开太极》直接启发了后来的《二人对招》系列和高度简化的《拱门》系列。其出现,标志了朱铭太极主题的扩展和深化发展,在朱铭太极系列中有极为关键的承先启后地位。

  这件青铜作品创作于1982年,是同类主题最早的一件青铜作品,也是被朱铭视为以木材翻铜制作方法中的一件代表作品。作品的其他版数多次入选朱铭的世界各地的个展,属《太极系列》中有代表意义的独特作品。

  这件作品超过两米高,是户外景观型的巨型雕塑,也把朱铭雕塑提升到公共艺术的一个层次。自《掰开太极》以后,朱铭也开始创作更多户外景观型的巨型雕塑,呈现中国雕塑的更多发展可能性和抽象美感。他的大型作品也因此一直深受亚洲以至欧美藏家喜爱。美国亚特大市、堪萨斯大学、韩国奥林匹克雕塑公园、巴黎梵登广场、香港中国银行总行、中环交易广场、香港中文大学也都能找到大型太极雕塑的踪影。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