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的青藏高原上的藏族人们,藏袍是最能适应这样气候的服装。夏天是布袍,冬天换氆氇袍或皮袍,藏袍的衣料好,有较强的防寒作用。
【藏袍的穿法】
藏族人喜爱穿一种宽大的氆氇长袍,在长期游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生活习俗。藏袍是一种左襟大右襟小的右衽大领长袍,袖筒长出手指三四寸,下摆也长过脚面二三寸,穿衣时常将大领顶在头上,然后束紧腰带,打好襟结,将头伸出使袍身自然垂落在胫膝之间,上衣胸前形成一个口袋。外出时,可将木碗、酥油盒、糌粑袋等随身物品放入袋内。晚间睡觉,可将长袍脱下,铺盖全身,因此藏族人民外出一般不带行李。
穿藏袍的讲究之处在于扎腰带,不同情况有不同扎法。出门时往往扎得藏袍上半身宽松,便于穿脱袖子,又可以充当一个宽敞口袋,里面装吃糌粑与喝茶用的碗,以及杂七杂八的各种用品。这种扎法同时把藏袍下半身提高,便于骑马走路。西藏高原的气候被称为“一天四季”,夜间遍野冰霜,中午又可能烈日炎炎,藏袍却可以变换不同的穿法适应各种天气,热的时候上半身外面的藏袍脱掉,藏袍被腰带固定在腰间不会滑落,同时保护着胃和肾。在牧区没有椅子,也几乎不用床,人们不论在哪都坐在地上,睡在地上。皮制的藏袍最隔凉,又不怕潮湿。藏袍的宽度足够一半铺一半盖,展开的长度正好能从头盖到脚,所以藏袍是牧区最适合的被褥。虽然有些牧区的人家也开始有棉被,但多数人至今仍然还是长年用藏袍,白天穿,晚上盖。
藏族人民还有一个习惯穿法,即只穿一只袖,袒露右臂,将右臂的袖子从后背绕到胸前,搭在右肩上。对藏袍的这种穿法,有历史原因和实际生活需要的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藏族人民主要聚居在青藏高原地区,这里有“世界屋脊”之称,海拔高,风大,气候干寒而多变,藏袍可以挡风御寒。遇到炎热天气,可把双袖褪下,束于腰间,这样既方便劳动又可散热。但是高原气候变幻无常,一日之间阴云雨雹常有戏剧性变化,温差极大,因此藏民习惯只穿一只袖,这样既可以保持正常体温,又方便右臂操作散去一部分余热。这是在气温多变环境下一种自我调节的适应办法。
【藏袍袖子的作用】
比如藏袍的袖子:很多人看到藏族人民舞蹈时,藏袍的袖子被很好看地甩来甩去,其实际的作用在于既能保暖,同时又不影响手的灵敏。手套固然也能保暖,但以西藏高原的低温,必须厚到相当程度,以至不摘手套就无法点烟、开酒壶盖,更别说捏糌粑等等。而手缩在袖筒里,做所有这些事都不耽误,又不会冻手。
尤其是长时间骑马,手在袖筒里拉缰绳,既暖和,又能灵敏地控制坐骑。如果需要策马狂奔,则可以把一只胳膊褪出袖子挥动马鞭。当需要两只胳膊都活动自如时,可以把两只袖子都脱下来,系在腰间,弯腰干活也十分方便。久而久之,藏族人民穿藏袍只穿一只袖子形成了习惯。
穿藏袍脱掉一只袖子,除了便于调节体温,便于参加体力劳动外,其实也很美观。藏族人民也是很爱美的,穿一只袖子脱一只袖子,也显得藏族同袍更豪放,威武,气派。(内容来源网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