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

  • 来源:方圆
  • 关键字:自制食品,肉毒毒素,抑郁
  • 发布时间:2016-08-18 15:05

  Q 自制食品危险吗?怎么避免?

  A 近日,有媒体报道,因食用自制臭豆腐中毒,一家三口发生急性肉毒毒素中毒,住院抢救一个多月花费近40万。肉毒毒素听起来离生活很遥远,但它也可能潜伏在食品当中,带来严重的健康威胁。

  在中国,肉毒毒素中毒发生最多见的地方是新疆,根据新疆的数据统计,由发酵豆制品(臭豆腐、豆瓣酱等)引起的占80%以上,发酵面制品(甜面酱等)引起占10%左右。在日本,鱼制品引起的中毒较多;美国以家庭自制罐头、肉和乳制品引起中毒者为多;而欧洲的中毒案例则多见于腊肠、火腿和保藏的肉类。

  肉毒毒素毒性很强,但它也有很明显的弱点:怕热。肉毒毒素在高温环境里很不稳定,通常只要在75~85℃加热30分钟,或者100℃加热10分钟就可以将它们破坏。

  而肉毒梭菌产生的芽孢更难对付。肉毒梭菌芽孢抗热性很强,即使是高温处理也很难杀死,一旦条件合适,它还可以继续生长繁殖。当然,把少量肉毒梭菌芽孢吃进肚其实并没有直接摄入毒素那么危险。芽孢是休眠状态的细菌,它还没有恢复生长,所以这时候并没有毒素。而且,成年人的肠道里早已有稳定的肠道菌群,少量肉毒梭菌芽孢斗不过这些“地头蛇”,因此它们对成人的危险性相对较小。然而,在婴幼儿体内情况就不同了。由于肠道菌群还没站稳脚跟,肉毒梭菌芽孢在婴幼儿肠道中繁殖并产毒的风险更大。因此,可能被肉毒梭菌芽孢污染的食物(例如蜂蜜)不要给小于1岁的孩子吃。

  自制食物时,要注意卫生操作。尤其是那些要长时间放置的发酵食品,要格外小心杂菌污染。如果实在没有把握,最好不要盲目自制了。加工后的发酵豆制品等,如果吃不完要尽快低温储存。(解答人阮光锋:营养与食品安全硕士)

  Q 动物也会抑郁吗?

  A 养三文鱼的人都知道,有一类鱼,不想长大。同一池子里,其他鱼在吃吃吃游游游长长长,这类鱼则发育迟滞(Growth-stunted),不吃不动,恹恹地浮在水面上,一副很想去死的样子.这样的鱼为数不少,有时能占到全部鱼的四分之一,它们被叫做“自弃鱼”(drop out),也叫“败退鱼”(loser fish)。

  一直以来,人们都不明白这些鱼到底怎么了?遗传?辐射?传染病?还是智子控制?北欧的一群研究者在《皇家学会开放科学》发表论文指出,这些鱼,可能是严重“抑郁”了。

  从身长和重量来说,自弃三文鱼身长仅有普通三文鱼的74%,体重仅有其26%(普通三文鱼平均身长24.9厘米,重177.4克;自弃三文鱼平均身长18.4厘米,重46.6克)。五个月后,自弃三文鱼身长仅有普通三文鱼的67%,体重仅有其21%(普通三文鱼平均身长38.2厘米,重718.5克;自弃三文鱼平均身长25.8厘米,重153.5克)。

  不吃不动,后果严重……在对这些三文鱼进行解剖后,研究者发现,这两类鱼不但外表差很多,内分泌也差很多。

  首先,自弃三文鱼血浆中的皮质醇浓度偏高,这提示它们比普通三文鱼压力更大;而在经历额外压力后,皮质醇还会进一步升高,表示它们的皮质醇系统对压力仍有反应。

  普通三文鱼的5-羟色胺系统运作正常,能对外界环境做出即时改变。在遇到额外压力时,普通三文鱼的脑干里的5-羟色胺浓度、代谢物5-羟吲哚乙酸(5-HIAA)浓度以及5-HIAA/5-HT的浓度比值全部迅速上升。从这些值来看,自弃三文鱼长久处于高焦虑状态,有类似抑郁的发病倾向。如果在人类中做粗略的类比,妥妥地属于高自杀风险群体。(解答人游识猷:遗传学硕士)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