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给我们的是精神之核

  • 来源:创作评谭
  • 关键字:梁衡,人生,哲学
  • 发布时间:2016-08-31 09:58

  在自然界,多数果实中都有一个核,这个核也是种子,有了这颗种子,不仅可以让果实得以代代相传,而且核里边的果仁也是营养最为集中的。人类社会也一样,那些最有价值的智慧种子就蕴藏在生活之中。

  梁衡,一直都在为我们寻找、解读并呈现着一粒粒饱满的精神之核。

  2016年是《觅渡,觅渡,渡何处》发表20周年纪念。20年来,每一位看过此文的读者,都会跟随作者梁衡的笔墨,沉浸其中,思绪万千,文尾一句“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荡气回肠,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觅渡,觅渡,渡何处?何止秋白一人得此问!

  千百年来,古圣先贤一边问,一边答,不断丰富着这门人生哲学;每一代人都创造着新的历史,又在记载和解读历史,不停地探索那些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智慧。历史中,最神秘、最难以把握的就是历史人物。虽说他在或不在,事实就在那里,但同样的人物、同样的事实,在不同的历史书写者的笔下,光景却截然不同。尤其是解读伟大的历史人物,既要有与其“同频共振”理解事物的境界,又要有足以让人信服的判断力,如此才能揭开历史的面纱,看到历史人物的思想“内核”。

  从这一点来看,梁衡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读梁衡笔下的人物,相当于读一部史书。梁衡每写一个人物,就会为读者呈现一段清晰的历史,会对一个人物的特征进行精准的定位。瞿秋白、毛泽东、周恩来、辛弃疾等等,他在一段段大历史中寻找大人物的坐标点。史实、推理、判断,加上旁征博引、举一反三,集中起来,揭开了蒙在人物身上的一层层面纱。当我们沉浸在梁衡严密的逻辑推理中时,也会随着作者的视线,把心打开,体会伟人之强大、思想之魅力。这个抽丝剥茧的过程,最耗费作者的心血,但是梁衡纵横捭阖、横剖竖切,一会儿功夫就直抵伟人的心灵深处。能读到此、悟到此的人,自然会不由得对作者充满感恩之心,因为是他让我们看到了事物的本来面目。这就是为什么在文章的点晴之处,我们都会禁不住抚面沉思,乃至潸然泪下。《大无大有周恩来》中,“他以倾国之权而坚守平民之德”,“总理出国总带一只特殊的箱子,这专用箱里锁着一个贫民的灵魂”,“正是这‘六无’‘六有’在人们心中撞击、翻搅和掀动着大起大落、大跌大荡的波浪”;《把栏杆拍遍》中,“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一个能把历史掰开揉碎,又完美复原历史人物的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在纷繁芜杂的历史表象中,能找到其横截面、解读其密码的,的确非智者不能为之。

  此处,我想到了两个词:“维度”和“视域”。不管是人格还是人的思想境界,都是有“维度”和“视域”的。一个单维度的人不可能理解一个多维度的人,一个视域狭窄的人不可能理解一个视域宽阔的人。梁衡呢?他的文章中,上至中外名人,下至普通百姓,甚至一棵树一堵墙,他都能与之精神往来。这样的“维度”和“视域”,让他达到了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广度和深度,也让他能通过一篇篇文章,为读者解剖出一颗颗智慧的果实。

  在《长城古寺红柳》中,梁衡写道:“如果说长城是人工的智慧,红柳是自然的杰作,那么这寺庙就是人们心灵的驿站。先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疲倦的魂灵也需要歇息。”“长城,这座我们民族抵御战争,保卫和平生活的万里长墙,在这里拐了个弯,轻轻地把这寺庙、这红柳搂在怀里。这是生命的拥抱、信仰的倾诉和文化的传递。而这棵红柳,为怕长城太孤寂,年年报得紫花开,花开香滿院,又成了寺庙的灵魂。”一段长城、一座寺院和一棵红柳,梁衡就以这物和景,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民族所具有的不屈不饶的精神。看过此文,大家都会急切地想去往此处,凝神屏息,体悟梁衡给我们传递的生命之美。同样,在《觅渡,觅渡,渡何处》中,“项羽面对生的希望却举起了一把自刎的剑,秋白在将要英名流芳时却举起了一把解剖刀,他们都把行将定格的生命的价值又推上了一层”,让我们再次相信,超越世俗的人格,终究是最伟大的。

  经常有人会说,郁闷时,看梁衡的书就觉得天空一下子就晴朗了;纠结时,看梁衡的书就放下了;抑郁、颓废时,梁衡的书让我们振作起来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能从梁衡的书中看到希望,看到信仰,看到在滚滚奔流的历史长河中,美好的东西永远留存人间,并一点点推高人类道德的制高点,成为历史前进的最大动力。这些精神就像种子,种在每个读者心中,生根、发芽、成长,待日后,或许也能成为参天大树。我想,这也是梁衡一直被读者追随的原因之一吧!

  [作者单位:北京日报社《新闻与写作》编辑部]

  高海珍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