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港楼回报低 理财产品更划算

  近日本地发展商加推新盘态度积极,楼盘热卖令发展商推盘信心上升,例如新鸿基地产(00016.HK)位于元朗的新盘「GrandYOHO」首轮开售极速售罄,发展商在定价上更进取,加推113个单位,个别单位大幅加价14%,且不断有新闻报导楼盘项目已收约数千票,超额十倍不等。

  消息令「无楼一族」心急如焚,深怕等不到楼市跌价,也怕抽不中楼盘。有楼在手的换楼客或投资客,有现金实力买货持货,叫价亦见进取,造就新盘一推即沽清的神话。

  不过明明香港的实体经济没有强劲増长,两大龙头产业零售及旅游更见倒退,香港旺区再不见天价抢铺,反而「吉铺」处处。到底是什么支持楼价创新高呢?

  香港地少人多,加上新移民及外地来港工作的外籍人士涌入,对住屋有一定的刚性需求。此外,地产商挤牙膏式的限量供应卖楼方式,进一步恐慌式催生准买家「过了这村没这个店」的人买我买心态。不过相对于香港人均每月入息中位数1.5万港元左右来比较,一个「上车盘」动辄300万港元起跳,加上交易杂费及按揭利息等,成本高达380万港元。

  置业成本高昂

  以三成首期来计算,至少要用上120万港元的现金作为首期,不吃不喝也需要六年多的时间储蓄。还未计能否通过银行的按揭压力测试,即供楼开支不可高于收入三成。然而,300万港元的上车盘大概只能收回租金约1万至1.5万港元左右,加上购入后亦需要把租金收入扣除政府税收后,用回供楼、管理费、地租及差饷等。

  七折八扣后可能只得2千港元的收入,要赚回120万港元的首期需长达五十年!如非全数购入,买楼实为「负债」非「资产」。

  之所以,现在以买楼作为投资实非明智之举。贵为长和(00001.HK)主席的李嘉诚,身为本港大型发展商之一,亦表示「年青人买楼,自己收入分期付款,自住问题都不大,但博炒作多两层就不好」,似暗示香港物业已非高增长或合理增长的投资项目,只可以用作长期保值的固定资产。

  假如读者只想如收租一样赚取每月固定的收入,其实坊间已经有很多非常成熟的理财产品,例如债券、定息基金,及月供保险等,回报绝对比买香港物业的租金高得多,理财操作方面也相对灵活弹性。只要挑选合适理财工具,不过度使用杆杠,一定能助阁下一步步踏上财政自由之路。

  文:李欣慈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