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
- 来源:文史博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11-09 14:38
两蒋时代台湾唱《义勇军进行曲》者杀头
陈其禄《〈义勇军进行曲〉在台湾》
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跨越海峡,成为台湾抗日团体的战斗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在抗战时期也成为某些国民党军队的军歌,如远征军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的作战秘书张家福少校就曾回忆,他们的军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
但1947年,《义勇军进行曲》却被国民政府正式查禁,违者轻则严刑拷打,重则“人间蒸发”。在台湾白色恐怖时期,许多有左翼背景的抗战歌曲遭“警总”(台湾警备总司令部,特务机关)查禁。《义勇军进行曲》自然也不能幸免。前民进党主席谢长廷就曾回忆称,若在两蒋时期唱这首歌,“随时要杀头的”。至于那些偶然出现在旧文艺作品中的《义勇军进行曲》,也被悉数消除处理。
除了《义勇军进行曲》,台湾那时的禁歌近千首,《黄河大合唱》《东北三部曲》《大刀进行曲》等抗日歌曲自不必说,连一首《保卫大台湾》的国民党抗战歌曲也因谐音似“包围打台湾”而遭禁,另外包括当时电台常播的《何日君再来》《苏州河边》《天涯歌女》等上海歌星的歌,都因“作者滞留匪区”而遭禁。
后来《义勇军进行曲》被解禁是因为女作家三毛。1985年,三毛在一场有几千人参与的演讲会上唱起了它。如此“大逆不道”,三毛最终却安然无恙,这与蒋经国的怀柔政策不无关系。不过,1990年12月,三毛编剧的电影《滚滚红尘》夺取8项金马大奖,却唯独没有最佳编剧奖,理由是当局认为该片“刻意歌颂中共”,被文化界视为时隔5年的秋后算账。
美国为越战买了多少单?
张嵚《美国为越战买了多少单?》
越南战争对美国造成了很大影响。首先是钱:从1965年开始,美国为这场战争每天就要花掉7700万美元,平均每年消耗石油4500万吨,相当于中国现在年产量的近1/4;当时仅每年用于军事装备的保养费用,平均是200亿美元一年,而当时中国每年援助越南的总金额砸锅卖铁才是200亿人民币;整个越战期间被击毁的战机(主要是被中国高炮部队击毁的)总价值105亿美元,投放的炸弹总计720万吨,是整个二战各国投放炸弹总量的3倍。
这大把钱花出去,一开始对美国经济的刺激相当有效:军事订货投资,提供大量经济岗位,让美国经济有了号称“狂飙时代”的8年增长。但美国老百姓特别是中产阶层负担也极度加重,美国的个税比例一度提高了10%。
如此还不够为战争买单,于是公债大量增加,政府赤字飙升。物价好像长了翅膀:8年增长期,美国平均工资增速是9.4%,零售业物价增速却是12.2%。
于是美国社会动乱不断,反战运动此起彼伏。仅1971年的一次反战集会,美国政府就逮捕了7000多人,还有不少学生在反战运动中丧命。
越战直接催化的社会问题还有犯罪率飙升。每天新闻里充斥着暴力镜头和血腥战斗,整个美国社会都浸淫在浮躁暴怒里。另外一个被彻底激化的矛盾就是种族矛盾。大量征发黑人当兵,让美国黑人的反抗日益增多,反种族歧视和反战互相交织,更加重了美国社会的动荡。
宋代为何体育事业空前繁荣?
蔡栋《偃武修文的宋代为何体育事业空前繁荣?》
在中国漫长的体育发展历程中,宋代是个奇特的存在,一方面,它偃武修文,对体育事业似乎抱有某种敌意;另一方面,体育事业却空前繁荣,不但种类繁多,像打马球、蹴鞠、“龙舟争标”等,且呈现出一种全民性的势态,并发展出职业化和商业化的倾向,各种体育社团蓬勃兴起。一个“兴文教、抑武事”的朝代,为何体育事业能够如此繁荣呢?
其实,在儒家的理解中,文教与体育之间并非截然对立,某种程度上,前者可以包容后者,并赋予后者以某种教化的意义。如投壶(将箭矢的端首掷入壶内),就被认为其中蕴含着君子的修齐治平之道:“夫投壶者,不使之过,亦不使之不及,所以为中也;不使之偏颇流散,所以为正也;中正,道之根柢也。”但是对抗性过于激烈的运动项目如相扑之类,并不被儒家主流所接纳。但这并不妨碍这类项目在民间社会繁荣发展。
而宋代偃武修文、守内虚外的政策,使两宋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处于边境无大战事、民间休养生息的安宁状态,这就为民间社会的繁荣创造了条件,而繁荣的民间社会,又成了体育事业发展的肥沃土壤。反过来说,如果是战事不断的时代,纵有武人、豪杰辈出,老百姓面对他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避祸”,而不是“围观”。可见文教与体育之间的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
清朝灭亡后,皇室还藏有多少财富?
谌旭彬《清朝灭亡后,皇室还藏有多少钱?》
1912年,经南京临时政府、袁世凯及清皇室磋商,达成一份《清室优待条件》。其中第7条规定,皇帝辞位后,“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据当时清室理解,包括宫内所有的物品,主要有皇宫内藏物品(文物、银两、日用品)、热河行宫(今承德避暑山庄)、盛京行宫(今沈阳故宫)内藏物品,颐和园及数量庞大的皇家庄田。
宫内藏品中,最具价值的乃是数量浩繁的文物。而清室为了筹措日常运转经费,常常变卖所藏文物,而且多流入外人之手,如1922年,溥仪曾拟将《四库全书》卖给日本,以筹措结婚经费。文化界对此虽愤慨万分,但碍于民国政府承认这些文物乃皇室私产,除舆论上谴责外,也只能徒唤奈何。
1917年张勋复辟,很多人认为,既然清室参与复辟违约在先,则《清室优待条件》也当废除。溥仪心存恐慌,开始筹划偷运宫中文物,以备不测。溥仪此番总共偷运出历代书画手卷1000多件,册页、挂轴200多种,宋元版珍贵图书200余本。
1924年溥仪被逐离皇宫时,宫内尚存的绝大部分关乎历史与文化的文物,被保留了下来。交由溥仪带走的主要是珠宝、银两、日用品等私产。其中银两一项共计11万余两。1925年2月,溥仪逃往天津,定居于日租界。此时其所能依赖的财物,主要是之前以“赏溥杰”的形式秘密偷运出来的故宫珍宝。其中据说有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曹娥碑》《二谢帖》;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
天津期间,溥仪继续靠变卖文物维持日常开支。直到伪满洲国覆灭,溥仪沦为俘虏失去所有珍宝,皇室资产归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