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导致“教师荒”?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二胎,教师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11-22 09:49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广州某小学四年级班主任因怀孕而请假,学生迎来了“第7个班主任”。类似的情况在山东、福建、河南等地也有发生。对于老师怀孕,甚至辞职备孕第二个孩子等情况,学校深感无奈。
教师人手不够,到底与养育第二个孩子有没有关系?在现行政策不鼓励增加教师编制的现状下,该如何解决这一现实问题?
“生”出来的“产假式”缺员
张衍水(地方教委干部)
上述新闻报道内容符合我的观察。全面两孩政策落地后,有人拍手叫好,有人为“生还是不生”纠结,最担心扎堆生第二个孩子的,除了妇产和儿科医生,恐怕就是中小学校校长。
除了重构家庭结构和成员关系,两孩新政也给社会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人口增加的压力难免摊薄教育资源,首当其冲的是幼儿教育,其次是中小学。学校可能出现“产假式”缺员。
在大多数中小学校里,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多是年轻妈妈。她们没有过重的家庭负担,孩子也已经进入幼儿园,她们富有青春活力,会教书、能管理、懂教研。可是,她们也正处于生第二个孩子的最佳年华。政策一落地,这些适龄妈妈心中多少都开始憧憬两个孩子的生活。
对于教师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诉求,校方当然无权阻挡。学校要做的,只能是积极应对。首先要以调查为基础进行分类引导,在鼓励年轻教师响应国策的同时,要对学校的基本情况排摸清楚。符合两孩条件的有多少?近期有两孩计划的有多少?女教师们计划生育第二个孩子的时间、身体状况等情况,校方人事管理部门应该清楚掌握。学校要让女教师感受到关心,只有彼此相互理解,才能相互包容。
然后要统筹计划。学校当然不可以硬性规定每年教师可以怀孕、请假的人数,但可以柔性统筹,对适龄女教师进行合理的工作安排,适当引导女教师分散请假。
此外,积极培养低年级阶段的全科教师也是应对结构性缺员的好办法。江苏等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试点,全科教师的出现可以让学校的教学安排更为从容,应该鼓励更多地区开展尝试。
不能指望全科教师当“消防员”
韩璐(全职妈妈,原大学讲师)
此前,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晓庄学院等高校入选江苏省教育厅“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试点培养小学全科教师。未来,在“包班制”课堂上,语文可能是数学老师教的,他同时还能教孩子画画和写诗
全科教师并非新鲜事物。有学者说对于小学三年级以下的孩子来说,语文、数学、绘画、音乐其实不分家,通过唱歌学语文,在识字中学画画,从画画中学数学,顺其自然。因为生活本身就需要整体知识的运用。
面对产假式缺员,有人提出全科教师是破解方案,认为全科教师一人就可以带班,而且如果学校拥有多名全科教师的话,可以充当各学科的“消防员”,哪里需要上哪里。真的如此吗?我认为,答案没有那么简单。
首先,全科教师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高校师范生专业划分很细,多数师范生对自己专业以外的学科并不熟悉,文理科更难以融合,蜻蜓点水地对他们进行一下短训,未来的教学质量恐怕难以保障。
其次,全科教师可不是全时段机器人。曾有小学试点全科教师包班制,最终“夭折”的最大原因,就是这位全科班主任每周要上20节的各种课,一会儿画画一会儿写诗,压力实在太大。这种包班班主任,恐怕很少有教师愿意去尝试。
第三,家长对于全科教师来灭火的接受能力也很有限。家长和孩子往往更希望低年级阶段由一名班主任稳定地带上去。很多时候,家校矛盾就发生在更换教师的问题上。
综上所述,依赖全科教师或部分教师加班来应对结构性缺员并不靠谱,还是要进一步充实教师队伍,完善教师待遇,增加学校投入,把根本性问题先解决好。
成立人才储备库“囤”老师
林杰(大学讲师)
女教师占学校全部教师的比例,在各地不会完全一样,以局部或小范围的特殊情况来说事,来炒作一个“教师荒”的全国性话题,我觉得可能有失偏颇。但是教师生孩子休假的确是学校领导的头疼问题。此前还有媒体报道称某校施行“有序生育”,通知明确规定每年各学科可以怀孕的教师名额。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公民有生育的权利。一些学校提出的“怀孕审批”“结婚几年内不得怀孕”或“错峰怀孕”“须计划好在寒暑假生育”“怀孕女教师自行找好代课教师”等要求,都是违法的。
要化解女教师“扎堆”生育对学校教学秩序的冲击,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要合力就整体教师年龄梯队与性别比例构成等进行合理规划,完善教师结构。
教育行政部门还可以把问题解决在前面,比如在地方为中小学分别建立教育服务中心,储备各学科师资,一旦出现临时性减员,可以从中抽调老师上岗。已经退休但身体条件允许的老教师,未在教师岗位就业但有教师资格证的毕业生等,都可以报名充当人才储备。中心也可以向社会随时发布需求信息,并定期对预备役教师进行职业培训,补充人才。一旦发生人员不足,这类储备教师就可以立刻顶班上岗。
既要保障女职工的生育,也要保障单位正常运转,实现双赢需要多方合力。女教师的生育权和学校的教学秩序如果发生矛盾,前者的重要性超过后者。因此,搞调查、做预案的应该是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什么时候也不能把“锅”推给正当行使生育权的女教师来背。
说到底,还是要增加中小学教师编制
李庆军(中学教师)
教师到底“荒”不“荒”,我认为不能只计算当下女教师怀孕请假的问题,更应该考虑未来第二个孩子们集体上学的问题,未来五六年,这批第二个孩子要上幼儿园,要上小学,届时的教师人手问题势必还要经历考验。
很多中小学对于顶班顶岗教师的需求日益增大,于是大批非在编教师实际上承担了教学工作。从我所在的公办学校来看,应届毕业生是学校非在编教师的主要组成部分,此外还有一些在教师招聘考试中落榜的人,他们会把到公办学校代课当成积累经验的机会,以此来备战来年的招考。还有一部分顶岗老师是外地教师,这些人绝大多数随配偶到本地定居,但一时解决不了本地的教师编制。
上述这批教师、准教师队伍人数可观,如何留住这些能解燃眉之急的顶岗教师,转化为弥补学校师资的有生力量?
据我观察,一些地方完全有编制,可以将达到资质的代课教师转正,但学校却以各种理由“有编不补”,或以“合同教师”替代“代课教师”。归根到底,这是经济问题、待遇问题在作怪。继续使用这些代课教师,只需要付出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正式教师的待遇!地方政府因此可以“节省”教育投入,学校也感觉这样更“合算”。而在这样的待遇下,顶岗、代课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可谓是“零”,再要他们付出真心、热情去对待教学、对待学生,恐怕也是勉为其难。
如果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发布硬性规定,要求对所有教师,不管是“合同教师”,还是“代课教师”,都与正式职工一样同工同酬,“有编难补”的情况就可大为好转。编制真的足了,待遇也到位了,我认为,就不会有什么严重的“教师荒”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