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实上,互联网造车企业最擅长的是软件服务
豪掷100多亿元后,乐视并没有等来一辆下线的汽车,等来的却是股价的暴跌。
伴随着近来不断的负面新闻,从美国法拉第工厂停工,到国内供应商欠款被曝光,自11月5日开始,乐视股价开始暴跌,市值缩水近百亿元。
汽车并没有成为乐视打造的“生态闭环”里的一环,反而成为引起其资金链断裂的那一张多米诺骨牌。
刷新汽车产业首轮融资纪录
2014年底,乐视发布“SEE计划”,声称要打造“电动化、智能化、互联网化、社会化”的下一代汽车,即所谓的“开放的汽车生态闭环”。在乐视CEO贾跃亭的战略规划里,汽车板块将扮演重要角色。
作为乐视生态战略的重要一环,乐视汽车计划开始走入人们视野。
2015年底,乐视豪掷10亿美元投资美国电动车初创公司法拉第未来。2016年9月19日,由其战略合作伙伴法拉第未来打造的首款互联电动智能超豪华跨界车正式亮相。
随后,贾跃亭对外宣布,乐视汽车已完成首轮10.8亿美元融资,这一数字也刷新了全球汽车产业的首轮融资纪录。
在乐视汽车的投资者名单里,国家电网旗下英大资本、深圳市政府投资平台深创投、联想控股、民生信托、新华联以及宏兆基金均在列。乐视称,与其他互联网车企引资来者不拒不同,乐视汽车选择投资人更看重其背后所拥有的资源。
事实上,英大资本背后是国家电网,能为乐视汽车提供建设充电桩等便利条件;新华联在地产方面的优势,则可为乐视汽车落地销售等提供便利。
对于一直以来处于风口浪尖的乐视汽车来说,首轮巨额融资的落地意义重大。一方面,乐视汽车似乎有力回击了部分舆论对其“PPT造车”的评价;另一方面,10.8亿美元也打消了外界对乐视造车资金实力的质疑。
填不满的“无底洞”
然而,之后,却传出乐视资金链紧张的消息,随后又曝出美国法拉第工厂因工程欠款停工事件。
汽车似乎成了乐视怎么也填不满的“无底洞”。而这或许是因为贾跃亭低估了汽车的“吸金”能力。
以汽车业的研发为例:吉利汽车在2016年投入了80亿元研发费用;日本丰田汽车在2016财年的研发费用达到了创历史新高的1.08万亿日元(折合人民币约700亿元);2015年进入全球创新1000强的14家中国车企研发支出总额达43.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94亿元),平均研发费用为21亿元,其中上汽集团以11.1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75.45亿元)的研发支出位列中国车企首位。
而乐视在汽车项目上只不过投入了173亿元。其中,贾跃亭通过其个人股权质押融资接近100亿元,但这对于汽车制造来说仍是杯水车薪。
毕竟,汽车是一个需要高资金支持、高人才、高技术的行业,一个完整的汽车生产和上市流程,从研发、生产、上市、营销、售后到增值服务等环节,至少需要百亿级别资金支持。
从2014年底贾跃亭宣布乐视造车计划开始,不到两年间,从零开始的乐视汽车组建了一支包括前上汽集团副总裁兼上汽通用总经理丁磊、前上汽集团副总裁张海亮、前英菲尼迪中国总经理吕征宇等在内的一支极为豪华的团队。
然而,在获得了巨额资本和豪华团队后,仍未能有一辆乐视汽车下线。
乐视的角色应该是什么
在乐视描绘的未来汽车概念里,汽车、手机、电视都是乐视生态理想国场景中的硬件。而汽车将构建起互联智能交通生态系统。在乐视的整个价值体系中,硬件价值衰减,产业价值链重构。而通过巨量用户的引入,以软件补贴硬件的方式,最终可以使硬件免费。
但讽刺的是,乐视汽车却偏偏从量非常小的超跑入手,瞄准高端用户。这与互联网的平民精神相违背,更难以达到期盼的规模。这样的汽车可能永远也不会走向平民,而只能吸引资本市场的关注,获取更多的融资。
互联网本质上是个媒介,可以提升汽车的渠道营销。这曾经在和谐汽车这个案例上体现得比较明显:三个投资方中,富士康负责电动车的设计与生产制造,和谐汽车负责汽车项目的营销和服务网络搭建,而腾讯则负责车联网系统和技术平台供应。但现在富士康已经退出了该项目。
事实上,互联网造车企业们最擅长的是软件服务,在人机体验上比传统汽车厂商做得更好。从目前来看,互联网造车正在走两条路,一条是提供智能软件服务,如阿里、百度、腾讯等与汽车企业的合作;另一个是旨在提升体验的内容供应商,如乐视汽车。
在乐视SEE计划里,包括内容整合与适配、第三方资源的整合、上下游资源的整合;另一个是开放的资本,就是在全球寻找在生态和资本方面的合作,包括与法拉第未来、阿斯顿马丁合作,这是SEE计划重要的组成部分。
实际上,乐视的优势和未来的立足点并不在造车本身,而是通过汽车这个平台来展示生态系统的整合能力及资本运作和变现能力。从这一点来说,乐视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汽车制造商,而是某种意义上的汽车服务提供商。
尽管贾跃亭对汽车情有独钟,但他可能仍然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乐视在汽车领域能做的,恐怕只有提升汽车体验,而不是制造汽车。
文/杨继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