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贷款能挽救银行股?

  基建贷款接棒,一定程度上对冲按揭贷款增量下降的负面影响,导致12月信贷放量突破1万亿元。虽然业绩增长和资产质量下行有一定的腾挪空间,但银行业整体业绩增速下行的大势,有可能突破市场对银行板块强防御性认知的心理防线。

  1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16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截至2016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55.01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增速比11月末降低0.1%,比2015年同期降低2.0%;狭义货币(M1)余额48.66万亿元,同比增长21.4%,增速比11月末降低1.3%,比2015年同期提高6.2%。

  12月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04万亿元,同比多增4466亿元;2016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2.65万亿元,同比多增9257亿元;12月的人民币存款增加1635亿元,同比多增2005亿元;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4.88万亿元,同比少增924亿元;12月的新增社会融资1.7万亿元,同比少增915亿元。

  截至2016年12月底,中国银行业贷款总额达到106.6万亿元,同比增长13.7%,环比回升39个BP,短期贷款增速继续下滑43个BP,中长期贷款增速继续上涨63个BP,从数据上看,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增速有回暖的趋势。

  不同于过去四年的通常惯例,12月新增信贷相比11月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16年12月的新增贷款不降反增,单月新增1.04万亿元,远超市场预期。其中,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减少1052亿元,中长期贷款新增1.12万亿元,仅次于2016年1月的新增额度,位列全年第二,这与年底基建项目加速放款有关。2016年全年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1.26万亿元,同比增加9260亿元,同比增速急速攀升至7.9%,环比上涨超过3%,同样远超市场预期。

  分贷款主体来看,12月,居民户新增贷款4973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为4217亿元,占比接近85%,逐渐回落;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新增贷款4960亿元,环比增加3304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新增6954亿元,位列2016年全年第二。

  12月,新增存款继续锐减,截至2016年12月底,中国银行业存款规模达到150.59万亿元,同比增长10.97%,增速开始回升。金融机构12月新增人民币存款1635亿元,环比锐减5240亿元;其中,财政新增存款继续大幅下滑,12月新增-11559亿元;企业和居民户新增存款上升明显,居民新增人民币存款6209亿元,环比增加2938亿元;企业新增人民币存款11461亿元,环比增加3105亿元。

  2016年,新增人民币存款累计14.88万亿元,同比下跌0.59%,相比2015年减少890亿元,数据显示,存款脱媒现象在近半年来越发明显。由于贷款增速快于存款增速,使得银行业贷存比攀升至70.8%。

  1.04万亿元新增信贷远超预期

  12月信贷及社融数据表明,新增贷款超预期,存款增速明显放缓。12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04万亿元,同比多增4466亿元,贷款增量超预期,预计与2016年内MPA取消考核、部分银行做大基数,以及债市调整有关。从结构来看,按揭贷款增量环比小幅下降,预计与重点城市按揭增量逐月下降的窗口指导有关;对公中长期贷款环比回升明显,票据压缩2542亿元,与票据窗口指导及经济增速回升相吻合。

  另一方面,12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635亿元,同比多增2005亿元,在贷存比考核取消后存款冲时点现象消失。从12月新增存款结构来看,12月,住户存款增加6209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1.15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季节性下降1.16万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946亿元。2016年全年,存款增速明显放缓,预计与人民币贬值压力下外汇占款流出及年末流动性趋紧有关。

  从全年新增存款结构来看,全年住户存款增加5.16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7.25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805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减少783亿元。其中,非银机构存款减少,预计与股市调整及MPA考核有关。

  从12月新增贷款结构来看,12月,住户部门贷款增加492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70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217亿元;企业贷款增加519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786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6954亿元,票据融资减少2542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486亿元。

  从全年新增贷款结构来看,全年住户部门贷款增加6.33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649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68万亿元;企业贷款增加6.1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7283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18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8946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992亿元。按揭贷款与基建贷款构成全年贷款投放的主力,从未来趋势看,考虑到经济增速阶段性回暖与银行早放贷早收益的经营意图,预计2017年1-2月合计贷款增量将同比增加,按揭贷款将增量逐步下降,对公贷款占比则会继续提升。

  此外,2016年以来维持较高增速的M2同比微降,M1、M2剪刀差持续下降,M1、M2的剪刀差为10.1%,环比小幅下降。M2环比持续下降,主要原因为人民币贬值压力下外汇占款的持续下滑,以及基数效应减弱的影响。M1、M2剪刀差的继续收窄,反映企业与政府手中资金持续流入实体。

  12月,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44%,比11月高0.11%;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2.56%,比11月高0.18%。银行间市场利率小幅上升,与年末叠加春节因素流动性趋紧有关,预计未来资金成本将缓慢趋升。

  12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63万亿元,比2016年同期少1814亿元。12月的社融增量主要源于贷款、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的增长,债券融资受资金面紧张、债市波动的影响出现负增长。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9972亿元,同比多增加1649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390亿元,同比多增加918亿元;委托贷款增加4057亿元,同比多增加527亿元;信托贷款增加1644亿元,同比多增加1274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1620亿元,同比多增加74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047亿元,同比减少4582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813亿元,同比减少705亿元。

  2016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7.8万亿元,比2015年同期增加2.4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2.44万亿元,同比多增加1.17万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5640亿元,同比少减788亿元;委托贷款增加2.19亿元,同比多增加5943亿元;信托贷款增加8593亿元,同比多增加8159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1.95万亿元,同比减少8964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3万亿元,同比增加605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24万亿元,同比多增加4826亿元。社融规模同比增加,主要受益于贷款、信托贷款、委托贷款、股票融资的同比增长及票据与外币贷款的同比压缩。

  M1、M2剪刀差持续缩窄

  与新增信贷回升的同时,12月,市场利率出现季节性攀升。截至12月末,受季节性因素的影响,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全线上扬,尤其以短端利率为代表。相比11月,3个月以内期限的预期收益率均上行20个BP以上,其中2个月期的预期收益率上行31个BP达到4.2%,成为所有期限理财产品的最高收益率。不过,在进入1月后,绝大部分期限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开始回落。

  2016年12月,银行间人民币市场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2.44%,比11月高0.11%;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2.56%,比11月高0.18%;所有期限利率全线上浮,其中6个月期利率上行幅度最大,环比上浮157个BP升至4.74%,21天拆借利率上行达到4.52%,出现高位倒挂。

  值得注意的是,M2同比增速低于管理层在2016年年初制定的目标值。2016年12月,中国的M1同比增速达21.4%,环比下滑1.3个百分点,同比上升6.2个百分点。M1同比增速的环比下滑主要是由于攀升的基数效应导致。M2同比增速达11.3%,环比下滑0.1个百分点,同比下滑2.0个百分点,低于2016年年初13.0%的目标值。M2同比增速下滑的部分原因是由于基数效应,另一方面,M2同比增速下降部分显示货币创造能力减弱。

  此外,M2同比增速与M1同比增速之差连续六个月缩窄,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在未来几个月,由于基数效应的负面影响,预计M1同比增速会继续下行,从而使得M1同比增速与M2同比增速之差将继续收缩。

  2016年12月,新增社会融资的规模为1.6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10.0%,环比下滑6.1%。其中,新增对实体经济的人民币贷款、新增外币贷款、新增委托贷款、新增信托贷款、新增承兑汇票同比分别上涨1649亿元人民币、918亿元人民币、527亿元人民币、1274亿元人民币、74亿元人民币。新增企业债券、新增股票融资同比分别下滑4582亿元人民币、705亿元人民币。

  2016年1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达1.0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上涨74.0%,环比上涨30.9%,远远超出市场预期。新增人民币贷款的超预期增长,部分原因是由于银行为应对2017年实施的新的MPA考核而增加贷款投放用以扩大资产基数。新增人民币贷款的增长主要是由于中长期贷款增长的拉动所致。此外,12月,新增对实体经济的人民币贷款占新增社会融资的比重达到61.2%。

  国泰君安国际认为,2016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开展了1357亿元人民币的SLF、415亿元人民币的PSL、7330亿元人民币的MLF,在流动性大量释放的同时,2016年12月的CPI达到2.1%。在2016年12月16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中国政府表示2017年将采取中性稳健的货币政策以维持流动性的基本稳定。基于仍然存在的经济下行的压力和依然显著的外汇占款下降的压力,为了稳定经济增长和支持经济结构的调整,预计2017年中国整体流动性将维持与2016年相比基本不变的状态。

  1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高达1.04万亿元,扣减12月新增非银机构贷款992亿元,新增一般性贷款9408亿元,超出市场预期约7000亿元。一般性贷款的增长主要来自企业中长期贷款的拉动,新增规模6954亿元,同比多增近3500亿元。而企业中长期贷款的主要驱动因素依然是基建项目的投资,考虑到2017年MPA考核的执行趋严,银行存在通过年底信贷冲量做高基数的动机,存在部分储备项目投放的前移。此外,受12月债市波动的影响,发债受阻的企业转向信贷及非标替代,进一步推升了信贷的投放规模。

  12月,表内票据受央行窗口指导影响持续负增长,同比减少2542亿元,企业短期贷款的增长依然维持在低位,新增786亿元,同比减少1860亿元,企业融资需求的改善有待观察。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4217亿元,环比减少了1475亿元,按揭贷款的增长有所回落,这种趋势在2017年将会持续。

  从全年来看,剔除非银同业贷款,全年新增一般性贷款12.5万亿元,同比增速为13.5%,其中按揭贷款占比为45%,项目类贷款占比为33%。平安证券预计,2017年1月,在央行未明确窗口指导的情况下,考虑到银行自身项目的储备较为充足,年初信贷投放将会加快,预计新增规模在2.5万亿元左右。

  12月,新增社会融资1.72万亿元,社融增速较11月末降低0.2个百分点至12.9%,基本与年初13%的目标持平,考虑地方债的发行,广义社融增速环比持平于12.8%。表外融资增长强劲,信托与委托贷款合计新增5701亿元,单月新增规模创年内新高,同比多增1800亿元。另一方面,未贴现票据新增1620亿元,连续两个月回正,同比多增74亿元,前者反映经济短期企稳转好带动表外融资需求的持续改善。

  另外,2016年年初以来持续的票据监管影响基本消退,使得票据贴现规模增长回暖。从社融其他项来看,债券融资12月受债市波动影响负增长1047亿元,股票融资保持平稳,新增813亿元。由此判断,1月,表外融资的转好趋势将会持续,受表内信贷的拉动,新增社融的规模在3.3万亿-3.4万亿元。

  12月,新增人民币存款1670亿元,同比多增2040亿元,12月信贷的增长带动企业贷款新增1.1万亿元,与财政存款季节性减少1.16万亿元互相对冲,12月非银机构存款减少783亿元,主要与年底流动性紧张有关。

  考虑到一季度是银行信贷投放的集中时点,信贷及社融数据的强劲表现大概率仍将持续,2017年一季度贷款将出现开门红,从而对经济基本面形成有力的支撑。随着息差的企稳以及不良压力的缓释,银行业2017年的基本面可能会出现边际改善。此外,市场化债转股落地速度的加快,有利于银行业隐性不良的出清,带动市场对资产质量的悲观预期持续获得改善。

  1月10日,银监会召开2017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通报了银行业2016年的整体情况。2016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净利润2万亿元,同比增长4%;截至12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81%,拨备覆盖率175.5%,资产利润率0.99%,资本利润率13.2%,资本充足率13.3%。整体来看,银行业绩增速略好于预期,不良贷款率继续上行,拨备和资本补充短期来看均未见明显压力。不过,最新发布2016年业绩快报的两家上市银行(浦发银行和中信银行)的业绩增速表现差强人意,相比三季度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

  毋庸置疑,银行业绩增速和资产质量已成为压制银行股估值抬升的重大因素。银行业整体业绩增速下行已是不争的事实,陆续上市的中小银行也无力撬动整个板块的估值水平。特别是近期上海银行的市场价格不断迫近发行价,有可能突破投资者对银行板块强防御性认知的心理防线。

  不过,银行转型加速,非息收入或可开辟新的增长空间,而净息差下行幅度有限,且在防风险的大背景下,资产质量压力的舒缓也存在一定的腾挪空间。总体来看,由于具备高股息率和低估值的特征,银行板块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对优势。

  本刊特约作者 方斐/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