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方式”灵活性乃发展之魂
- 来源:支点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9-09 14:08
“东盟方式”采取推动市场开放、改善区内市场环境的方法,以市场开放创造资源。
2017年8月8日是东南亚国家联盟(以下简称“东盟”)成立50年纪念日。半个世纪的历程里,东盟的最大成就,是把一个战乱、贫穷的东南亚带向和平、稳定与发展。
1967年8月7日至8日,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发表《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正式宣告东盟成立。彼时,东盟学习欧洲经验,但并未照抄欧洲模式,而是创建了包括以下六大原则的“东盟方式”:尊重主权和相互依存,不干涉内政,不使用武力,避免使双边问题在地区层面对抗,协商一致的决策过程,谨慎处理敏感问题。这种模式,体现了亚洲文明的宽容与包容性精神,求同化异,扩大区域合作的共利基础。
东盟最初重心只是推进经济合作,1977年在成员国之间实行优惠贸易安排,1992年建立自由贸易区,最后构建了基于法律基础的区域组织,即东盟共同体。
事实上,东盟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联合体,内部可动用的资源有限,其最大的资源是市场潜力。因此,东盟经济合作方式不是靠开展集体项目建设,而是采取推动市场开放、改善区内市场环境的方法,以市场开放创造资源。
发生金融危机后,东盟靠加速开放来增强吸引力和创建活力。事实证明,这种做法促进了资本向东盟回流,加快了其经济恢复和增长的步伐,对东盟国家走出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东盟从最初五国逐步扩大,先后吸纳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达到10个成员国。
东盟还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欧盟、韩国、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组织形成对话关系。2003年,中国与东盟发展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国成为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非东盟国家。
经过上述努力,东盟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地区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活力和吸引力的地区,尤其是一些新成员国,实现了持续高增长,有的已较快走出了低收入国家行列,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门槛。
不过,在区域合作中,东盟发展倾向于“求同化异”,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譬如,尽管其不干涉内政原则保证了成员国自主性,但一些成员国自行其是,对东盟利益造成损害,对此东盟几乎无能为力。这也是人们对东盟评价产生很大分歧的原因--当审视东南亚成为了一个稳定地区时,东盟功不可没;而当研判它在推进合作进程上常常表现的软弱无力,东盟又不像是一个成功的区域组织。
中国与东盟国家比邻而居,具有地缘和亲情特殊关系,“中国方式”与“东盟方式”更易对接。从更大视角和更深的意义来看,中国与东盟是在为探求构建基于命运共同体利益和精神的新型国家关系和地区秩序而努力。(支点杂志2017年9月刊)
张蕴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