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盾 以人出发

  百老汇有句名言,音乐剧什么最重要?三点最重要,第一故事,第二故事,第三还是故事。只有好的故事才能重复欣赏,重复观看,因为它的命运和你的命运对话、交融了,能够勾起你的同理心。而故事的核心还是在于人性本身。

  衔接中国文脉

  中国人爱看故事,喜欢讲故事,而音乐剧这种现场娱乐的终极表现形式最核心的地方就是在于故事。29年前,当李盾在百老汇看到音乐剧时他就萌生了做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念头,多年后他放弃了在深圳每年几千万的收入跑到北京去做音乐剧,当时很多人都觉得他疯了,很多朋友包括作家海岩都劝他不要去。当时的中国完全没有音乐剧这一行当,太新鲜的事物总是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实际上这个疯不疯只是远见,对吗?只是我在29年前看到了这个形势,音乐剧会走进中国,会有现在的状态。我就是这样,一旦看好了就会给自己强大的心理暗示坚持走下去。”一走,他便走到了如今“中国音乐剧教父”的位置上,回想这29年的岁月,感慨最多的还是“如何衔接中国的文脉”。

  无论是一种文化现象还是代表时代文化结晶的物质文明成果都凝聚着一个时代的精神精华和人类的智慧,人们代代传承的也就是其灵魂,这就是所谓的文脉。文革十年,扰乱了社会秩序,更剪断了中国的文脉,许多悠久的中国文化就此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而李盾想要通过音乐剧做的事就是连接起中国的文脉。

  音乐剧本身是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有严格的标准与规范,而东方的文化讲求神韵、写意。用西方的形式来讲述东方的故事本身就是东西方的对话与融合。最近几年,我们陆续看到国内引进了不少著名的百老汇音乐剧,做中文版改编,但让李盾感到遗憾的是没有一部改编音乐剧让他觉得成功,“音乐剧在进行本土化、汉化的过程中是需要在语感上、音乐上、表达上拿捏得非常的精准,不是简单的翻译,其核心在于要结合当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每一部音乐剧都有一个核心,对于李盾而言,他的创作核心就是:人。谈到人性,恐怕是个晦涩复杂又难以求解的问题,从古至今,历经战争变迁,我们见过太多挑战人性的故事,但回到最初点,“真善美”始终是人类的共识,这也是李盾创作的基石,他想要从人性的真善美中找出中西合璧的故事。

  爱是唯一答案

  如果一定要有一个共通的东西来定义世界万物,那恐怕只有“爱”了。爱是人性最需要的东西,它藏在你心里最柔软的那个地方。李盾前段时间去了趟敦煌,走了1300多公里看了所有的洞窟后,他忽然间走到释迦牟尼的那个洞窟里面,在里面一待就是四个小时,他的脑海里不断进行着敦煌历史瞬间的倒带,最后发现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敦煌,人类就第一次达到了四大文明的共和。所谓共和,就是爱。只有爱才能激发人类对于极致美的向往。

  从《白蛇传》到《蝶》再到最近上演的《酒干倘卖无》,李盾的所有音乐剧都离不开“爱”这个主题。在进行《酒干倘卖无》的创作时,他在想如果他当父亲应该怎么做,他应该成全,应该给予。爱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存在,我们始终在探讨如何理解爱,如何获取爱,如何为爱而牺牲,最后成就大爱。

  而爱的本来面目就是成全,而非索取。

  对于爱,人始终需要抱着敬畏之心。就像特蕾莎修女,她拯救贫穷,把自己降到比贫穷的人更贫穷的位置上,去平等地走近他们,帮助他们,这就是爱。做了29年音乐剧,李盾始终认为自己是个“仆人”,“你要带着敬畏才能看到人性,看到爱,我讲故事也一样,我降低自己,然后慢慢走近每一个人。我从来没有想着要端着什么,既然我选择了它,那我就要走到底,这就是我的生活方式。”

  采访、撰文/吕佳美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