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7)8-0055-01
语文是工具学科,也是韵味十足的基础学科。每一次教学改革,语文总是首当其冲。也许正因如此,才使语文课堂教学魅力无穷、活力四射。以优化“教法”、活跃课堂气氛来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就成了一个永恒的话题。活跃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先决条件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语文课也就“活”了。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呢?
一、听听唱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能渲染气氛,给人以美感。电影在情节关键处配以音乐,就是音乐具有强的艺术感染力,能充分调动人的情感因素。同样道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设置教学情境,恰到好处地运用音乐,把学生带到特有的意境中,也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如教学《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堂引入时,教师说:“同学们,有一首歌,它深情歌唱了铁路工人修建青藏铁路的感人事迹。现在让我们随着这动听的歌声,沿着青藏铁路,走进美丽的拉萨”。随即播放歌曲《天路》和青藏铁路沿线风光的视频。如此,既使课堂有声有色充满活力,又能激发学生认识青藏铁路的欲望,为后面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学习《月光曲》一文时,可以让学生欣赏此曲子的片段,感受音乐的美妙,把学生带入月光如水,琴声悠扬的夜晚。教师说:“如此美妙的音乐如何创作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探究吧!”学生的兴趣浓了,就会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情境,既能使作者、教师、学生三者的情感融为一体,活跃课堂氛围,又能产生极佳教学效果。
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内容发生了兴趣,就会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最佳心理准备。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教学朗读《山雨》课文时,让学生先熟悉课文,再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者段落朗读,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有学生读句子:”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师问:“为什么喜欢呢?”学生:“这里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让我感受到雨声由远而近,从这奇特的想象中我感受到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有的学生朗读段落:“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作者将洒落的雨丝比作“轻捷柔软的手指”,把雨声比作“优雅的小曲”。字字句句透出美……。
课堂上,学生把如诗如画的美文读得如痴如醉,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读读演演,提供参与机会。
小学生活泼好动,乐于自我表现。遵循儿童这一特点,让他们表演课文中所描述的内容,可以迸发出儿童智慧的火花,打开思维之门,快乐地参与学习。不仅可以使课堂“活”起来,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将相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之后,请两名同学分别扮演秦王和蔺相如,再现故事情景:秦王双手捧着和氏璧,嘴里赞叹不已,却绝口不提拿城换璧的事。蔺相如见状,拱手作揖,大声对秦王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蔺相如双手接过壁退后几步说“我看大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你若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秦王赶紧制止,急忙说:“好说、好说,我这就拿城换璧。”有勇有谋的蔺相如在学生表演的课本剧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参与课本剧的表演,生动再现了课文中的故事情景,符合小学生善于自我表现的心理特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极高,不仅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也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能力。学生在课堂上“活”了起来,为学习本文后面两个小故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化枯燥无味的说教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让课堂“活”起来,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