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介绍古董表的鉴定之前,先问大家一个小问题:同一款表在机芯状态一样的情况下,一块从未经过处理,表壳充满划痕,表面与表针锈迹斑斑;另一块送回原厂(正规渠道)进行过专业修复。请问,它们谁更有市场价值?
留着疑问,我们开始来谈古董表鉴定都有哪些基础内容与方法。
和其他古董物件一样,对古董怀表而言,鉴定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辨别真伪。毫无疑问,从事这项工作的人需要具备大量相关知识与经验,我们就举例说明如何凭知识经验来实际操作。
有人拿来一块表壳类似于圆弧形鸡蛋的表,声称这是诞生于16世纪早期的瑞士古董怀表,你立刻就可以开口大骂“骗子”。为什么?因为你知道,当时由于教堂授时的需要,德国、意大利都先于英国、法国与瑞士等国成为早期钟表萌芽地,而不是今天这样谈到钟表言必称瑞士;而且你知道,大家基本都同意怀表由纽伦堡(Nuremberg)的钟表匠彼得·亨利(Peter Henlein)首制,而眼前这块是发展到后来才流行的怀表式样,是被叫作“Nuremberg egg”的“纽伦堡蛋”,绝不可能是“骗子”说的那个时间、那个产地。
又有人拿来一枚18世纪中后期法国制造的陀飞轮怀表,壳、针、面乃至底盖均无破绽,你又大吼了一声“骗子”。为什么?因为你知道陀飞轮是由钟表史上的泰斗宝玑先生发明,而他在1801年才申请到陀飞轮的专利,那已是19世纪初了。有人不服,接连拿来了19世纪初的钛金属壳普通三针怀表与陶瓷壳三问怀表,你看都不看连吼了两声“骗子!骗子”。为什么?因为无论用钛金属还是用陶瓷做表壳,都是进入腕表时代后才发生的事。
但大部分时候,有问题的古董怀表都不会假得如此明显,比如有人会收购一些便宜品牌的古董怀表,将它们盘上的Logo抹掉换上大牌,eBay交易平台上国人熟知的江诗丹顿古怀表就是这类拼装造假的重灾区之一。所以鉴定师们除了要在宏观上对时代及产区风格精准把握外,还需要仔细对比同时代同款的表壳、盘面、字体与指针,进行细节上的推敲。
有钟表大收藏家曾说,对于古董表而言,完美品相是无价的。资本追利,所以极多古董表是拼装的,比如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人吃不上饭,就把自家怀表拿出来,将金壳、银壳都融了换面包。后来就有人搜集这些机芯造一些现代的壳装上去,所以除了检查外观,还需要查原厂编号进行验证。也因为资本追利,“高规格”的拼装做假集中在古董手表领域,在此暂且不表。
说到与古董怀表频密打交道的人,我第一反应是大拍卖行钟表部的工作人员们。于是此文落笔前,我求教佳士得香港高级副总裁、亚洲区手表部主管Mary Lee,请她介绍拍行古董怀表的货品途径有哪些,摘录她回答如下。
熟悉的大客人,他们常年在某个或某些拍行购买或出售(这两项动作往往同时发生)钟表时计。不熟但主动送上门的客人,不过很少。因为藏家或玩家身边总聚集着其他有同好的人,他们可能常常“内部”就交易完成了。
拍行人员自行在市场上发掘一些不错的怀表作品,但如出货的客人要价高,也就很难达成合意。其实,这两年除了很好的东西外,绝大部分古董怀表价钱卖得并不高,而许多人对于自己的藏品是有价格定位的,所以拍卖行在收货途径上要很费脑子,并不容易。
那么对于这些拍品,拍行鉴定师是否要制作极其详尽的鉴定图录呢?答案是否定的。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寻找货品、拍照、上图录以及许多大家看不到的工作,拍行的专家们不可能有时间对每块时计进行详尽的评估并写下描述。如果大家仔细翻阅过拍卖图录,也会发现其中针对时计会注明:很可能曾换过零件。这就是为什么在正式开拍前,要举办预览会 — 有兴趣的买家既可以亲自过眼上手实物,也可以找自己信任的鉴定师来进行鉴定与评估。
最后,Mary Lee总结道:“古董怀表不可能完美。交易取决于买家的接受度,有些客人就算知道古董怀表的珐琅盘面是新画的,他们也可能因为喜欢而买下。其实在我看来,许多收藏家在玩这种考自己眼力的游戏,他们想看看,自己的判断,能否得到其他爱好者以及市场的认同。”
最后的最后,回到开篇扔给大家的问题。虽然我们本能喜欢崭新的、闪闪发亮的物件,但真相是,对于古董时计而言,原装品相更值钱。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