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的养老模式,理应让老人重新发现自我价值

  • 来源:老伴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3-19 17:03

在杭州市第三福利院有27 幢住宿楼,但很少碰到老年人扎堆在一起的景象。对此,工作人员表示,他们正尝试梳理一些性格偏内向、参与活动少的老年人,将他们从房间里引出来,发挥其所长,多参与社团活动,甚至参与院区事务的打理,寻找人生新的存在价值。(摘自《杭州日报》)

一些老人从工作岗位退下,或是进入养老院,由于环境变化、生活方式切换,最初往往伴随着失落和空虚。若不能实现“平稳”过渡,很可能影响到整个老年生活的质量。基于此,杭州市第三福利院通过建立兴趣社团和平台的方式,帮助部分老人重新“发挥余热”,寻回新的存在价值,可谓找到了“痛点”。

年龄变老并不意味着人生就失去价值,很多老人其实也并不缺乏继续参与“工作”的热情和能力,只是因为没有找到新的实现价值的方式和机会。还要看到,不少老人为子女和家庭操劳了大半辈子,只有到年老“空下来”才真正有时间和精力寻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这个意义上看,理想化的养老模式,就应该帮助老人实现“第二春”,这也是“老有所乐”的题中之义。

传统的养老院养老模式,更多只是为老人提供一个消极而被动的“过日子”的居所,而少有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主动展现自己的能力和经验。而常识是,一个人只有感觉到自己有存在的价值和被他人需要的意义,才能真正“做回自己”,老人也不例外。比如在美国,一些老人专门在网上回答他人提出的问题,如下棋养花的技术、疾病困惑、情感纠葛等,一方面以自己的过来人经验帮助他人,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借此寻找到被他人需要的存在价值,并获得自我满足。

其实,杭州市第三福利院引导老人发挥所长,主动参与社团活动,与当前一些老年大学的理念是一致的。只是,后者偏向于一种纯粹的兴趣爱好学习,缺乏养老生活护理等综合功能。而在养老院内成立类似于老年大学这样的兴趣爱好平台,将有共同爱好的老人“组织”到一起,让他们在自我实现中获得养老照顾,又在养老中培养兴趣爱好,无疑体现了一种更为人性化的养老理念。

就现实而言,我们理当有更多的养老院能够借鉴这种养老理念,帮助老人重新发现自己,重燃对生活的希望,而不是只能被动接受惯性的养老照顾。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